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土家苗瑶竹、木传统工艺振兴研究

2018-07-23 07:46刘大龙罗念
艺术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乡村振兴少数民族

刘大龙 罗念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武陵山区土家苗瑶竹、木传统工艺的研究来推动贫困村寨实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本文共分两大部分,首先通过乡村调查与田野考察,研究了竹、木传统工艺的发展现状。其次,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传统工艺的振兴路径:全方位保护传统工艺,根据当代审美需要开展创意设计,民族工艺品融入“互联网+”等,力求以产业化的方式振兴民族传统工艺。

关键词: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乡村振兴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总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00多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瑶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110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8%。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土家苗瑶村寨规模小且分散,经济发展困难。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多地政府选择打造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振兴,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在已进行旅游开发的村寨里,游客的食、宿、行、游、娱受到较多关注,游客购买纪念品的需求重视不足。深入挖掘武陵山区土家苗瑶的竹、木传统工艺,一方面可以保护濒临失传的民族工艺,另一方面可以给旅游纪念品市场提供优质产品,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

1 少数民族竹、木传统工艺的发展现状

笔者对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渝东南及周边地区的部分村寨及从事民族特色工艺品生产、经营的企业进行过多次调研,经分析后对民族特色工艺品现状形成如下认识:

首先,传统工艺生存状态堪忧。我们在“中国规模最大、最美的土家族原生态集居带”——重庆市黔江区板夹溪十三寨调研时发现,掌握竹、木传统工艺的老师傅已经不多,且后继乏人。同为黔江区的马喇镇,曾经在湖南、湖北、贵州及周边秀山、酉阳、彭水等地享有盛名的梁氏竹编糍粑灯笼(可折叠灯笼,折叠后体积很小,像一块小糍粑),如今仅靠几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坚守。在“中国最大原生态苗族聚居区”——重庆市酉阳县石泉苗寨考察时也碰到了类似情况。

其次,民营企业对于传统工艺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在湖北省来凤县、湖南省龙山县等企业调研时,发现非遗传承人自办企业或被高薪聘用,民族技艺受到企业重视,已经开发出一批特色产品,部分作为旅游纪念品进入景区销售。然而,企业只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与经营,在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上存在一定的短视行为。

再次,民族特色工艺品企业存在的不足也非常明显。在我们调研的13家企业里,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有:品牌意识淡薄,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更新缓慢;产品缺乏宣传,知名度低;产品线单调,产品档次区分不明显;生产成本高,制作粗糙等等。

综合来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竹、木传统工艺无论是民间师徒相授还是企业产品开发,其传承现状都不容乐观。传统工艺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文化见证,其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2 少数民族竹、木传统工艺振兴路径

2.1 对传统工艺进行全方位保护

振兴少数民族竹、木传统工艺,必须要注重对于传统工艺全面、深入、细致的保护。首先从史料的角度,查阅武陵山区工艺志、方志等史料文獻,梳理传统工艺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传统工艺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艺术特色及流派传承。其次,全面搜集和整理武陵山片区的竹、木类传统手工艺种类及非遗传承人相关情况,借助先进设备采集数字化信息,如:对经典作品进行3D扫描、数码照相、数据测量,对老技师的口述历史资料进行文字记录及整理,对其制作过程进行摄影摄像。再次,把搜集到的数字化文件进行分门别类的存档,给历史遗迹、传统技艺建立数据库,给行业、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资源,给政府部门的保护措施奠定基础。

2.2 根据当代审美需要进行创意设计

武陵山区的土家族、苗、瑶族人民热爱生活、敬畏自然。以渝东南为例,少数民族群众喜欢把水牛、喜鹊、阳雀、山羊、猴子等动物题材,牡丹花、岩墙花、桌子花、椅子花、藤藤花等植物题材表现在手工艺品中。这种表现手法蕴含着土家族人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以及追求殷实、素朴的生活理想,有着深厚的美学价值。当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面临着来自各种渠道的巨大压力。因此很多人提倡给自己减压,提出“慢生活”的理念。历史上土家、苗、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恰好与慢生活的理念相契合,受到许多当代人的欣赏。

不过,传统工艺品进入现代社会也存在不少问题。以曾经盛行于武陵山片区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地的傩戏为例,这一传统剧种起始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是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始文化形态。其中木质雕刻面具是傩戏里独具特色的道具和符号,常在土家、苗、瑶等少数民族祭祀仪式中使用。目前也有许多企业尝试把傩戏面具开发成旅游纪念品,不过已有产品还比较简单,如贵州省部分旅游纪念品企业的做法:“目前市场上傩面商品的形式也发生了些许的变化,有树脂材料的烟灰缸,印上傩面图案的T恤、烛台和酒壶等等,但很多都是原型面具的缩小版,或者在原型的基础上局部造型发生一点点的变化,更谈不上系列开发了。”[1]

武陵山区还有不少类似于傩戏面具这样的工艺品,具备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有着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然而由于这类工艺品胎息于农耕文明,想开发成优质旅游纪念品,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大胆实践。

湖南大学卢维佳硕士在其学位论文《文创产品的设计元素获取与创新》中提出:“文创产品的设计是尝试着将能够表达文化内涵的具有特定象征性意义的符号引入到产品设计中,使人们无论从所看到的产品还是从所使用的产品都能感受其背后的某种语义联想,从而通过文化产品设计增强人与文化的符号性交流”。[2]

开发民族特色工艺品进入旅游市场,就要结合当地旅游产业需要,充分挖掘和提炼传统工艺品的美学元素,综合运用抽象、对比、夸张、变形、重组等多重方法,立足现代需要设计系列文创产品。

2.3 民族工艺品融入“互联网+”

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背景,民族特色工艺品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一方面向内调整经营思路、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文化创意,提升品牌意识,打造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产品;另一方面向外借助“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内外兼修、深度融合”战略,可以推动民族特色工艺品产业的发展。

民族工艺品融入“互联网+”,打造全方位运营模式。具体有如下几条路径:

首先,大力推动创意设计。在产品开发方面,依据土家、苗、瑶传统工艺数据库里的相关信息,综合工艺品生产厂家以及高校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的力量,积极开展文化创意设计,力求使传统工艺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要,重新融入当代生活,实现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

其次,创新工艺品生产模式。根据我们的调研,武陵山区许多村寨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打工,剩下的多数为老弱妇孺。农村留守人员无法从事高强度的劳动,不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传统技艺,生产竹编或木雕产品的难度并不大。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发现,许多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在从事竹编或木雕时无论在速度或强度上并不比年轻人差。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曾有针对性地做过试验:依据我们开发的设计方案,交由土家族农民进行生产,一位农民每天利用闲暇制作10个竹编果篮,按照7元/个的收购价,即可实现纯收入1500元/月。以7元/个的基础价格,企业按照20元/个的零售价在景点旅游纪念品店销售,取得良好的商业效果。这种生产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武陵山区拥有大量的竹、木资源,便于就地取材,在有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还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土家、苗、瑶族群众多数都掌握竹编或木雕技能,在家生产充分利用了农闲时间,可以减省企业培训费用、工人管理费用、厂房及设备投入等等,有利于企业把优势资源集中到产品开发上来,推动企业自身发展。

再次,创新营销模式。好的產品生产出来以后,如何进行营销就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对于新产品,可以进入景区的旅游纪念品部门进行销售,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另外,根据许多年轻游客喜欢网购的特点,建设电商平台,大力开展网络营销。线上销售突破旅游工艺品只能依托景区才能销售的局限,让消费者即便不来本地旅游也可以购买产品,还可以开展工艺品的高端定制、个性化定制、团体定制等业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对旅游纪念品网店和实体店进行整合,形成线上线下有机互动的格局,具体流程为“实体店选购—网店下单—邮寄到家—电子支付”,这种方式可以直接解决游客携带、产品评价、售后服务等系列问题,间接促进营销人员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并且电商平台形成的销售数据、客户评价可以给企业设计人员的文创设计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创意思路。

3 结语

武陵山区传统竹木手工艺是土家族、苗族、瑶族人民在漫长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技艺,蕴含着丰富美学特征与文化信息,是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系列部署,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工作正在持续深入、不断扩展。乡村振兴,不仅表现在经济层面,更要表现在传统文化、精神、技艺的回归与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以文化创意为龙头,引领旅游纪念品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供销一体,线上线下为两翼的格局,有效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

参考文献:

[1] 李筠.从傩戏面具谈乌江流域民间造型艺术与旅游工艺品设计[J].美与时代,2010.

[2] 卢维佳.文创产品的设计元素获取与创新[D].湖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乡村振兴少数民族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