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恺翼
摘 要:图形创意课程,在美术教育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注重人的大脑快速反应训练,以及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儿童阶段的学生大脑思维活跃,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将图形创意引入其中,能够很好地保护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在接受美术教育过程中,能够不被造型因素限制而完成艺术创作,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提升创新思维与能力。文章将简单分析,图形创意引入儿童美术教育的优势,结合儿童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图形创意课程的设计。
关键词:图形创意;儿童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前义务教育的重心所在,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是新时期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美术教育因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较强实践性的创作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儿童阶段孩子的活跃思维,将图像创意内容引入到美术教育中,相信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1 图形创意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图形创意课程作为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引入到我国,已经有二十余年,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所重视,并不断完善。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而且相对于大学阶段而言,儿童时期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具一定的优势。儿童美术教育中开展图形创意课程,是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儿童对于新鲜的事物较为敏感,有趣的创意图形,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因为图片在一定程度上,会比文字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而创意图形又比普通的图片更具艺术趣味,更容易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带给儿童愉悦感。
图形的可视性、生动性与准确性,能够直观的体现信息,用来辅助儿童教学非常适合。儿童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具象的图像来引发创意,更为直接有效。目前,图形创意已经不只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人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图形创意,例如广告、网络、生活超市等,儿童也早已在生活中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创意图形,被无意识的引导思索,并引发兴趣,这为图形创意课程,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开设提供了现实条件。图形创意,追求的是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来表现和传达创新思想,对于想象力、创作力的能够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2 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图形创意课程设计
2.1 儿童美术教育中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重点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图形创意课程,重点不在于设计作品的结果,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去观察,如何去分析,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准确的表达,课程要注重教与学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既能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
首先,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把握儿童在每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保持对美术的兴趣。图形创意课程在这一点上,极具优势,创意图形较强的趣味性和视觉冲击力,能够很轻易地吸引儿童的视线,多样的课程编排,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獨特的训练方式,利于引起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来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进行美术教育过程中,多数都是以物象造型、色彩是否准确,来作为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评判的标准。
2.2 图形创意课程的具体实施
儿童美术教育中引入图形创意课程,要明确具体方法,根据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儿童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可以从简单直接的联想培养能力来入手,当然,联想也是有针对性的,可以通过某一事物的外形等方面来进行联想,对于结果没有制约,没有对错,也没有标准答案。
首先,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在儿童的脑海中,进行联想的事物是不受局限的,在进行联想前,要教会学生怎样进行观察。观察是对一件事物进行认知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也能够让儿童的知识面更为广阔,在联想的时候也能够有所依据。培养观察力,不要局限于课堂之上,更要渗透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并习惯从多个角度观察身边事物,逐渐提升观察力。
其次,进行联想思维的训练。在儿童成长时期的学生,对于抽象理念已经有初步的概念,但是仍然需要实物的支撑。针对此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较为简单的实物联想训练。即通过观察之后,对脑海中的各种信息元素进行发散联想,将多种元素相互作用,得到一个全新的形象。联想训练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进行,比如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色彩联想等。
另外,儿童美术创意课程,可以与手工结合。好奇心强、喜欢摆弄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不同的材料与工具,更能够引发儿童进行探索的欲望,尤其是一些造型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剪贴、拼接、泥塑等方式进行创意造型的设计,而通过手工操作,更能够体现学生的创意,作品完成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也就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刘媛妹.图形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与创新研究[D].河北大学,2010.
[2] 李玉霞.图形创意与幼儿美术教育[J].安徽文学,2011(01).
[3] 陈悦帆.图形创意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探索研究[D].南昌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