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恒 罗婕 伍锐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广西本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劳动力剩余。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些剩余的劳动力逐渐向不同的地区和领域转移。但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总体来看这些问题包括:农民工法律意识欠缺;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农村人才匮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甚至影响到整个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广西东兴市作为东盟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它是一块“试验田”有望打造成为中国—东盟战略的合作先行区、沿边地区经济增长极、国际通道重要枢纽和睦邻安邻富邻示范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尤显重要。因此,对东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进行探讨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广西中越边境;东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对策
一、东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貿易区和“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边境贸易、旅游业和进出口加工业的发展以及跨国经济、文化商贸的增加,东兴作为沿海、沿边、与越南接壤的国家一级口岸城市,有其独特的城市发展特色和发展优势,在国家对外开放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虽然东兴的发展有利好的政策支持,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东兴的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地域的原因,东兴地区的农村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大量农民工留在农村里,剩余劳动力多。有些农民工进城务工,但可选择的工作种类单一且劳动强度大、工资偏低。由于东兴处于边境特殊地区,部分农民甚至选择从事非法走私的犯罪活动,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东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仍然供大于求,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直接导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因此,研究并制定有效措施来推进东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从而推动农业和农村及整个广西中越边境经济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势在必行。
二、东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
东兴市现拥有的小学、中学并不多,高级中等教育机构和职业技术学校更是寥寥无几。 东兴市的城区和乡村,教育资源都相对缺乏。特别是东兴市的农村学生,由于他们父母与自身的知识面窄,家里收入偏低,不愿外出上学,想上高等院校更是比登天还难。因此很多人业只能从事难度小的体力劳动或经简单培训后就能上岗的工作,如:清洁、搬运、简单的销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选择了就业,导致很多受教育程度偏低及劳动技能技术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的出现了。而受教育程度偏低及劳动技能技术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售等。这类工作劳动强度大、就业面范围小、工资收入偏低,职业升迁率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从低层次发展,更加拖延了东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二)对有关法律认识度不高,不能很好的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当前东兴市农民工劳动权益被剥削的问题依然严峻,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企业用工的不规范和劳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农村进城务工者对法律认识度不高,对劳动保障法等方面的法律意识淡薄,农民工不能及时合理的利用法律制度去解决各种劳动纠纷来维护自身的各种利益。
(三)各类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东兴市的第一产业农业,一方面由于耕地面积少,有些村每四个人所耕种的土地还不足一亩,人均占有地少,另一方面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生产优势与城区发展方向重叠,城市扩展和农业发展的关系严峻。第二产业由于东兴市对企业的引进难或企业对东兴市的投资少,工业起步晚技术含量低,工业或加工业分布少且加工业不大具备产品加工能力,只能收点微薄的“过路费”,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东兴市是与越南接壤的国家一级口岸城市,国家对东兴的大力发展实施大量的优惠政策,近年来,东兴市的第三产业逐步发展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但由于当地整个经济发展缓慢,以及当地劳动力素质不够高,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其他边境开放地区有所滞后。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
东兴市农村职业培训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东兴市劳动力市场基础信息不健全,职业培训机构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同步,且职业培训大多数是在城市进行,很少涉足农村。进行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的人员和经费严重不足,并且重视程度也不够,难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进行有序和高质量的培训。许多地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同时,由于农村青壮年的外出转移,使得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的生活问题突出,而针对此问题的救济服务机构资源不足,不能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上加难。
(五)就业观念不正确,非法走私活动频发
受利益的驱使,东兴市有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从事非法走私活动,这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并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虽然国家对走私实行严厉打击,但仍然难以彻底清除。
三、解决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
(一)保障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投资与建设,提高劳动力总体素质
目前最重要的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措施能真正执行并保证其教学质量。政府要尽到监督的责任并采取必要的帮扶措施,落实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就读应补尽补政策,现实扶贫补助政策与教育资助政策无缝对接。重点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程资助计划”,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学生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加快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培育一批就业面广、就业率高的专业,增强学生就业创业技能,使农村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针对东兴市高级中等教育机构及高等教育机构的稀缺,东兴市政府应尽快在农村高级中等教育改革中提高高级中等教育比重,加大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投资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让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共同发展,保证教育公平,努力培育出“四有”农民即“有技术”“有文化”“有经营理念”“有创新思想”的创新型农民。
(二)加大对农民的法律知识宣传
大多数无良企业,在招收农民工到其企业工作时,利用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淡薄,对农民工进行压榨,政府应多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普及到乡村的每一个农民身上,强化农民工基础的法律知识,如:如何签订劳动合同、当劳动权益被侵犯时应如何维护等。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降低农民工法律维权的成本,提高农民工对法律的信仰与依赖度,除了在日常的普法活动发放小册子外,还应开展有关娱乐性的文艺演出或知识竞赛等类似宣传活动,让农民工在获得娱乐的同时也能够吸收法制知识,真正的让农民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受企业的扼制,更好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铺起一条“黄金道路”。
(三)努力推进各产业健康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在各产业平稳发展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第一产业方面,因地制宜推进地区特色优势产品发展,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培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村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完善农业科技体制,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性,建设农业信息平台,为农民工每天提供新的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利用“互联网+特色农业”引导和支持电商企业进入农村地区开展业务,完善农村电信普遍服务机制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农业产供销网络,让农村农业与现代经营模式结合起来。
在第二产业工业方面,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企,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如:红木、海鲜等大力发展制造或加工厂,建设工业园,实施企业投资优惠政策,優化投资环境,培养和发展工业区特殊产业,明确支持重点,健全完善招商引资项目服务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含量,积极争取国内实力强的企业落户东兴市,第二产业的发展能够增加大量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大力发展支柱性强的第三产业旅游业。在项目、资金和政策上对东兴地区旅游业予以倾斜支持,大力发展“多彩边境”旅游和跨境特色旅游,积极扶持一批对脱贫致富带动力强的重点景区。推动建设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开发具有边境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主题酒店和特色餐饮,办好民族风情节。支持边境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高品质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文化旅游层次和水平。
(四)完善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剩余劳动积极就业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面对东兴市人才稀缺的劣势,完善培训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措施。让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后可以有一技之长。政府应加大对培训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广泛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社会培训机构、推动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开办农民工培训机构。简化且改进返乡创业登记方式,加大对农民工创业扶持力度,提倡先富带动后富思想。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已出台的创业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如减税政策、降低费用政策等。对筹集创业资金有困难的农民,政府要鼓励金融机构给以大力信贷支持,降低借贷利息。树立农民工创业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完善农民工创业激励机制。
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农民工搭建就业平台,组织企业举办招聘会并自行提供就业信息与咨询等服务项目。完善“三留”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救助服务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除后顾之忧。积极引导农民工走向正确就业的道路,宣传法律知识,倡导农民工自觉参与到维护国家安全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李熙.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传承,2010,(2)
[2] 张海宁.浅谈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10):17-19
[3] 王荣.促进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选择-以贺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3):122-125
[4] 刘小蓓.广西边境旅游发展研究-以广西东兴市为例[D].四川:四川大学,2004
[5] 白婧.广西东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6
作者简介:陈桂恒:广西外国语学院 学生;罗婕:广西外国语学院 讲师;伍锐:广西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