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兵
【摘 要】目的:研究与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本文采取回顾分析法对自2015年9月-2017年9月来我中心进行治疗的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412例)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观察患者的肝功能的相关指标与患者的中医症候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的中医证候最多的为肝胆湿热证,其次为脾肾阳虚证与肝郁脾虚证。中医诊断最多的为湿阻,其次为黄疸与肋痛。肝功能指标AST以及ALT水平最高的中医证候为肝胆湿热证。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的中医证候最多的为肝胆湿热证,且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標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6-03--01
慢性乙型肝炎就是我们俗称的乙肝,该疾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需要进行隔离治疗,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胀、恶心、畏食、肝区疼痛以及浑身乏力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单,将慢性乙型肝炎列入了一类致癌物清单之中。本文研究与分析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具体的情况公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采取回顾分析法对自2015年9月-2017年9月来我中心进行治疗的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412例)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这412例患者中,有男302例(73.3%),有女110例(26.7%),年龄最高为88岁,年龄最低为10岁,平均年龄为(38.89±13.44)岁;在患者的年龄分布中,年龄在20-40岁的患者有211例(51.2%),年龄在40-60岁的患者有121例(29.4%),其他年龄阶段的患者有80例(19.4%)。患者的最长病程为67年,最短病程为1年,平均病程为(15.07±14.32)年,在这412例患者中,具有慢性乙型肝炎家族病史的患者有154例(37.4%),具有输血史的患者有11例(2.7%),故母婴传播是最为主要的传播途径。西医诊断以及中医诊断的标准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标准。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方法 由我中心的中医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中医诊断,对于有诊断困难以及异议的患者则需要进行专家会诊,进行共同诊治[1]。防止出现诊断错误的情况。根据患者的中医症状进行分类,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
1.3 评判标准
主要观察所有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以及不同证型的患者的肝功能的差异性。
1.4 将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意义
本次试验采取统计学专用软件SPSS 20.0将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科学处理。
2 结果
2.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断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断包括湿阻、肋痛、黄疸、膨胀、积聚等,经过我中心中医医师进行诊断,中医诊断最多的为湿阻,其次为黄疸与肋痛。由于有部分患者来我中心仅是进行检查并不进行治疗,仅仅进行肝穿刺等检查等,所有部分患者并没有进行中医治疗,所以未进行中医诊断,也并未进行中医诊断分型,所以列入其他型。具体的中医诊断情况如下:中医诊断为湿阻的患者有203例(49.3%),肋痛的患者有154例(37.4%),黄疸的患者有42例(10.2%),膨胀的患者有2例(0.5%),积聚的患者有3例(0.7%),其他的患者有8例(1.9%)。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主要有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湿热内蕴、肝郁脾虚、湿阻脾胃、瘀血阻络、寒湿困脾、脾虚湿盛等,如果患者没有进行我中心中医治疗,而其中医证型归属于其他类。具体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如下:中医证型为肝肾阴虚的患者有3例(0.7%),肝郁气滞的患者有7例(1.7%),湿热内蕴的患者有99例(24.0%),肝郁脾虚的患者有6例(1.5%),湿阻脾胃的患者有1例(0.2%),瘀血阻络的患者有1例(0.2%),寒湿困脾的患者有2例(0.5%),脾虚湿盛的患者有85例(20.6%),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的中医证候最多的为肝胆湿热证,其次为脾肾阳虚证与肝郁脾虚证。
2.3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肝功能的关系
肝胆湿热的患者的ALT为(327.49±375.62)IU/L,AST为(183.93±201.41)IU/L,TBIL为(39.41±52.88)mol/L,A/G为(1.22±0.27);肝郁脾虚的患者的ALT为(264.28±296.14)IU/L,AST为(154.29±152.03)IU/L,TBIL为(21.20±11.05)mol/L,A/G为(1.27±0.27);脾肾阳虚的患者的ALT为(294.55±320.61)IU/L,AST为(170.38±152.05)IU/L,TBIL为(25.53±20.05)mol/L,A/G为(1.30±0.31);其他证型的患者的ALT为(369.05±301.15)IU/L,AST为(227.07±229.01)IU/L,TBIL为(17.85±6.77)mol/L,A/G为(1.25±0.31);肝功能指标AST以及ALT水平最高的中医证候为肝胆湿热证。
3 讨论
在中医学上,医学古籍上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记载多是“肋痛”、“黄疸”以及“膨胀”等症状。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主要是由于湿热毒邪内侵,留滞不去而导致出现乙型肝炎的情况。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如今不光是使用中医治疗,还可以使用西医治疗。在临床上,一般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达到有效地临床效果[2]。
本文就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的中医证候最多的为肝胆湿热证,其次为脾肾阳虚证与肝郁脾虚证。中医诊断最多的为湿阻,其次为黄疸与肋痛。肝功能指标AST以及ALT水平最高的中医证候为肝胆湿热证。故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的中医证候最多的为肝胆湿热证,且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毛果,蔡光先,陈斌,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研究[J].河南中医,2016,36(11):1931-1933.
马秋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相关性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