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会平 李茂恒 翟思敏 李文娟
【摘 要】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送入導管困难原因及对策。方法:我科自2015年2月~2017年5月共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80例,对出现导管送入困难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生导管送入困难 10 例,其中到达上腔静脉 4 例,异位 5 例,失败1例。结论:血管选择不当、体位的影响、情绪紧张、评估欠充分是导管送入困难的原因,护理对策重点在于充分评估血管条件及选择合适的血管。现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关键词】PICC置管;送入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目前,化疗仍然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破坏,化疗周期长,加之化疗药物外渗,局部组织变性坏死时有发生,静脉炎发生率高达60%~78%,这些都是影响肿瘤化疗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外周中心静脉置入插管(PICC),应运而生。与传统的静脉给药和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相比,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因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并不是每次置管都能成功,本文就PICC送入困难及对策讨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恶性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80例。其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42-83岁,平均52岁。导管置入位置右侧肢体置入50例,左侧肢体置入30例,经贵要静脉置入70例,经头经脉置入10例,导管异位5例,失败1例。
1.2 方法 选用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单腔导管,型号为4Fr,全长60cm,按常规方法置管,对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导管送入困难并发症进行观察和记录。导管送入困难标准:导管送入时阻力大,并有回退现象。
2 结果
本组患者置管过程中出现导管送入困难10例,其中1例穿刺成功后经多次送入导管均未达到所需长度,予拔管重新找静脉穿刺处理;其余病例经多次送管后均能到达所测量长度,予X线照射显示导管到达上腔静脉4例,导管异位5例,其中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4例,异位至腋下静脉1例。
3 原因分析
3. 1 血管选择因素 头静脉走行先粗后细,且进入无名静脉时角度较小,高低起伏,导管易反折,增加置管难度;头静脉静脉瓣分布多,导管尖端接触静脉瓣也可导致送导管困难。本组10例为选择头静脉置管,发生送导管困难并发症均为头静脉,并且异位发生率高,有4例。
3. 2 体位影响 正常情况下患者应取平卧位,穿刺侧上肢外展 90°穿刺置管。由于经验不足、操作欠熟练,穿刺时肢体无外展,穿刺后有2例发生导管送入困难,后经调整患者肢体位置,外展穿刺侧肢体约90°后送管,能顺利到达预测位置。
3. 3 情绪紧张 患者紧张、肌肉收缩、穿刺刺激引起血管收缩或痉挛,导致送导管不顺畅或送导管困难。本组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在34岁左右,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占30%,年龄差异,文化差异明显,女性患者更容易在导管置入中出现紧张,口干,肌肉收缩,穿刺时害怕的情绪因素引起血管收缩,或痉挛,从而引起导管送入困难或导管无法送入。
3. 4 血管畸形、瘢痕或狭窄 先天性血管畸形、以往血栓形成病史、曾经穿刺置管至血管损伤及瘢痕形成、肿瘤压迫该处血管等均可影响导管正常置入。本组 1 例患者肺癌左侧颈部转移,穿刺后送导管至35cm处时阻力大,无法通过,予X线照射示导管末端于锁骨头方向上行 1. 3 cm后反折1cm,无法送管,系肿瘤压迫所致,给予更换对侧肢体后,置管成功。
4 对策
4. 1 置管前的评估
4. 1. 1 评估相关信息 插管侧上肢有无外伤及手术史;胸膜内是否有肿瘤或肿块;已有的血管内有无留置器材;避免已有静脉炎的血管;避免插管侧有接受放疗、局部有外伤史的静脉插管,因浅静脉接受过化疗会出现硬化、弹性消失。
4. 1. 2 选择合适的血管 血管选择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尽量选择粗而直的血管,注意血管的弹性和显露性,首选是选择肘部的贵要静脉,因贵要静脉管径粗且在置管体位下为导管头部到位最直、最短的途径[1],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严格选择适宜置管的血管,不要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
4. 2 置管中的处理
穿刺成功后送管时动作要轻柔、匀速缓慢,不可过快及过猛,遇送入导管困难时不要强行用力送管,可以:①暂停片刻,略用力持管,以让导管随血流缓慢进入,再进行下一次送入动作;②撤出导管少许,重新调整穿刺鞘位置,轻轻旋转导管送入;③让患者穿刺一侧的手握温度较高的物体,如热水袋,或将热水袋放于穿刺侧上臂下,使肢体放松、血管充盈,也可嘱咐患者握拳、松拳;④调整体位及穿刺肢体角度后再次送管;⑤导管末端连接注射器边冲生理盐水边推进,起到引导作用,推进时动作必须轻柔;⑥耐心与患者沟通,分散其对穿刺引致疼痛的注意力,并帮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⑦ 导丝撤出4-5厘米,让导管头端自然飘入上腔静脉;⑧有条件的可以借助血管扩张器、超声、放射显影等方法进行送管。9经上述处理仍无法送导管,可重新选择静脉穿刺。
4. 3 置管后的处理
插管过程中如遇到送导管困难,或置管后送导管有阻力,经处理后能将导管送到所需长度情况时,最好不要撤出导丝,待X线照片后显示位置正确再撤导丝或有异常情况时方便进行调整。有条件者可在 B 超引导下处理[2]。
5 小结
PICC置管术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减轻穿刺痛苦的治疗途径,对保证患者配合治疗,完成化疗计划起到积极作用。我科开展此项技术以来,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通过对80例恶性肿瘤患者 PICC置管送入困难并发症的分析,认为选择合适的血管是减少此并发症的关键。同时也体会到提高操作者的技术、经验也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东文霞,乔爱珍,李新华,等.PIVCC插管与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31-33.
胡梦娟,周双俊.人体解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和出版社,1995∶8.
姜珍,徐旭娟,谢玉娟.B超引导下处理PICC导管回折腋静脉1例[J].护理学杂志,2005,2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