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朋亮 吴晨
(作者单位:《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随着期刊数字化转型深入,目前不少期刊社需要采购或升级期刊采编与发布平台。国内外知名的此类平台有十多家,诸如英文版常用的ScholarOne,Elsevier出版平台等国际平台,以及知网腾云、玛格泰克、勤云、西安三才、中科院软件、太极集团、网刊通和仁和等国内平台。国外的采编平台会给合作期刊免费提供平台,并提供审稿专家库备用,按照送审次数收费。在相互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国内期刊采编平台逐渐同质化。各采编平台的新功能研发向着大数据服务知识再生产的全流程中全部角色的重点需求出发,取得了可喜进步。各家采编平台均用版本更新来提供新功能和新界面,有些还提供了在线云服务,无需本地安装客户端。然而,各平台相互难以兼容,更换采编平台享有新功能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已审稿信息的部分丢失、使用习惯改变以及额外费用支出。因此,尽可能全面地考察期刊采编与发布平台所应具备的功能成为不少期刊编辑部在慎重选择升级或更换平台时的迫切需求[1,2]。笔者从知网腾云采编系统的工作实践出发,总结了与期刊出版平台相关的4大功能分区,共13个功能模块,分别做了详细功能阐述,给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需求方案,参见图1。目前,“中国知网”在图1的所有模块上均有建树。特别是开发了苹果和安卓系统的移动应用和微信采编,与桌面办公平台保持随时同步,大大促进了快捷、多元和多媒体融合出版。
图1 期刊出版平台的功能分区与功能模块
其中,4个功能分区分别是稿件采编、出版发布、统计管理、质量评价。13个功能模块分别是选题策划、作者投稿服务、审稿与同行评议、编辑加工、排版校对、期刊发布、APP与微信公众号、费用结算、稿件统计、后台管理、云托管服务与本地部署、大数据评价分析、期刊审读。
稿件采编分区包含选题策划、作者投稿服务、审稿与同行评议。该分区的核心是同行评议,终点是主编终审。
为期刊提供文献查询服务来协助完成选题策划,以便策划栏目、征稿组稿。目前选题策划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大数据分析[3,4]。
1.1.1 出版实时监控
从期刊总体出版资源布局、期刊海外、各行业传播情况等多个角度提供期刊出版宏观分析服务。
1.1.2 热点动态分析
从用户行为出发,利用检索、浏览、下载等海量日志数据,发现并揭示行业热点、学科潜在增长点,辅助期刊科学调整和把握本刊出版方向。
1.1.3 读者深入跟踪
从读者地域分布、机构构成等多个方面,帮助期刊社了解文献传播情况、读者群的分布特点,以及文献“走出去”状况,推动传播。
1.1.4 作者深度挖掘
分析同行业期刊作者信息,挖掘潜在优秀作者。帮助期刊社获知潜在作者并实现约稿,扩大优质稿源。
1.1.5 同类期刊对比
帮助期刊对比本刊与其他刊物之间在作者、读者、出版内容等多个方面的异同点,迅速提升本刊发展。
1.1.6 学术会议分析
采集近年以及本年尚未召开的学术会议信息,提供组稿资源。
期刊采编平台应为多刊期刊社建设选刊投稿平台,帮助作者找到真实期刊网站,并根据期刊定位和稿件水平准确投稿,解决投稿不准被拒稿造成拖延,避免编辑部和作者被冒名顶替的假网站骗取稿件和费用[5]。
1.2.1 期刊投稿方式认证
全面核查和及时更新期刊的基本信息,包括投稿网站、收稿方式和地址,认证期刊将可以获得帐户名密码来登录更新本刊的基本信息。
1.2.2 作者投稿服务
为作者提供期刊评价对比,帮助作者找到最合适的投稿期刊。
1.2.3 与主流网站上的投稿平台进行无缝衔接
基于期刊编辑部的合作协议,实现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主网站以及期刊社自建网站、所在机构数字图书馆等主流读者服务平台上的作者投稿服务。
1.2.4 与搜索引擎的“官网认证”进行合作
为了避免作者受一些假冒网站的网络诈骗,期刊采编平台应该与谷歌、必应、百度、360搜索、搜狗等搜索引擎的“官方认证”进行合作,将投稿的作者引导到真实期刊的投稿平台上来。
现代期刊出版一般遵循编辑初审、专家外审和主编终审的三审制[6,7]。作为审稿的核心环节,同行评议是提升和维持稿件高质量的主要策略。审稿流程则呈现出多样化,大致可分为编委送审和编辑送审[8]。采编平台在期刊审稿环节应提供强大的审稿辅助功能和同行评议功能,帮助期刊提升内容质量。
1.3.1 机器自动抽取稿件信息
作者在线提交稿件后,由系统自动抽取稿件的题录信息,生成结构化文件,包括对全文的结构化抽取和图片、表格、音视频等富媒体文件的抽取和信息分类与处理。
1.3.2 产生自动审校稿
根据已经抽取的结构化数据,完成初审时的格式筛选。按照编辑部定制的模板进行生成自动审校稿,并返回作者修改。
1.3.3 学术不端检测或相似性检测
采编平台应集成学术不端检测或相似性检测系统,通过比对国内外海量数据,提供重复度检测信息,帮助编辑快速筛选合于本刊得稿件,也有利于审稿专家快速、准确地衡量被审稿件的质量。
1.3.4 创新点数据库检测
借助大数据建设创新点数据库,并将作者投稿时的本文亮点介绍或者文章摘要与该库的创新点进行匹配,检测稿件原创性和新颖性。
1.3.5 作者学术简历
通过网络信息提供作者学术简历能帮助编辑部和审稿人迅速了解作者和施引文献信息。支持国际上的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RCID),或者中国知网在做的注册作者身份库(PCNI)。
1.3.6 参考文献检测校对
利用中英文对比资源,进行双语审校,并给出推荐中英文题录,支持推荐题录导出,提供包括最新参考文献国家标准在内的多种格式,可以提升编校质量和减少编辑的低效工作量。
1.3.7 精准审稿专家库
为各个行业期刊提供经过筛选的学术专家数据库,并对研究领域、科研方向、学术水平和联系方式等关键审稿匹配要素信息进行补充;根据稿件相关度筛选精确匹配最佳审稿人;实现完全自动推荐审稿专家[9]。
1.3.8 个人学术评价分析报告
帮助期刊编辑部构建密切和良好的专家关系,给审稿人提供其本人的学术评价分析报告,并找出和所审文稿相关度最大的文章进行推荐,或刊载在本刊上最近的文章的引用下载情况。
1.3.9 线上编委会
期刊编委会决定稿件的终审录用,为编委会委员提供文件下载浏览后添加批注与在线互动留言进行学术研讨,提供音视频播放和语音识别下文字辅助整理,提供网络直播会议室。
1.3.10 互动研讨
记录审稿人的质疑和评价,建立编辑主导下的作者和审稿人(匿名或具名)之间的间接或直接良性互动。
稿件终审后的编辑加工是以纸质出版为传统的期刊社核心业务。随着各种数字优先出版方式和模式的推行,发布前移到最终印刷版定稿之前以飨读者已经成为期刊界的风尚。移动出版以满足了读者便捷文献发现和碎片化阅读的需要更受欢迎。
一个强大的采编平台,应该必备海量大数据的支持,并将先进的创新理念转化为便捷实用的工具,集成到采编平台中去,从而提升编辑的办公体验[10]。在编辑加工环节,采编平台可以提供:
2.1.1 中英文翻译核校
提供标题、关键词、摘要、基金等在内的中英文翻译的双语核校。
2.1.2 术语和敏感人名和地名进行自动检校
对术语和敏感人名和地名进行自动检校,并提醒编辑核实确认。
2.1.3 参考文献嵌入
除了对参考文献进行审校外,将文章内的参考文献序号进行提取,以便编辑进行序号整理;自动建立参考文献链接,定位到可靠的文献链接,实现读者点击链接就能打开文献。
2.1.4 移动办公设备上的手写笔记的导入、识别和校改
接收作者、专家、编辑在移动设备上拍照和传送来的照片导入采编平台,手写部分进行文字识别以便进一步编辑和导出,并加以全过程记录。
在排版校对环节帮助编辑有效提高出版效率和出版质量[11,12]。
2.2.1 排版校对环节的稿件流转
在此环节稿件流转主要围绕责任编辑进行,与其进行文件传递的角色有作者、美工、排版员、校对员和编辑部主任,主要完成清样修改、制图修图、排版、校对和印前审读,有时需要反复多次以完成校对。
2.2.2 全过程WORD编排
顺畅实现WORD文档与专业排版软件相互转换衔接;支持专业排版软件在采编审校环节数字化的无障碍协同。
2.2.3 WORD文档到XML的自动转换
支持基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等标准文件类型定义(DTD)的WORD文档到XML数据的自动转换,实现低成本的数据制作。
2.2.4 XML数据加工服务
提供标准的XML数据加工自动转换辅助。
2.2.5 基于WORD的XML自动化排版引擎
基于XML数据,实现WORD文档的版式自动编排。
2.2.6 基于WORD的参考文献自动审校
对排版后的定稿自动按照最新国家标准在内和编辑部自定义的多种方式参考文献格式自动转换和检测校对,并对可能的差错做出推荐,以便校对核验。
2.2.7 方正和LaTeX排版服务
提供WORD自动转换方正和LaTeX排版辅助。
期刊采编平台提供包括移动设备在内的互联网数字出版,主要通过期刊发布平台进行[13,14]。
2.3.1 刊群门户
期刊展示提供门户网站的模板式配置、个性化开发;提供网刊模板式配置、定制个性化网刊,在线阅读,彰显期刊品牌。
提供培训交流、文章检索查询、广告产品发布、行业动态研究和资讯。
提供会议系统协助实现实现行业信息、展会信息及产品发布;统计分析参会人员信息。
提供与期刊评价相关的功能,涵盖最新论文推荐、下载排行、阅读排行、引用排行、过刊浏览查询等,并推荐各刊最新的论文、文章的下载排行、阅读排行、引用排行、过刊浏览查询。
期刊订阅,会员资格、阅读和下载权限进行控制管理、订制提醒、最新论文推送服务、邮件提醒、聚合内容(RSS)。
2.3.2 快速数字出版
支持通过快速数字出版、网络首发或者各种形式的提前出版,在期刊发行之前,就以单篇定稿和整期定稿的形式发布数字内容。
2.3.3 数字对象识别号DOI
数字对象识别号(DOI)注册是指将数字化对象的编码、元数据和URL链接地址上传到DOI管理机构的服务器的过程。采编平台应提供文章和内容(含图片、表格、音视频等数据)的DOI注册接口服务[15]。
提供了面向广大读者的期刊移动发布平台——期刊社应用(APP)、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俗称“两微一端”。期刊可以模板化和个性定制自己刊物的移动客户端提供给读者下载。读者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下载期刊社APP或者登录微信公众号,访问和定制喜欢的期刊和主题,实现内含自动推送。期刊可以在采编平台上或期刊社APP上发布微信公众号或APP文章。选中文章后自动填写题录摘要,预览后在线发布。目前,移动终端上的期刊采编平台APP和期刊采编微信公众号,满足随时随地移动办公,以便让作者和编辑第一时间获悉并响应,并且最大程度上节省审稿人宝贵的时间,加快审稿和出版进程[16,17]。
2.4.1 适用对象
不受微信公众平台的限制,采编平台APP提供强大的编辑部办公功能,比微信更具优势 ,满足大众、科普、学术等不同类型期刊;可适用于读者、作者、审稿人、编辑等学术界和期刊界的所有人。
期刊采编微信公众号适用于所有编辑部,尤其适用于作者、审稿人同行评议、初审与送审编辑。
2.4.2 设计理念
期刊采编平台APP贴合用户身份,在最大程度上注重用户体验。根据身份认证,分别为从读者、作者和审稿人到编辑(含编委和主编以及出版人)等不同角色提供不同根据需求增加的功能,全面满足学术界和期刊界中不同用户在知识再生产过程中相互协同。
期刊采编微信根据作者、审稿人、编辑的角色需求增加实现功能栏目递增,提升用户体验,能满足编辑部外人员使用智能手机处理期刊采编发的“轻脑力”任务。
2.4.3 栏目设置
APP栏目注意功能丰富与界面简洁的平衡,根据角色逐步扩展功能。给读者开辟诸如 “文献检索”、“今日推荐”、“我的收藏”、“朋友圈”、“科学发现”等栏目;给作者端增加“编辑来信”、“协同编撰”;给审稿人增加“同行评议”栏目;给编辑(含编务、编委和主编)增加“编辑部”;给出版人(出版社领导)增加“统计管理”。
期刊采编微信的栏目设置要简洁明快。读者可以浏览转发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经“身份认证”后、作者和专家处理“编辑来信”,编辑也可以进入“审稿”,及时沟通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部之间的联系。
2.4.4 定制化流程
APP实现模板化和个性定制自己刊物的采编发流程,提供了灵活多变的审稿流程和结合多重发布手段。编辑部可以用微信红包和支付宝进行移动支付作者稿费和收费。作者可以在线付费和提交发票信息。
满足灵活多变的审稿流程,满足大众、科普、学术等不同类型编辑部模板化和个性定制。结合移动发布和多重发布手段,贴合编辑部自身的采编发流程。
2.4.5 费用收支
APP和微信均支持在线支付,支持电子发票。编辑部、作者和专家用微信红包进行收支可以用微信红包和支付宝进行移动支付作者稿费和收费、提交发票信息。
统计管理分区包含所有对平台的管理、控制和统计分析。
采编平台应该提供费用结算和打印发票等功能并对票证记录忠实记录,实现和机构的学术资源规划信息系统(ARP)对接[18]。
3.1.1 自动计算作者费用
稿件审理费一般取固定值或免交。版面费一般根据文章排版定稿后的页数计算,也可取固定值。更改出版档期收加急费。收取费用需通知作者并确认收到,收账时获取作者的发票抬头和税号信息。
3.1.2 通知作者领取稿费
稿费一般根据字数或页数向作者支付。邮汇存根要拍照上传到采编平台备存。
3.1.3 通知专家领取评审费
向专家稿件支付的稿件评审费一般取固定值。邮汇存根要拍照上传到采编平台备存。
3.1.4 印刷和发行费
印刷费和发行费一般线下结算,不在采编平台上进行,除非已经关联机构的ARP系统。
采编平台应该对来稿和已出版的稿件根据字段和时间段进行统计;应对截至目前的浏览和下载、引用和转载数据进行提取,并与历史数据一起以图表呈现,以供编辑部做出判断和及时调整[19]。统计数据包括:
(1)各刊和同类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冲击影响因子、学科排名。(2)年出版量、来稿录取率、栏目分布、栏目退稿率。(3)已出版论文中的基金论文比例,含国家级、省部级和院校级基金论文比例。
(4)指定时间段内(年或季度)的来稿作者所在的单位和国别、所投栏目分布。
(5)被他刊引用的期刊排名和施引文献的期刊排名。(6)各栏目文章平均被引用频次及时间变化。
一个强大的采编平台必然要满足各期刊编辑部风格不同的采编流程[8,20]。调整采编流程一般通过后台管理稿件处理环节来进行。这其中涉及到对角色的权限设置和限定和稿件流转的下一环节的对象,串行还是并行。有些对象是多角色的,例如同时发送给多个作者清样。有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或单选的;有些是可以跳跃过去或者多选的。这些均须仔细考虑。仔细权衡环节中角色权限和操作设置是采编平台管理的核心,需要对本期刊的全面业务十分熟悉。
3.3.1 角色权限
角色权限主要表现在稿件流向、查阅权限的控制上。在稿件流向上,应遵从编辑部定制流程。查阅权限控制比较复杂。同行评议普遍原则是,作者看不到审稿人的信息;对稿件的评议也须经编辑处理过才能给作者看到,以避免不当或过激词语。有些编辑部采用审稿人也看不到作者信息的双盲审稿,需要对稿件的作者信息部分做特殊处理后再发给审稿人。编辑可以对审稿人的审稿速度和质量进行简单评价,但审稿人看不到这些评语。
3.3.2 操作设置
操作设置上要实现按照编辑部审稿流程上的稿件流转可达与否、审稿人对稿件撰写评审意见、编辑对评审意见的编辑。在操作上删除要慎用并再次确认。所有角色在平台上应予保存角色、时间和操作记录。重要的步骤除了必须高级权限控制,还应对误操作设置恢复,例如对作者库、稿件库和审稿人库的修改和删除。
3.3.3 数据迁移
由于采编系统可能更换服务器硬件或硬盘备份,也可能更换采编平台系统,后台控制还应包括数据迁移。但由于不同品牌的采编系统结构不尽相同,数据映射不见得能十全十美,但应做到迁移时务必保障作者库、稿件库和审稿人库及其关联的正确导出。最好能保留操作细节,包括角色、时间、操作及对象。
3.3.4 本地部署与托管服务
由于云托管服务带来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安全性,一直是信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21]。一些期刊社观念需要与时俱进,放弃技术陈旧的本地部署,来共享大数据保障下的云托管服务。期刊采编系统和出版门户系统的云托管服务为期刊社带来了管理维护和升级上的便利,能一直使用系统的最新版本,避免了每隔几年就得软硬件的升级换代和重新采购。云托管服务的多地容灾和专业防火墙技术非常好地保障了数据安全。无论从经济性还是从安全性上,期刊采编系统的云托管服务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22]。一般包含如下服务。
(1)从软件到硬件到网络,从需求分析到开发、实施部署使用的一条龙服务。
(2)要求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护软、硬件环境的工作。
(3)基于服务器集群部署的硬件要高冗余度,低故障率,硬件要及时更新和换代,满足和保持高性能计算的要求。
(4)实现故障自动迁移。如果一台云服务器出现故障,其上应用自动迁移到其他云服务器上,服务更稳定。
(5)服务器要有专业级防火墙,防ARP攻击和MAC欺骗,快照备份,数据永不丢失。
(6)分布式网络系统保证全国各地同等速度的网络访问,避免局部受损造成网络阻塞。
期刊质量评价可分为学术引证评价和版面质量评价。数字化出版技术在满足对两者的质量管理需求上大有可为。
以海内外传播的日志数据以及规范引证数据为基础,为期刊提供便捷的数据分析工具,可以辅助期刊了解刊物读者的全球分布,高下载和高关注内容,为发现全球热点提供线索和参考,同时基于规范的引证数据,了解刊物的高被引文章和全球引证文献,为提升刊物全球影响力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便于对作者及作者机构进行深入了解,挖掘和培育刊物的核心作者群体,确保刊物的核心竞争力[23]。互联网传播数据评价分析系统主要由国内外传播和引证数据分析系统、出版要素分析系统、以及分析报告导出三大功能模块。
4.1.1 国内数据分析
4.1.1.1 国内传播数据
含国内总下载量、传播趋势分析、读者地域分布分析、读者机构分布、被访文献所属学科分析、文献访问量分区段分析、快速出版文献和网络首发下载数据分析。
4.1.1.2 国内引证数据
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影响因子年报,一般采用同方知网和万方数据。
4.1.2 国外数据分析
4.1.2.1 国外传播数据
含海外访问的总下载量、文献海外访问量分区段分析。
4.1.2.2 国外引证数据
含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国际被引文献列表、国际引证文献列表。
4.1.3 出版要素分析
含发文量、学科分析、学科分析、基金分析、作者分析、机构分析、出版时效分析、作者地区分析、关键词分析、H指数。
(1)评价报告导出
(2)可勾选数据分析项,自动生成和导出评价报告。
(3)采编过程评价
4.1.4 编辑评价
依据每一文献对期刊影响力的贡献,动态评估各文献负责编辑的工作价值。
4.1.4.1 栏目评价
依据每一文献对期刊影响力的贡献,动态计算期刊的栏目价值。
4.1.4.2 专家评价
依据每一文献对期刊影响力的贡献,动态衡量专家的审稿质量。
作为出版质量底线把控作用的期刊审读是出版管理部门和期刊编辑部都十分关心的[24]。随着数字出版的推广,期刊审读由纸刊出版后人工审读逐渐转移到出版时数字化机器审读成为可能。在强大的规范数据库和高效的比对关联程序支持下,知网腾云审读系统建成了一个由机器检查、编辑部自检、专家审读、编辑部申诉、委员会鉴定组成的5级审读体系。针对具体问题区分错误细类和错误大类按照审读规范进行人机结合的判定,并进行自动计分和统计,对不同期刊进行统一标准下的质量评比,形成审读数据报告。系统包含的功能模块有5个模块。
4.2.1 审读规范
针对出版所应遵守的国家和国际标准以及不同学科的名词术语以及大量的行业准则,审读规范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提供这些规范条款既是编辑应该遵守和实践的编辑加工原则,也是审读的细化要求。
4.2.2 选定范围和模式
由管理员指定审读的范围和比例;确定审读需要检查的项目并分配审读专家数目。
4.2.3 审读判定
由编辑部组织本部门编辑或由管理部门组织审读专家对机器检查结果进行核实和判定,同时进行人工审核,并判定确定到错误所属细类,错误所属大类则自动归类。
4.2.4 审读统计和评比报告
对某篇文章、某期刊、某杂志社的所有错误及类型进行计分和统计,并产生统计数据报表。
4.2.5 审读申诉与裁定
对专家审读时发生的争议或其他特殊情况进行申诉和专门处理。一般是由编辑部提交,并由审读专家委员会作出裁定。
综上所述,一个相对完善的期刊采编平台为众多期刊在扩大稿源、提高质量、优化传播、提升影响、转型升级和出版安全上的促进作用举足轻重、不可或缺。随着期刊采编与出版平台的普及,相信期刊界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