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玲女
摘 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规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关键词 童谣;诗词;戏曲影视;大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I286.2,A,A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5-0235-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前些年,不少语文教育专家提出了“大语文”概念,即社会生活一切资源经过取舍加工均可为我所用,成为课堂的源头活水。童谣、小古文、诗歌、戏曲影视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走入课堂内外,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共创童谣,回忆童年
记得去年我市征集优秀童谣,我组织学生参加,可交上来的作品却不尽人意。我准备上一节指导课。我先布置学生回家收集家乡流传的歌谣。
一上课,我就用童谣《小老鼠上灯台》视频引入,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发,他们小时候也经常听呢。记忆的大门打开了,“老师,我妈妈经常给我吟《贴鼻子》的歌谣,我们还玩这个游戏呢,可好玩了!我记得是这样说的:排好队,来玩耍……她告诉我这歌谣藏着游戏规则呢。”我即兴组织学生玩起了这个游戏,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了童谣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了童谣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老师,我们学过拍手歌,小时候边玩边拍手,真有意思!”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我顺势让他们找找童谣的写作特点,再说说你感兴趣的话题,然后拿起笔写写歌谣。学生有了可炊之“米”,又是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且有优秀童谣的范例引领,写得像模像样,妙趣横生。我选择了几篇作品,居然在市里获奖了!
看来,不管写什么,我们都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有了可炊之米,又有范例的引领,自然,写起来也就有“血”有“肉”了。
二、走进古文,兴趣盎然
当下,文言文已悄悄走进学生的试卷当中,遗憾的是,学生因为平时接触的不多,导致失分严重。
怎么解决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让文言文走进生活,成为常态,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法。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上了一节以文言文形式介绍自己的课。首先,出示自编的《吾爱吾师》:“古人云:学者必有师。吾师姓×名××,慈眉善目,人高音甜。吾从师一载有余,素日最爱吾师之课堂,因其轻松温柔,吾常觉课堂之短暂。一日诵读课,吾忘带书,心急如焚,窃问同桌借阅,其未许之。吾正发愁,师疾步问曰:‘汝何事?吾曰:‘书未带,同桌不借。师闻后,笑对同桌曰:‘汝发慈悲,怜惜此女,请借之。吾笑而回之。”我让学生去读,看看能否读懂。因为这是发生在教室里的真实故事,所以,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容易,他们很快地读懂了这篇小古文。
接着,我又出示了《顽皮小儿越之》,学生边读边窃喜,他们就有这样相似的生活经历,所以,意思一目了然。
一堂妙趣横生的文言文课打开了学生通往古文之路的大门,我们班开启了《小古文100篇》的吟诵。于是乎,早读课上,课间活动中,作文字里行间,经常能看到或听到他们稍显稚嫩的文言之语。坚持不懈,从一百首到两百首,到三百首,时时吟,日日诵,假以时日,还会怕小古文?
三、诗文共读,感受魅力
阳春三月,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玉兰花、海棠花、油菜花、牡丹花、杜鹃花迫不及待地争相开放,而梅花却还迟迟未谢,正是一年中最缤纷的季节。从古至今,有多少描写春光的古诗词呀,何不借着美景梳理春的古诗句呢?
在音乐的渲染下,一张张春景图呈现在学生眼前,顷刻间,教室里活跃非凡。当看到梅花时,学生甲说:“现在梅花已将凋谢,我想起了李商隐的《忆梅》中的诗句: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看到油菜花,学生乙说:“黄蕚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游。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玉兰花出现了,学生丙说:“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她们的娇艳啊!”桃花初蕊,学生又吟开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句句诗词回荡在教室上空。我们积累的诗词,有了用武之地,孩子们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更高了。
四、戏曲影视,皆是学问
戏曲影视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如何恰当地引进课堂呢?
我在教学《武松打虎》这篇课文时,尝试把戏曲引入课堂。课一开始,我请学生对《李逵杀虎》和《武松打虎》这两个故事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谈谈哪个故事情节更有吸引力?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交流后,播放京剧《武松打虎》,让学生比较课文中武松打虎的动作、情节和京剧中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并猜測为什么有区别?因为有了任务,学生观得认真,且学会了思考,兴趣盎然。一堂课下来,前所未有的认真,还对武松这个人物有了很大的兴趣。我借此机会推荐了《水浒传》,学生积极性更高了。
生活处处皆学问,无论是高雅的小古文、唐诗宋词,还是通俗的戏曲影视,稚嫩的童谣,只要我们在课堂内外恰当地运用,就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彦霞.新课程.上旬[C].中旬杂志社,2016(11).
[2]读写算:教师版[C].湖北省荆门市教育教学研究所,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