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摘要:我国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客体的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与教育质量,相关人员只有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人员的工作水平,培养出思想政治的思维逻辑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相互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主体内容,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应该深入认识主体的具体内容,了解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关见解,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看法有很多,而且没有一个特定的判断标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实际情况中存在的几种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单主体说。单主体说主要分为受教育者主体和教育者主体说两种,前者认为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不应该是主体,应该是为受教育者的成长服务的。后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它的主观能动性是仅限于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上面发挥作用,受教育者不能成为主体。不论是教育者主体说还是受教育者主体说,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一个,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一元论,不能有两个,避免了二元论,这是合理的。但是不论是那儿一种论都否定了另外一个成为主体的可能,这是不合理的,因此两种观点都是具有片面性的。
(二)双主体性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时间是互为主客体,如果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而从受教育的过程看,受教育者才是主体,而教育者才是客体。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变成了两个主体,难以避免二元论之嫌,混淆了不同的概念。
(三)多主体性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环体,介体也能够成为主体,因而不仅仅只有一个主体,而是由多个主体的。
(四)相对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相对存在的,它们之间的界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种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相对性,但是并没有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绝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其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和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是有所不同的,哲学意义上面的客体指的是人类活动的对象,是从人和物的关系上面划分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作用对象不是物,而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面划分的。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基本特点讲就是具有客体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受控性,受动性,受控行和可塑性。但是需要指出的就是,虽然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和一般的物质客体并不同,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意志,有思想的人,他们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也具有主动性。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主动性,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还具有主体性,这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说一般情况下,只有思想政治主体才具有主体性,客体具有客体性。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客体也会转变成主体。比如说,当受教育者在对其他人进行教育的时候,就会增强主体性,逐渐成为主体,也就是说主体和客体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还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类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既包括个体客体,如干部,学生和知识分子,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比如说共产党群体,工人群体,共青团员群体,学生群体,干部群体等。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要注意把客体当中的个体和群体结合起来,从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方式不同,从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一)主体中心模式。主要是以主体为中间来构建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处在绝对的权威和中心的地位,而客体则处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主体中心的模式曾经在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当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二)客体中心模式。它是以客体作为中心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客体处于中心地位,教育者处于辅助地位,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服从和适应客体的需要来建构起来的。这种模式主要客体的中心地位,强调个性的道德体验和生活经验,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
(三)多元主体模式。它以多种元素来作为主体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不仅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可以充当主体,其他的介体和环体也是可以充当为主体的。多元主体论看到了媒体,环境等其他的元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混淆了主体和介体,环体之间界限,而且忘记了介体和环体都是要依靠人来运用和创造的,因此实际上,多元主体模式实际上就是无主体模式。
(四)等级结构模式。等级结构模式形成在主体和客体关系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该模式旨在分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等级关系,建立健全这种等级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在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方面引起重视,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维护这种等級结构模式。具体来说等级结构模式主体处在等级结构的顶部,客体处在等级结构模式的底部,这种模式的发展历史较长,总有丰富的发展经验。等级结构模式最早出现在我国封建社会和国外中世纪时期,因此等级结构模式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关系内容,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状况,填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分空白,同时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相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更好的为我国服务,实现我国平稳持续发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探析供相关人员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帆.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才智,2017,(18).
[2]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目的性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7,(02).
[3]丁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关系新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4).
[4]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
[5]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