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群燕
【摘 要】目的:探讨互助模式在流动女性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市8个流动青少年集中的服务单位选取150名流动女性青少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75名,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实施互助模式,比较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生殖健康知识及行为状况。结果:两组受试者干预前生殖健康知识及行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殖健康知识及行为较对照组均有大幅度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流动女性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中实施互助模式有利于提升其健康教育知识,改善生殖健康行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及可行性。
【关键词】 流动女性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互助模式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加快及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持续攀升,其中女性青少年作为流动人口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殖健康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研究表明由于流动女性青少年文化水平低,普遍缺乏生殖健康知识,这也导致意外妊娠、人工流产率居高不下,增加了生殖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本研究以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市8个流动青少年集中的服务单位选取150名流动女性青少年开展调查,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8月-2017年10月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市8个流动青少年集中的服务单位选取150名流动女性青少年,纳入标准:①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签署知情协议书后入组;②年龄16-24岁未婚女性;③非本地城市户籍;④具备一定语言表达能力,无理解、沟通障碍;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精神疾病史或认知交流障碍;②不同意接受调查或中途退出、失访。将选中的15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5名。观察组受试者年龄16-23岁,平均年龄(21.87±1.09)岁,文化程度:文盲17名,小学56名,初中42名,中专及以上35名,对照组受试者年龄16-24岁,平均年龄(21.45±1.22)岁,文化程度:文盲20名,小学61名,初中39名,中专及以上30名。两组受试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在街道计划生育办事处设立临时健康教育宣传场所,(改成:利用街道和社区计划生育科作为健康教育宣传场所,)对辖区内流动女性青少年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向其发放《生殖健康宣传手册》,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绘画促使女性青少年了解和掌握生殖健康基本知识,免费提供妇科体检服务,加强生殖健康筛查力度。观察组采取互助模式进行干预,具体措施:广泛搜集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研究成果及文献报道,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者向该组受试者进行生殖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生殖健康基本知识、性传播疾病预防知识、女性经期保健等,同时进行生活技能指导及责任感、自尊自信、交流能力培养,使其学会有效交流沟通、学会拒绝。每次宣教结束后需要發放配套宣传手册,巩固其所学知识及技能,同时鼓励其将所学知识及技能传播给周围亲友。
1.3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流动女性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问卷,调查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生殖健康知识及行为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生殖健康知识及行为状况对比
3 讨论
随着全社会对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教育关注度的提升,应当尽快寻找一种能够提高流动女性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措施,向其传播生殖健康知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及信念,改善其生殖健康态度及行为。互助模式是由英国学者提出的一种互助式健康教育方式,首次应用于我国学校儿童营养教育领域,为探讨互助模式在流动女性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与可行性,以促进这部分青少年群体的生殖健康发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互助模式干预后,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较干预前明显提升,而且提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生殖健康行为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互助模式强调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并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者和传播者,对青少年责任意识、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将互助模式融入流动青少年群体生殖健康教育中,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解决了流动青少年流动性强、组织难的问题,经过受试者同伴、亲友、同时、老乡的传播链,扩大了生殖健康教育的受众范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梁爱玉,查波,李冬梅.上海未婚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状况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5(06):88-91.
韩燕.女性未婚青年人群生殖健康服务需求研究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7):158.
胡琪,张苹.上海市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知信行及家庭支持状况调查[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4,9(03):171-175.
武俊青,周颖,李玉艳,等.上海市父母与青少年子女性与生殖健康交流状况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21(06):37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