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华
暮春的午后,斜倚床头,一杯花茶,一卷诗书,有一行没一行地读着诗句,闲散而慵懒。忽然翻到宋人王琪的《春暮游小园》,读到“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句,似觉时光在平仄韵律中潺潺的流淌之音。
“开到荼靡花事了”,最早接触此句是在《红楼梦》中。一个夜晚,宝玉在怡红院宴请群芳,为助酒兴,众人抽签行令,其中麝月抽到的一张花签即是荼蘼,上题:“韶华胜极”,而签背面就写着此诗句。
很长的时间里,误认为“荼蘼”是一种状态,带有一点颓废,一些沉迷,还有一丝浪漫。至读《红楼梦》才知,“荼蘼”是一个花名。“韶华胜极”自然是指花事到了尽头,春光将尽也。
荼蘼花属蔷薇科,花多白色,春末夏初开花。苏东坡有诗云:“酴醿(即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于是自古以来,常有“谢了荼蘼春事休”之叹。
其实,花开到极致,把最绚丽的身影昭示天地,以灿烂的绽放来结束一场花事,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乐观的态度?而繁盛之后的平淡,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境界?
有关荼蘼的故事,最欣赏旧闻记载的“飞英会”:“……前有荼蘼架,高广可容数十客,每春季,花繁盛时,宴客于其下。约曰:‘有飞花堕酒中者,为余浮一大白。或语笑喧哗之际,微风过之,则满座无遗者。”“飞英会”的主人是北宋的翰林学士范镇,司马光的知己好友,这些在政治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生活中却是如此清雅风流。我想,站在当时一场大变革的风口浪尖上,他们的胸中一定有“开到荼蘼花事了”的人生态度吧。
“微风过处有清香,知是荼蘼隔短墙。”从一片纷乱的思绪中走出,掩卷轻啜,茶香入腑。抬眼窗外,虽不见“丝丝天棘出莓墙”,却正是草木葱茏,樟槐飘香。春天正沿着绿色的纹脉,走向彻底,走向荼蘼。
据说,荼蘼也是佛之花,因它的开放表示着结束的含义,故有“遗忘之花”之称。一睹此花,尘缘皆了也。
生活中很难见到荼蘼,文字的描述又总感觉不具体形象,反增加一份神秘。等我寻到荼蘼的图片,大吃一惊,我与荼蘼竟有过一次接触,并且还在自己的镜头里留下它美丽的身影。
那是某年的春末,我与“驴友”攀登一座高山。因心存高远,认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人生哲理,虽沿途林静草茂,蝶飞鸟语,但仍是遇溪不洗尘,过庙不拜禅,一路向上攀登。腰酸腿疼,汗湿衣衫之际,问登顶而下的游客,上面风光如何,答曰:不过寻常。于是同行者皆打退堂鼓,入寺小憩。而我心有不甘,一人继续攀登,终上山巅。极目四野,一片苍茫,失望顿从心起。无聊之余,环顾四周,见嶙峋的山石边有簇簇的白花盛开,于是随手按下相机的快门。
荼蘼又名佛见笑,还有一雅称白蔓君,我本俗人,哪里识得此君的真面目,真个是迎面相逢不相识了。
赶紧翻寻存储在电脑里的图片。十分庆幸,那幅在山顶拍的图片仍在,纯洁的花朵依然灿烂地绽放,耀我眼帘。果是荼蘼。
看着照片上纤尘不染的花朵,心中在想,生命中有许多机缘,因了我们的无知或者麻木,与我们擦肩而过;而极目四野一片苍茫之时,或许那最神秘的绽放就在身边。
兴味所致,便搜罗一些描写荼蘼的诗文来赏玩,也是别有情趣。
苏东坡诗云:“酴釄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不妆艳已绝,無风香自远。”诗中的荼蘼有些梅花的风范,梅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而荼蘼是“寂寞开最晚”,一前一后两君子,将一个美好的春天让与百花,这样一种胸襟,真是“无风香自远”了。
“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福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女人多伤感,而女词人就更多凭怀。在吴淑姬的眼里,是荼蘼花开满眼愁,透过平仄的韵律,我仿佛听见纱帘后的一声轻叹:春去也。
而后人称之为“红艳诗人”,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的朱淑真,虽婚姻不幸,情感蹉跎,却在一阙《鹧鸪天》中写道:“独倚阑干昼日长,纷纷蜂蝶斗轻狂。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当此际,意偏长,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钟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与海棠。”生活的不幸,显然没有磨灭她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归来留取,御香襟袖,同饮荼蘼酒。”虽花同赏、酒同饮,一枝荼蘼,却因了它的送别于迎往,更因了读花人身世心境的不同,生出了千种风情,万种感慨。真是一样的荼蘼,别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