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迅速提高,厦门市交通系统日益庞大和完善,目前隧道密度也位居全国前列。厦门市公路桥隧维护中心(以下简称桥隧中心)负责管理养护的隧道共17座,单洞长度达50.6km。由于隧道本身具有结构封闭、视野狭小、发生事故后车辆疏散不便等特点,隧道的安全管理问题已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威海“5·9”隧道火灾和张石高速隧道爆炸事故后,隧道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桥隧中心结合所辖隧道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技术、新装备在隧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建立隧道信息化监控系统,时刻掌握隧道内部的交通状况,并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隧道救灾设备的信息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隧道安全运营保障水平。
由于隧道内部空间狭小,通信信号较弱,灾情发生后,管理单位第一时间获得灾难地点和隧道情况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一套信息化程度高、工作可靠的监管系统。近几年,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案。
桥隧中心于2013年对所辖隧道进行改造,采用视频图像三合一整合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摄像机、数字图像采集器(包括同步控制器、模数转换器及帧存储器)、图像处理计算机和图像显示终端,为了满足对隧道内部图像实时处理的需求,采用高速计算机并配备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这种系统由众多单处理器组成阵列式处理机,并行操作,以提高处理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该系统兼顾火灾探测报警、交通事件检测和CCTV监控功能,可及时对隧道火灾、停车、逆行、行人、抛洒物等事件进行报警,可显示报警时间、地点、险情内容等信息,并可随时查看有无隧道积水等险情。系统前端采用高清模拟摄像机,并且配备了专门开发的工业等级火灾探测器,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对火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实现了“眼睛和大脑”的完美统一。
2016年,桥隧中心又对所辖隧道进行了监控系统改造,监控画面及报警测试都得到提升。
为了保证应急事件响应的质量和效率,桥隧中心同时建立了手机版的隧道管理系统,规范应急响应流程,让各个岗位都能够及时通过APP 查看,处理隧道各类突发情况。监控员、安全员、巡查员和电工可以随时通过手机隧道安全管理软件把隧道中发生的普通事件、突发事件上报给相应的负责人或者处置岗位,各个岗位也可以第一时间收到事件详细情况,然后根据管理系统智能化提供的处置流程做好应急事件处置工作,加快事件处置效率,把应急响应机制做到快速化、透明化、规范化。
拥有先进的信息化隧道监管系统只是保障隧道安全的开始,在人员制度保障上,桥隧中心严格落实值班制度,上报带班、值班人员名单和通信联系电话;加强对隧道排水系统、易积水路段的截排水沟排查,定期组织清理疏通;对隧道、下穿通道的机电设施、排水泵站进行严格排查与检修,确保正常运营;做好应急抢险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落实抢险设备、物资储备工作;应急机械设备分派好操作人员,集中管理,确保能及时调配。
投入先进的抢险救灾设备,不但是信息化隧道安全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抢险队员的人身安全,改善传统隧道抢险工作难度高、效率低的缺点。
桥隧中心早在2009年便引进美国AQEATECHB10型高压管道清污车,该车具有操作快捷、故障率低、油耗小等优点。不仅能够吸出多达76m3的污水,还能用高压水冲击污水管道。能够清理树根、水泥块等人工难以清理的垃圾。使用时抢险人员可以先用地下管线探测仪,从显示屏上找到具体的堵塞位置,然后为车辆装上旋转切根器和水泥去除器,迅速解决堵塞问题,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技术与机械化作业相结合的优势。
2014年以来,桥隧中心又先后引进垂直和高空两种型号的应急排水车(俗称龙吸水)。该车具有适用范围广、流量大、机动灵活、电子模块化操作、简单可靠、吸水深度大等优点,1500m3/h的标准排水流量配置,使其充分胜任城市道路、公路隧道等防汛排涝工作。此外,桥隧中心还配备了先进的电缆故障定位仪和彩屏智能管线定位仪等设备,培训了专业化的应急抢险队伍,为隧道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信息化技术与新式抢险救灾设备相结合的隧道安全保障体系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信息化技术与新式抢险救灾设备相结合的隧道安全保障体系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台风莫兰蒂肆虐期间,信息化隧道安全管理平台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台风到来之前,桥隧中心按照防御台风工作部署,及时安排隧道机电管理人员分片管理,电工现场值守。台风登陆后实时通过信息监控系统关注各重要隧道情况,安排人员及时处理部分隧道突发停电情况,利用应急排水、管道疏通车辆及时对积水下穿通道进行排水作业。
在台风登陆期间,桥隧中心成功保住了梧村、环岛干道下穿会展等隧道不被积水淹没,经过一天一夜抢通所有下穿通道的积水点。全中心共投入抢险人员2695人次,车辆设备600台(套),重点抢修7个隧道,10个下穿通道,恢复路灯2429盏,恢复亮灯道路33条。这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技术在保障交通大动脉安全畅通方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