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人独特的航海文化

2018-07-24 03:29何映宇
新民周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郭川沉船帆船

何映宇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梦想着面朝大海,望着海浪和灯塔,用画笔向大家‘讲述属于我的航海梦”,虹口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冷崇文小朋友指了指攥在手中的画,自豪地说:“这,就是我的航海梦!”这是今年6月11日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举行的“共绘航海梦”活动现场的一幕。当天,来自上海市的50名“小画家”拿起画笔,画出各自心中的轮船、港口、大海、风帆,用童心描摹他们的航海梦,航海文化的萌芽也在他们的心里扎下了根。

正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的“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在暑期迎來了家长与孩子参观的高峰。这个从5月份开始的展览,汇聚了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全国22家博物馆的国宝精品,以“沉船”为切入点,以出水瓷器为重点展示对象,共计240余件(套)文物精品,轻轻拂拭历史的尘埃,形象再现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和灿烂文化,把观众带入一个海上交通的奇妙世界。

海上丝绸之路的灿烂光辉

据航海博物馆周群华博士介绍,“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展示了唐、宋、元、明、清时期共计11艘沉船的相关出水文物,不仅将国内著名沉船几乎一网打尽,而且还有来自域外的“黑石号”等沉船,因而可以说,此次展览是海上丝绸之路沉船史无前例的大集结。

本次展览展示贸易瓷器约20种以上,涵盖了从唐代至清代我国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类。例如唐代的越窑和长沙窑、宋代的景德镇窑和磁灶窑、元代的青花瓷和龙泉窑、明代的漳州窑和德化窑、清代的广彩瓷和徽章瓷等等,其中许多展品都是一级、二级文物,是外销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自古以来,我们祖先就通过水路和陆路,与域外文明频繁往来。作为联结中外文明重要纽带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万里,贯穿亚非。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海丝”都在国际贸易与文化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唐代中期以后开始繁荣,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与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丝绸之路复杂的网状交通系统,将中国与其他亚非欧国家连接起来,成为世界各古代文明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8世纪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转衰,吐蕃势盛,通往西域的陆上交通受阻,绿洲丝绸之路转衰,海上丝绸之路地位凸显,港埠日隆,货通万国。唐、宋、元、明各朝都曾设专门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漆器等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西方的香料、宝石、宗教、科学技术等传入中国,人类文明借由这种物品交换、人群交往以及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丰富而灿烂。

从1987年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以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进行大量的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打捞发掘了包括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南海Ⅰ号”、“碗礁Ⅰ号”、“南澳Ⅰ号”等在内的多艘沉船,出水大量珍贵文物。

这次展览涉及的11艘古代沉船中,在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当属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哥德马尔森号”。这艘商船于1752年从广州港出发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中途沉没于印度尼西亚海域。1985年,英国人迈克尔·哈彻打捞该船,并于次年将打捞出水的15万件景德镇窑瓷器和125块金锭,以“南京货”名义交由佳士得拍卖行在阿姆斯特丹拍卖。我国政府曾派耿宝昌、冯先铭两位专家携3万美元参加竞拍,并特地选择了1号牌,但这批出水文物最后拍出了当时创纪录的2000万美元天价,两位专家连举牌的机会都没有。这件事引起中国文博界的高度重视,中国水下考古也逐渐起步。后来,香港的罗桂祥先生将自己拍得的出水瓷器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使得这批瑰宝得以回归故里。

而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古代沉船恐怕还是“南海Ⅰ号”。这艘南宋沉船于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阳江海域,采用密闭隔舱技术,船长30.6米,宽10米左右,13个船舱,是迄今发现的亚洲最大沉船。

如今,中国的青花瓷早已享誉世界,但在17世纪初的欧洲,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克拉克瓷。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由于这批中国瓷器是从“克拉克号”商船上截获的,所以被称为“克拉克瓷”。2004—2005年,瑞典人史坦的南海海洋考古公司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对位于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东海岸约 6 英里海域的一艘沉船进行打捞,沉船因载有大量万历时期风格的中国瓷器而被定名为“万历号”。后来,人们将中国古代外销青花瓷统称为“克拉克瓷”。

这些沉船中的历史,在这次展览呈现的展品中得以尽情展现。这些中国古代文明和航海文化的光辉,在橱窗中默默讲述着它们自己的传奇。

中国不缺航海精神

从徐福、鉴真,再到郑和,回首历史,中国的航海文化有过辉煌,也有过衰落。在当下的航海新时代来临之时,航海精神的再度树立,对于推进我国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蓝色家园,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郭川、翟墨等中国航海家,为中国航海精神的再度崛起树立了榜样。前不久,中国帆船队更是首度夺得沃尔沃帆船赛冠军。这些,都是中国航海文化在新时代逐步复兴的点滴。

郭川,作为“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郭川在国际知名帆船赛事中获得诸多“第一”,如“第一位完成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亚洲人”、“第一位单人帆船跨越英吉利海峡的中国人”等。

2012年11月18日,郭川开启“单人不间断帆船环球航行”之旅,经历了海上近138天、超过21600海里的艰苦航行,于2013年4月5日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母港青岛,成为第一个成就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伟业的中国人,同时创造国际帆联认可的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不幸的是,2016年10月25日郭川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尽管郭川牺牲了,但他的英名将永载中国航海史的史册。

另一位郭川似的航海探险家是翟墨。2000年以来,他多次自驾帆船访问南太平洋诸岛国,进行考察。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他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一周的壮举,成为“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2013年8月3日翟墨驾驶帆船进入钓鱼岛10海里,在抵达钓鱼岛3海里处,翟墨向海中撒下了100面红旗。

今年6月24日夜,代表中國参加2017-2018赛季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东风队率先冲过位于荷兰海牙的终点线,在还剩一场港内赛的情况下提前锁定总冠军,并成为赛事历史上首支获得总冠军的中国船队。在东风队冲线后,赞助商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铁成说:“东风两度组队参赛,我们的收获早已超越比赛本身。这项挑战人类生存与意志极限的海上竞技赛事,不仅带给人类一场赛事盛宴,还推动着人类对远洋帆船文化的探索和文明进步。”

历时9个月、造访5大洲12个主要城市、航行45000海里,这一海上的征程可是要比想象中还要艰难得多。这背后有着太多鲜为人知的疯狂、冒险与无眠……东风队的12名船员中有三位30岁以下的年轻中国船员——陈锦浩、刘学、杨济儒。相较于许多同龄人按部就班的陆地生活,他们的故事因“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环游世界”蒙上了“神秘色彩”。

东风帆船队的冠军奖杯,大概是对今年中国航海日的最佳献礼了。一群中国航海家们,证明了中国人不缺少航海精神和意志。当代的航海运动纪念碑上,必将留下中国人的深深烙印。

树立新的文化自信

在今年中国航海日的前一周,一艘长2.05米、宽0.57米、高1.5米的“沙船”悄然“驶入”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换乘大厅内,进行为期1个月的展出。这艘平底、方头、方尾的“上海五桅沙船”模型是中国航海博物馆提供的精品船模,市民们可以从中一窥“沙船”的历史面貌。而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从7月2日起专设“航海号”专列,开启为期一个月的运行。在“航海号”专列车身内,装点上了航海日宣传海报,海报内碧波荡漾的海水带给人心旷神怡之感。车厢拉手、壁贴、门贴上印有航海小知识,并且设置了趣味航海知识互动问答,乘客们可以借此增长自己的航海知识。乘客坐上这列“航海号”专列,不妨想象一下自己正身处太平洋上的一艘大船上,领略海洋风光,探索航海奥秘。航海这一看似远离生活的主题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影视行业也开始注意到海洋文化题材的重要性。2015年3月,也门一片战火,当地600多名中国同胞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国立即实施撤侨行动。中国海军临沂舰、潍坊舰、微山湖舰按上级命令,兵分多路执行撤侨任务。2018年春节档票房冠军《红海行动》,讲的就是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的故事。《红海行动》既是军事题材电影,又与一带一路息息相关,是新航海时代给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极佳案例。它向世界展示了新航海时代中国海军保护中国公民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和决心,也将中国的航海精神与文化深深植入每个海内外观众的心里。

海洋强国建设离不开海洋文化建设,确立海洋文化自信是海洋文化建设的前提,是实现海洋文化创新的基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确立海洋文化自信,是事关海洋文化建设乃至海洋强国建设成效的问题。

随着对本民族传统海洋文化认知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有其独特之处。

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通过当下的海洋文化创新实践得以实现创造性转化,未来中国的海洋文化通过当下的海洋文化创新实践得以奠基。

新时代的中国,以中国数千年海洋发展史为纵坐标,以西方大国崛起的海洋探索为横坐标,以中国融入全球化体系为时代背景,建立了现代中国海洋战略,自信的航海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人心,正在助推海洋强国战略。

猜你喜欢
郭川沉船帆船
沉船的启示
环保小帆船
找帆船
帆船
沉船探秘
沉船事件仍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