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社拓展课程视阈下初中茶艺社团的构建与发展

2018-07-24 08:24唐梦莹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构建

摘 要:自推进学社拓展课程在中小学的建设以来,多样化的课程被不断开发与构建起来。在此视阈下,文章主要探讨了初中茶艺社团如何定位、整合资源、构建发展等问题,包括课程前期开发如何正确定位、实施过程中如何完善课程框架与充实课程内容、如何建立保障机制以求社团可持续发展,等等,从而初步形成初中茶艺社团的自我建构模式。

关键词:学社拓展课程;茶艺社团;构建

作者简介:唐梦莹,浙江省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教师。(浙江 杭州 310051)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3-0123-02

自新课改以来,教育的发展已经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发展,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成为教育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发展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为主要目的的学社拓展课程在中小学全面推开。这就为在校学生拓展兴趣爱好和展现自我能力提供了机会,但也给传统应试教育压力下成长的教育机制以冲击——如何让教师在承担分数压力的同时建构一门新的课程?如何组织学生学习一门不影响传统中考科目学习,又对身心发展有利的学社拓展课程?如何整合资源让有限向无限发展?

一、课程前期开发如何正确定位

一门课程能否顺利构建与实施,与精准的自我功能定位分不开。因此,课程开发者应当综合考虑自身学科专业、区域可利用资源、学生发展需求、学校课程体系等因素。笔者确定组建茶艺社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历史与社会是浙江省在初中阶段开展的文科综合性科目,包括历史、政治、地理等文科内容,具有极强的整合性、人文性。而茶文化在我国历史中源远流长,其历史追溯、地理环境需求等内容与学科素养不谋而合,也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力、发展力,此外,学生对于茶艺的兴趣与好奇近年来也是热度不减。

其次,茶艺本身的核心要件——茶、水、器、境等因素,也在我校(此处指浙江省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下文同)的校园环境中得以发展。我校位于冠山脚下、白马湖畔,其水质清冽,且丘陵地形及江南的酸性红壤都有利于茶叶的生长,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也是茶叶品质的保证。

再次,组建茶艺社团,也是弘扬地方文化、建设地方课程的需求。地方课程鼓励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茶艺社团作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方式之一,可以与地方课程整合资源,互相支撑,共同开发。2014年国家曾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此鼓励教育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作为茶文化的發祥地,保存与弘扬茶文化的历史重任当仁不让,由此可见,茶艺社团的组建也有现实必要。

最后,我校顶层课程设计为“一体两翼”课程(如图1),“一体两翼”中的“一体”,指的是日常课堂教学的主体,侧重于研究学业基础课程的有效开发,而其中“一翼”便是学社拓展课程。该类课程以每周一小时基础课时的社团选修活动课程为载体,以拓展国家基础课程内容和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为方向,在建设拓展性课程的过程中,以趣味性、实践性、层次性和多样性为基本原则做好规划,并进行分类开发。因此,作为学社拓展课程主体的社团,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是学校课程推进的必然。由此可以说,茶艺社团有着天然的生长土壤。

笔者将茶艺社团定位为中考学科的拓展课程、地方文化的推广课程,在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开始建设课程框架,并根据学情逐步完善课程内容。

二、 完善课程框架, 充实课程内容

课程定位确定之后,接下去就要进行“骨与肉”的填充。笔者认为,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极为重要,社团章程、课程纲要、课程规划方案等“骨架”性的内容需要首先建立完成,后续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血肉”的填充。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文科学习内容及茶艺本身涉及的领域,初步将课程分为茶历史、茶礼仪、茶服饰、茶环境、茶健康、茶节目等六大母区块,每一区块又结合实际需求分成若干子区块,在此框架下进行了社团教材的初步开发,并将之投入日常教学运用中。此外,还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增添、拓展相应内容,如茶服饰等。我们在教学与设计舞台节目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汉服的兴趣极为浓厚,于是专门增添了介绍汉服的子区块。

比如,在进行茶礼仪的教学时,发现学生对于站姿、坐姿、行姿等礼节的理解与练习都不是很到位,于是请了专业的高级茶艺师来对学生进行礼仪训练。又如,在进行茶环境的教学时,学生对于茶席的设计有许多新颖的想法,对茶空间的布置也有别具一格的审美,于是,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两课时的时间来展示他们的设计方案,并且将部分优秀方案融入社团功能教室的设计、建设中去,真正将想法转化为现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与创造的积极性。

在开展过程中,除日常室内教学外,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来丰富校外活动。比如,与高校的茶文化学院展开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平台;开发系列微课,使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设计舞台节目,整合所学知识并加以实践,形成新的茶文化成果;组织学生应季采茶、体验茶叶制作过程、参观茶叶博物馆等校外活动;拍摄微电影,等等。总之,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整合教学资源,抓住教学灵感,利用本土优势,从而不断深化、丰满课程内容。

三、建设保障机制,寻求持续发展

课程的开展需要持续的保障机制护航,在师资、设备、制度等各方面都有较为稳定的支持的情况下,社团课程才能寻求长足发展。

在师资方面,社团课程一般都是科任教师兼任,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因此,如果想要打造精品学社课程,寻求教师专业化发展十分重要。可与学校商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细则,形成制度性成果,如提供定期的茶艺师培训,允许教师进行茶艺师考级等。

在设备方面,首先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教育现代化不仅是进军中考学科,也需要渗透到学社拓展课程中,如智慧课堂的运用、教学成果的数字化、微电影的拍摄、一师一优课的录制等。实践证明,这些现代化教育科技更有利于课程成果的保存和课程影响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软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其次是茶艺教室的适应性构造——教室需安装水槽、排水管道,每套茶桌的烧水功能都需要进行电路的重新铺排。

在制度方面,采购、安全、课时等问题都需要得到有效保障。对于茶艺社团来说,高效的财务系统是重要的物质保障。茶叶属于消耗性教学材料,而茶具也是易碎物品,因此,茶艺社团教学材料的更迭比一般性社团会更快一些,经常会面临采购等问题。如果报批流程烦琐、报销周期长,就会对日常教学造成一定困扰,因此,要寻求较为高效的财务机制。同时,在组织外出活动时,学生的安全预案审批机制、安全保障机制、事故究责机制等都应积极建立,使社团教师在组织校外社团活动时可以减少后顾之忧,安心教学,学生的人身安全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此外,每周一小时的校内学社拓展课程时间对于构建课程体系来说很不充分,还时常会因为各种因素被冲掉,这使得课程时间有了不可控的因素,会影响课程进展。而社团成员由于自选、走班等选拔制度又是每年一轮换,因此,茶艺课程要在一年中每周一小时的有限课时内完成所有课程内容,就需要调整、筛选部分内容,以适应课时变动,所以,课时的保障极为重要。此外,茶艺课程涉及校外实践部分,如参观茶叶博物馆、去相关实践基地体验、茶叶采摘等,无法在一课时内完成而需要周末时间外出的情况,也需要明确的制度来保障不同年级学生的周末时间协调。

相信在保障机制建设得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学社拓展课程能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茶艺社团的构建与发展也会更为顺畅。

猜你喜欢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浅析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构建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