谢秀丽
摘要:通过组织30名视障人士对广州花城广场进行“声景漫步”(Soundwalks),采用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法调查其对花城广场声景的感知,绘制主客观综合的空间感知地图。研究的内容包括花城广场声景类型、花城广场景观空间感知和花城广场声景主观评价。探讨视障人士对不同声景类型的喜好度、声源方向、方位辨别及空间想象之间的关系,探索适用于视障人士使用的声景观环境。
关键词:视障人士;花城广场;声景;听觉感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声音(声事件)、听者(感受声音的人)和环境(声音存在的空间场景)构成了声景的三要素[1]。自20世纪70年代声景学概念的提出,設计者及研究者们开始从听觉的角度去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的声景质量。环境空间中的各种声音,其声压级、频谱、出现频率、持续时间、声源的位置、运动情况及其与听者间的距离,以及听者对各种声音的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反应等都应加以考虑[2]。视障人士(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种)由于视觉部分或全部缺失,只能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在头脑中综合形成意象地图[3]。他们用听觉多于任何其他感官,如:听电视、听方向、声音记忆、听觉记忆[4]。当视障人士身处外界环境之中时,最需要获得的就是有助于其感知环境和辩别方向的信息。他们对于声音及环境的感受和评价值得研究者关注,然而现阶段以来声景的研究主要基于正常人的视角上,基于视障人士的角度还没有具体的研究。视障人士在声景感知的过程中,声音信息和环境信息之间具有怎样的转换关系,视障人士如何通过听觉要素创建认知地图与感知景观空间结构,对声景的类型、喜好度、方向引导等感受如何,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盲人花园、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义重大且深远。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组织30名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视障学生进行现场调研,年龄为1628岁之间,其中男生17人,女生13人,全盲14人,低视力16人。
1.2 研究地点
花城广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CBD中心区,广州图书馆新馆则位于花城广场西北侧,馆内设有视障人士服务区,拥有稳定的视障人士读者群。选取花城广场地面景观为研究场所,组织视障人士对花城广场进行“声景漫步”,研究其如何通过声音感知景观环境。通过前期调查,以及考虑到视障人士行动不便,调研的范围为入口广场至水景结束路段,其路径为:入口广场—西侧园路行走—各个调研点(A~F)—回到入口广场旁坐凳进行访谈(图1)。
其中,调研点A点为入口广场区域,北、东、西面与城市交通干道相临,是由大面积的硬地铺装空间及树阵广场构成的开放空间,人流量大;B点为水景区,是以黄蜡石及小瀑布为特色的动水景观,周围植物丰富,主要吸引儿童戏水;C点为建筑小亭,木栈道横穿中部水池,木结构建筑为私人营业咖啡厅,周围植被丰富;D点为大草坪区域,由植物围合而成的安静空间,游客可在此休憩闲聊;E点为道路两侧景观,主要行走区域,游人流动性大,两侧种植行道树,并设有路灯及音响;F点作为游览的结束点,位于广场入口处,由树阵广场、休息坐凳组成,作为最后的访谈地点。
1.3 研究方法
“声景漫步”(Soundwalks)的方法常被用于环境声学的研究,它是由一组评价人员按照设定好的路线和程序来评价特定场所的声景之旅,要求评价人员具有高度的声音敏感性[5]。本研究中,“声景漫步”的目的是获取视障人士对花城广场较为客观的声景信息,同时对客观的声景给予主观的评价,了解声音对他们感受景观的重要作用。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现场记录和问卷调查,对全盲和低视力者采用同一套调查问卷,研究过程包含三个实验。
1.3.1 实验一:视障人士对花城广场声音类型感知调查
1)目的:调查该区域内听到的声音类型。
2)时间:行走过程中分别到达A~F区域某特定点后。
3)内容:调查区域内视障人士所听到的声音类型,实验过程中保证同一时间段的实验者在同一个地点,且不能听到彼此答案;实验者在预定位置静止不动,保证只专注于听觉,避免受到其他感觉的影响,询问内容为“你此刻听到了什么声音”。
1.3.2 实验二:视障人士对花城广场景观空间感知调查
1)目的:寻找环境中各种声音与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集中在“声”和“形”的转换关系上。在视障人士感知中,如何将“视觉”转换为听觉,接着又使听觉转换为“视觉”,掌握这一点对于设计者来说尤为重要。该实验重在研究在视障人士头脑中,声音所能传达和表达的信息,以及声音有哪些可能性,对于景观的理解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2)时间:实验一之后进行。
3)内容:采用访谈法,让视障人士分别在每个点单独描述听到的声音信息后,描述自己想象该处的景观空间,由笔者进行绘图,寻找他们对场景描述的共同点,询问内容为“从这些声音中,你感觉这是什么地方”你觉得你的前后左右都有什么”。
1.3.3 实验三:视障人士对花城广场声景评价
1)目的:任何声音的发出,都始终伴随着与其相关的物理信息,如发出声音的声源信息、空间信息、方位信息、时间信息、环境信息等相关信息,因此,该实验侧重于视障人士对于声音的主观评价,研究该声音对于视障人士而言意味着“是什么样貌”的声音,具有何种特殊意义。
2)时间:游览结束后,回到F点后
3)内容:综合实验一所听到的声音,对声景进行评价,主要从声音喜好度、声源方向、方向引导、空间想象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访谈法、问卷法及语义差异量表法对声音进行分析(表1),询问内容为“对于鸟鸣声,你的感受是:1非常不喜欢;2 比较不喜欢;3 一般;4 比较喜欢;5 非常喜欢”。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实验一
调研范围是花城广场入口及水景区域,动植物种类较多,自然声景丰富,人们在此的活动情况有休憩、散步、玩耍、聊天等,因此交谈和嬉戏声等成为广场主要声音。视障人士对各调研点感知的声音类型也比较丰富(表2)。
2.2 实验二
该实验主要研究视障人士根据声音对景观空间有怎样的理解,头脑中综合形成一个怎样的意象地图。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表3),结果显示:由于声音具有分散性,视障人士难以通过声音准确判断前后左右的场景,除非该种声音音量特别大、特征明显,才能判断该方位的场景(如通过明确的车声判断马路的方位)。对于全盲者而言,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天性全盲者,因此他们没有任何的景观概念,声音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声音的状态以及对人的想象;二是后天性全盲者,他们往往会结合失明前对景观的印象而展开联想。对于低视力者而言,他们能够看到物体的大概轮廓,因此可以根据声音对该场景作出更具体、更准确的判断。
2.3 实验三
对调查所得数据采用评分法,所有视障调查者对某一声景的评价分数和与评价总人数之比则表示他们对该声景的喜爱度、声源方向辨别难易度、方位辨别重要性及空间想象难易度。
2.3.1 喜好度
声音的喜好度,是建立于声音本身特征以及个人喜好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即时的总体感受。由调查数据表明(图2),自然声景中,流水声的喜爱度最高,其次是鸟鸣声、风声,蛙声的喜爱度最低,其原因是蛙声较为吵杂和聒噪,容易影响心情,视障人士普遍厌烦较为吵杂的声音。人工声景中,儿童戏水声的喜爱度最高,其次是儿童嬉闹声和人群谈笑声,视障人士很容易在儿童嬉闹声中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并因此感到非常愉悦,他们也非常愿意与人群接触,因而对人群谈笑声的喜爱度也较高。大多数视障人士在校有学习音乐,他们对广场的音乐广播声也较为喜爱。交通声、施工声是不喜欢的声音类型,很多视障人士表示厌烦。
2.3.2 声源方向
一般听觉正常的人听到一个声音时,都能辨别该声音的方向,判断声源的距离,这是听觉空间特性的表现,听觉能够对声源进行空间定位[6]。视障人士,特别是盲人的听觉比正常人要灵敏,听觉注意力更集中,对声音的分析更细致,听觉记忆也更发达一些,听觉的空间定位能力及障碍感觉也更好一些。由调查数据表明(图3),各种声音的声源方向对他们来说都是相对容易辨别的。流水声、儿童嬉闹声、音乐广播声、人群谈笑声声源的辨识度都较高,交通声、风声、蛙声等相对吵杂和无序的声音辨别度则相对较低。访谈中发现,流水声、音乐声及某些人群喧闹声、动听的歌声等会吸引视障人士前往游玩。
2.3.3 方位辨别
广场中的声音信号能指导视障人士避让障碍物,他们可以根据声音的强弱和角度来辨别障碍物的方向、距离和移动速度。由调查数据表明(图4),交通声、脚步声、人群声等人工声景对于视障人士前进的引导作用是最大的,而流水声、音乐广播声则作为声源吸引他们走向该处景观,风声、蛙声、鸟鸣声等在空中散播的声景引导性是最弱的,原因是这些声音呈分散的状态,难以捕捉,不利于方位引导。研究还表明,声景的喜爱度与方位的辨别度程负相关关系,喜爱度高的方位辨别的重要度反而低,喜爱度低的方位辨别的重要度反而高(图5),如鸟鸣声、风声的喜爱度高,但是在空中散播,对于地面行走的指引性很低,交通声的喜爱度很低,但是对于方位的指引非常重要。
2.3.4 空间感受
风景园林中某些具有听觉审美价值的景观,给人以美的感染情趣,并与丰富的空间环境结合而引起共鸣联想。对于视障人士而言,声音则营造出一种氛围帮助他们很好地认知环境信息。調查数据表明(图6),鸟鸣声、流水声、儿童嬉闹声的空间联想度较高,而风声无形、无实体,空间感受较难。某些先天性失明的盲人,他们并未见过相关的景观实体,但在平日生活中,他们通过触摸的方式,如树木、座椅、小鸟等物体,在脑海中有对于这些物体的大体印象。
3 结论与讨论
对于视障人士而言,声音传递的信息、表达的内容,对于他们的户外活动尤为重要,因此把声音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元素,可以很好地完善适合视障人士的景观,他们对于声景观的感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视障人士丧失视觉感官,会充分调动其他感官以获取更多信息,这些感官会更加发达和敏锐。听觉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感知信息的主要来源。他们听到的声音类型与普通人并无差异,只是关注度会比普通人更强。
2)在声音与景观空间的理解上,声音是一个综合性的存在,无法根据声音作出具体的方位与物体描述,只是综合从场景听到的声音类型估计该处的场景氛围。但他们对场景的想象与自身的性格、经历有关,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3)在声音的喜好度方面,自然声景能给视障人士带来愉悦、清新的感受,人工声景则给他们带来活跃、融入社会的兴奋感,两者均不可或缺。
4)在声源方向的判断方面,声源的位置、距离和运动对视障人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们能够依据各种声源相对于自己的大概位置,并由此判断出周围发生了什么。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和行出次数的增多,他们学会自主区分出干扰声音,并将注意力集中在主声音源,从中分辨出自己所需要的声音信息,从而识别出环境特点。在户外的景观活动中,判断声源的方向,除了能够让视障人士感知障碍物的方向,避免障碍外,也有利于引导他们走向该处的景观。如视力障碍者听见激荡的水声和周围嘈杂的人群声,就可以辨别出其所处的环境应是开阔的园林景观点、人流密集地段,从而也感受同样的欢乐气氛。
5)在方位辨别方面,人工声景对于视障人士的方位辨别的引导作用是最大的,在户外活动时,很多盲人会通过打响指、拍手掌、跺脚对听觉空间进行感应,通过反射来感知空间的大小。但由于很多的景观空间如广场、公园的尺度太大,周边反射物少,不利于视障人士辨别方位。因此,在设计时应注重空间的分割及利用构筑物反射空间;某些小路可采用密集的植被营造来反射空间;一些景观构筑物尽量修顶;或者音乐广播可设置在沿路两端,作为引导作用,但声音不能过于复杂;等等。方位的辨别除了依靠自身感知的声音外,语音介绍器或者语音装置,可引导方向或者解说,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景观。
对于视障人士适用的景观中,应尽量无障碍化,注重声景营造,通过声景感知向视障人士传达相应的环境信息,让视觉障碍者从“被动地听”到“主动地听”,积极地去感受、联想,使他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增加对社会、对人群的亲近感,更能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声景的恢复性效应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2]康健,杨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J].世界建筑,2002(6):76-79.
[3]谌小猛.盲人大场景空间表征的特点及训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4]陈鸿雁.非视觉的深度感知——针对盲人的设计研究[J].美术学报,2008(4):62-66.
[5]Liu J,Kang J,Behm Hetal.Effects of Landscape on SoundscapePerception: Soundwakls in City Park[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4,123:30-40.
[6]张丽红.基于听觉显示的电子行走辅助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