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几年,“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互联网圈里面出现频次最高的一个词,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物联网时代已经成为继移动互联时代之后的新浪潮。在PC(个人计算机)时代,浏览器是流量入口,人类通过键盘、鼠标和信息进行交互;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为代表的移动应用商店成为流量入口,人类通过触摸屏上的GUI(图形用户界面)来操纵应用程序(App)和信息进行交互;在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人工智能会是流量入口,那么语音交互(也就是VUI,即语音用户界面)就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交互方式。
关键词:人工智能;关系式交互设计;场景化设计;对话交互
1 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流交互(flow UI)到万物智能的关系式交互(Relationship UI)
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也正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而发生巨大革新,我们经历了电器设备旋钮时代、键盘鼠标时代、触屏智能机时代,万物智能时代逐渐到来,很快就会将我们从电脑、鼠标、键盘和低头点手机、平板触摸屏上解放出来,设备和机器与人的交互会从不平等的单向被动模式转变为逐渐平等双向的主动模式。人和机器终端设备的交互方式一直在发生变化。今天,我们每天在用的电脑和手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信息流的交互方式”,人机交互界定中,我们把它称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流交互(flow UI)。机器和终端设备一直在更新变化,最开始的设备是通信设备,后来有了音频输出的数字设备,再往后各种便携式计算设备,最终会变成智能机器这種新的形式,计算变得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笔者认为接下去,我们即将进入第一次数字智能革命时代,我们人类对于机器,机器人的认知应该会有很大转变才对,什么是人?什么是机器?这里如何区分边界?是不是非0即1的关系?
在笔者看来,在我们定义的“万物有灵”的下一个机器智能时代,人类与之互动的对象性质就不是现在传统意义上界定的设备了,现在我们买一个设备,下单购买之后人与设备就形成了所属关系,但人与人肯定不是这样。你买回家的动植物需要花心思照顾,培养感情,这是一种关系型的交互方式,是会随着投入和互动而变化的。我们科技的愿景是创建人机共生的灵性世界,打造人工智能消费者的产品,我们科技创造的产品,人们与之互动必须能体会出是一个有生命的机器人,这种互动形式的本质就是“关系”,这就是机器智能时代“基于关系的交互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关系式”交互(Relationship UI)。我们认为现在各式各样的聊天机器人以及助理类产品兴起来的就是“对话式交互”(Conversation UI)。
什么是沉浸式强交互?需要沉浸式强交互才能完成信息的获取,服务流的获取。之前的人机交互方式,不管是通过鼠标、键盘,还是触屏、语音,都是属于单维度的交互,你的交互方式要么是单通道的,要么糅合两个通道,但主任务还是单通道的操作方式,而且是线性的;而未来的交互方式一定是多通道而且是双向性的,机器人应该创造的体验,就像你每天浇灌花,你对它有呵护的情感,场景化交互(ambient interaction)是机器人第一个维度的价值。
首先,围绕人的研究是不变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和用户研究是不变的,但产品定义和设计,交互方式一定会发生很大改变的,改变的因素也是在于设计一个relationship UI(关系式交互)和Flow UI(信息流交互)是完全不一样的,设计一个角色智能机器人(character AI)和设计一个设备的交互设计(UX)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机交互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VUI(Voice User Interface,语音用户界面)。VUI其实已经出现了很多年,如电话银行的语音自助服务,你打进去会读几个选项让你选择,这就是最简单的VUI。VUI在人机交互中一直没有得到大的发展主要因为VUI相对于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非常的低效。因为声音的传播方式是一维的,你要听一段话,必须从头听到尾。而GUI是二维的,眼睛可以在一个二维的平面对信息进行扫描和选择,但声音交互是我们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某些场景下会非常高效,如发邮件不如打电话快。VUI之所以没有发展,是因为机器没法对自然语言进行理解。可以说,人工智能让自然语义理解得到了巨大的进步,所以近几年会出现很多的智能语音音箱产品,原因就是VUI的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2 未来交互设计时所面对的就是XUI:从功能化设计到场景化设计
人机交互一直都是GUI,现在VUI的发展让交互设计成为不只是基于视觉的设计,而同时也基于听觉。在不同场景下会出现不同的组合,如做饭或开车时,用户就会更喜欢VUI。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会有其他感官的UI,如嗅觉、味觉、触觉等。同时,随着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的发展,世界中的一切都逐渐变得数字化。所以,任意的物体都可能出现人机交互界面,它不会局限于GUI,可以是听觉,也可以是触觉。
人工智能对交互设计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首先,从功能化设计到场景化设计。VUI和GUI在不同场景下的效率是不一样的,所以要从功能设计的思维转向场景设计的思维。从规则指令交互,到自然语言交互,以前的交互基本都基于指令,现在用户通过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完成一个复杂的任务。从单屏交互,到无处不在的交互,万物都可以被数字化,都可以成为我们交互的媒介。所以,未来的屏幕不再是单一的或矩形的,它会以不同形态出现。
3 未来交互设计会发生改变的有三大方面:设计基础、设计对象、设计方式
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基础发生了改变:我们除了需要学会运用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和熟悉机器学习以及交互等相关技术外,更需要广泛了解和聚焦思考应用场景。一切的科技发展要真正被使用,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对的用户和对的场景进行应用。在人工智能时代最稀缺的是两类人,一类是人工智能技术专家。比如深度学习工程师,另一类是人工智能的产品设计师、产品经理。因为我们需要把科技真正运用到被我们充分探索思考,然后聚焦提炼出来的使用场景当中,从而产生价值,并且现在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还不强大,更需要合适的应用场景来发挥作用。
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对象发生了改变:
第一,多通道、自然交互。这个是在十几年前北京微软研究院重点研究的方向,但是当时实际上没有多少真正深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现在最成熟或者说最接近成熟的,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什么?首先是语音交互,如亚马逊的Echo,各种小机器人、智能音箱,完全不通过视觉交互,只通过语音跟你发生非常高效的互动。当然现在这里面问题还很多,也可以发现很多机会。视觉识别,包括动态影像的视觉识别近期也有很大进步,越来越能承载更丰富的交互。各种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也提供了更多的交互手段。
第二,“对话式”交互。人工智能的人机互动越来越接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双方并不会把所有可能性都充分罗列出来,而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背景信息和思考快速得出结果。这就需要实现高效探索式的“对话式”交互。“对话式”并不只是语言对话,而可以是通过任意一种或者多种交互方式进行有来有往的互动。
第三,我们需要设计AI的人性化行为。在PC软件时代,我们可以按照罗列式的方法设计一个产品,所有的产品和功能全放上去,用户想用哪个点哪个;大量的产品都是有一堆的功能,仿佛功能堆得不够多就说明软件不够好。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软件对于人有了更多的判断和引导。再到人工智能时代,让机器以人所熟悉的方式舒服高效地跟人互动就变得尤为重要。这既需要从外在体验的层面来设计人工智能的人性化表达方式,又需要从内在机制的层面来设计如何让人工智能学会人的评判标准、如何产生人需要的结果。
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方式发生了改变:
第一,“以任务为中心”VS“以人为中心”的设计。PC软件时代的产品设计更多的是以任务为中心,产品被设计成为让人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在很多情况下对人考虑得不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2C产品大量兴起,竞争激烈,以人为中心的用户体验成为其中的焦点,以人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方法成为主流,但是由于机器不够智能,以人为中心还做得不够深入。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在很多方面有足够的甚至强于人的知识和思考能力,从而可以真正深入地以人为中心进行产品设计,让人能更舒服、更高效地使用产品,甚至创造一些人们从前无法想象的应用。
第二,“有明确目的”VS“无明确目的”的设计。在人们生活和工作当中,存在大量的没有明确目的的任务,如何让机器来更好地处理?相对来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间都是处理有明确目的的交互做得比较好,但是对于无明确目的的则做得不好。但是机器和人不一样,在很多方面如跨越时间、空间的信息获取上跟人相比拥有很大优势,不需要也不应该只是照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而是可以创造出自然且更高效的人机互动方式。
第三,“从简单到复杂”VS“从复杂到简单”的设计。比方说Google搜索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首先是复杂到简单,让人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搜索关键词,又从简单到复杂,从一个简单的搜索输入变为获取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结果。简单与简单之间的转化演绎,在人工智能的参与下可以得到什么样不同的结果?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只有把它复杂化,才能充分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而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才又能最终经过中间的相对复雜的过程再次回到一个简单的结果,而不是仅仅罗列出一堆可能的结果。
4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开始发展的时候,有人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是大屏换小屏,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设计方式、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地理位置”成为一个重要的产品设计要素,再如把大屏幕时在空间上的功能罗列转变为小屏幕时在过程中的聚焦与引导。我们现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讨论人工智能时代的交互设计,现在我们讲的有些内容将来可能也会发生更大的改变,但是这些探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乔纳森·福利特(美).设计未来:基于物联网、机器人与基因技术的UX[M].寺主人,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9.
[2] 伊恩·古德费洛(美),约书亚·本吉奥(加),亚伦·库维尔(加).深度学习(第3部分:深度学习研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3] 伊莲·迪瓦(加).重新定义智能:智能生命与机器之间的界限[M].刘舂容,鲜于静,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 雷·库兹韦尔(美).人工智能的未来[M].盛杨燕,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5] 吴声.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6] 罗素,诺维格(美).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7] 马文·明斯基(美).情感机器: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未来[M].王文革,程玉婷,李小刚,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8] 艾伦·库伯(美). About Face 4:交互设计精髓[M].倪卫国,刘松涛,薛菲,杭敏,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胡刚(1980—),男,湖南邵阳人,学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