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生 张大强
摘要:宋代造物思想,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及对复古形制的提倡,使宋代钧窑造型设计形成了独特风格。造型各异的碗、盘、尊、洗、花盆等器物,便是这一时代造物思想作用下的典型产物,也是宋代造物思想的物化表现。
关键词:宋代;造物思想;钧窑;意境;窑变
宋代,制瓷业兴旺发达。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各窑口根据自身的特色,烧制了丰富多彩的陶瓷器。装饰各异,器形繁多,这些不同的形体就是造物思想的物化表现。这一时期,其生产区域广泛,而且发展和兴盛的时代性较强。其产生必然受到文化的强烈冲击,造物思想的转变与其造型的变化密切相关。
一、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农耕环境下成长的,长期的循时序、观天象、种五谷,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神圣意义和审美价值。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主张“天人合一”。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合一”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思维模式:知与行,内与外,阴与阳,理与气,形与神,文与质,情与理, 道与器等等,强调对立双方相互的溶合,沟通和不确定性。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主体溶入客体或客体溶入主体,坚持根本的统一,消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这是一种纯粹的审美精神,所放射的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诗意光辉。钧窑的美学观就是受这种文化精神的指引和影响,主张物我同一,能动地从物的感性形态中感受人类主体的价值和尊严。
宋代,理学盛行,宋人重新建构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价值取向。与盛唐时的奔放、外露迥异。这个时代的内在精神变得更为理性、内向。此时,程朱的理学在宋代的哲学领域中占了统治地位,并且通过文人阶层的推动融入了大众生活。在这种“崇理尚雅”的造物思想影响下,钧窑工匠创造器物,在最大程度发挥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提升其审美功能。宋钧莲花式碗、莲花式花盆,俱是宋代钧窑创造的典型器物。莲花式碗由八个花瓣围合而成,每一莲瓣的瓣尖小而突起,左右有弧度,造成碗的邊沿此起彼伏,凸起的点和凹进的点,都与碗体的面与线相交而成,随着莲瓣造型的变化,碗壁交替出现大与小的棱线,显得极为轻盈生动。而莲花式花盆则利用边口上的出沿、出筋使造型的边口和转折部分造成的薄釉或积釉,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彩变化,衬托出明与暗、阴与阳、凸与凹、冷与暖。这些器物造型就是宋代钧窑瓷器实用与审美、和谐统一的典型。
二、观物取象
宋代钧窑瓷器在造型方面将“观物取象”的造物原则发挥到极致,其突破了整体写实的传统仿生造型的局限,只截取模仿对象形态中最生动、最具有美感的部分运用到器物的造型中,并进行适当的抽象,使其能于器物形体完美结合。如菊花式盘、莲花式碗,其特点是口部犹如开放的花瓣,线条温柔婉约,极具美感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向往。
同时,钧窑瓷器造型在平面和立面变化关系的处理上颇为成功。“俯式”造型与“立式”造型各有变化重点。钧窑器物充分利用造型上的出沿、出筋、出戟的凸凹线来阻止或凝聚流动的釉层,使它们和体面上的光洁面产生对比,突出的棱筋不仅加强了造型的骨气,又使变化的釉层依凸凹线型的部位产生厚薄变化,突出钧窑厚釉的天然美,从而构成钧窑造型浑厚、圆润、线条清晰,气魄雄健的艺术特色。
三、象外之象
宋代,“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了休养生息的安定局面。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艺术创造也达到了顶锋。“象外之象”、“韵外之旨”是其追求的艺术境界。同时,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形成与壮大,美学思想已趋于成熟阶段。它把佛、道、儒之中的美学精髓思想融会贯通在一起,形成较为完整的美学论。如把艺术的本质属性定为写意。崇尚自然,要求“心”与“境”的自然契合,追求“意境”的审美理念,并建立了完整的关于“意境”的理论阐述,形成了以“意象”为灵魂的美学体系。
商业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也带来了陶瓷业的激烈竞争。而在竞争中,只有创新求变,独具特色,顺应文化思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钧瓷“窑变”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出的。
“窑变”是钧瓷美学最重要的特征,是钧瓷之魂。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可谓“鬼斧神工,变化莫测”。
窑变现象是钧釉在高温烧制中,釉料交融,自然流变。色彩发生复杂交错的变化,白如美玉,青若蓝天,紫似葡萄,红比牡丹。形神兼备,似真似幻。窑变图案“花轻似梦,雨细如愁”。这种钧瓷窑变意境成就了“神与物游”的意蕴,达到了“思与境谐”的合一境界。
四、金石复古
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评到“宋代制瓷类研炼极精、莹润无比,而体制端重雅洁,犹如三代鼎彝之意焉”。宋人仿古,理想在于“三代”。北宋初期,执政者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形式,稳固政权,在清除割据局面的同时,建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礼制文化成为必要。而文人士大夫阶层更是这场复古风潮的推动者。文化领域的复古观念,客观上促进了“金石学”的发展。
复古的风潮对宋代钧窑的造物活动产生了多方面的实际影响。具体表现为宋代钧瓷造型与装饰法度严谨、古朴端庄、线条简洁、寓意高远。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出戟尊,便是宋代钧窑器物的典型代表之作。出戟尊为“仿商周青铜器造型”敞口,颈部束收,鼓腹、束腰、外撇、圈足。器身分上中下三段,饰以四行相应的棱,俗称出戟,故称出戟尊。柔韧的线条赋予了高大的尊体圆润丰满,浑厚的风韵。釉色淡雅、含蓄。尊体挺拔俊逸,给人以恢宏、古朴之美感。出戟尊上中下三段,比例协调,在鼓、束、收、放的层次中,形成了张驰、开合的对比效果。于颈、腰、足三个部位四面出戟,12条直线状的戟棱角分明,分布均匀,对称合理,装饰简洁,整齐一律。给人一种稳重而有气势、魄力的视觉感受。在多样性、变化性中,又展现出内在的和谐统一。使作品在造型与装饰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反映出了本质上的整体性,开辟了宋代钧瓷造型发展的广阔天地。
结语:
宋代崇尚自然和复古的造物思想,崇理尚雅的时代风气,给钧窑的生长提供了一块丰厚的土壤。并且,由此开创了新的器物的审美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大虽、卷泥片雕塑——当代钧窑造型新高度,许昌学院学报2012.4期
[2]吴功正著:“论宋代美学、美学研究”2005第1期
[3]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2006年
[4]李文杰:宋代瓷器的美学风格及特征,吉林大学2007.4
作者简介:
李宪生(1965—),大学学历,中国陶瓷协会常务理事、注册高级陶瓷工艺师、近年来侧重钧窑文化产业研究和实践,钧釉的研制及钧窑造型艺术的发展趋向。
张大强(1968—),中国陶瓷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研究方向为钧瓷造型艺术及钧釉的配制与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