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 李定芳
摘 要:历史悠久的绥宁“稻草龙”是中国龙文化的一部分。调查整理绥宁大园古苗寨稻草龙的传统制作技艺,为绥宁“稻草龙”数字动画保护研究建设提供参考,进而为湖南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建设提供实证依据,是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稻草龙编织技艺;非遗保护现状;数字化保护
作为绥宁苗族民俗活动“四八姑娘节”的重要内容,“稻草龙”广泛流传于绥宁县,其中以关峡苗族乡大园村、枫木团苗族侗族乡枫木团村、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多龙村、黄桑坪苗族乡黄桑村和上堡村以及长铺子苗族乡寨坡村等地的舞龙盛会最为热闹。这些村落的“稻草龙”质朴古拙而独具特色,粗放而又略显简约的造型在视觉上凸显出绥宁草龙舞千古流传的古朴性和自然性,而热闹、动感的锣鼓声则在听觉上充分展示了草龙舞的本土性和地域性。
1 绥宁“稻草龙”传统编织技艺
绥宁大园古苗寨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也是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的舞草龙的历史非常悠久,自古就有“群龙草为先”的民间传说。草龙是群龙之首,因为稻草为“五谷之王”,用之扎制草龙,相较于其他材料,更能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意,更能实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绥宁“稻草龙”的造型古朴独特、制作讲究,主要用稻草扎制,另外还会用到竹杆、竹片、麻线等材料,工具是普通的砍柴刀、锯子以及剪刀。稻草龙的制作主要有选料、备料、挫草绳、削竹、编织、组装等步骤。
1.1 选料
编织稻草龙的材料是当地晚稻收割后珍藏的上好稻草,干鲜、杆黄,形态笔直修长,柔韧而耐用。
1.2 备料
先把竹耙反转固定在长木凳子的一头,然后手捧稻草在竹耙上往下拖动,去掉稻草上的叶子和杂粒,保留末端的稻须。处理好的稻草被统一放置在屋檐下阴干以备编织使用。
1.3 挫草绳
草绳是捆扎、连接龙身的重要工具,一般左右手各取3~4根稻草,拇指与食指捏住,大腿膝盖夹住末端,双掌交错来回搓动形成草绳。
1.4 削竹
削竹有3个作用,一是作为编织龙头的框架,二是用作悬挂草龙,三是舞龙时的把杆。
1.5 编织
制作时由2名经验丰富的行家相互协作,一人手握草把,一人束草为绳,穿插扎制。
(1)取一掌数量的稻草,梳理整齐。先从稻草底部的1/3处对折,取稻草进行捆扎,然后再从稻草顶部的1/3处进行对折,再取稻草进行捆扎,完成一段龙身的编织。
(2)按照同样的方法依次制作,一共4段。4段之间通过一长两短三根竹片(竹片两头刻有凹槽)以及数根草绳捆扎连接组成一节龙身。龙身由草绳贯穿连接,形成龙脊,制作独具匠心,简练而又不乏龙的威严气势。每段龙身用竹片支撑连接,稻草须自然覆盖,一眼望去犹如龙随风而动,缥缈摇逸。
(3)龙头结构复杂精美,制作时有定的顺序,即先生嘴,次生舌头,然后再依次做出龙角、龙须、龙眼、龙耳、龙牙、龙鼻、鼻须、龙额,环环紧扣,朴实形态中尽显工艺之精湛。
第一,龙舌的编织。龙舌的编织灵感来自我国古老的棕编十字交叉技艺。编织者左手拇指、食指、中指相互配合横向捏住一两根稻草,右手竖握一根稻草十字叠加搭在横向的稻草之上,位置取中。然后将竖向稻草绕过横向稻草向下进行对折,并用左手拇指、食指捏住对折处。右手取一根稻草,紧挨着第一根横向的稻草下方十字叠加搭在竖向的稻草之上,并用左手拇指、食指捏住。接下来将第一根横向稻草的右边往上方绕过第二根横向稻草向下弯折,同样的方法弯折第一根横向稻草的左边。
以同样的方法依次叠加横向稻草,进行龙舌的编织,最终编织成一个锥形的舌头形态。用手紧握,收缩舌头根部的稻草,然后用一根稻草捆扎完成龙舌的编织。
第二,龙嘴的编织。由于稻草本身的硬度不够,无法支撑龙嘴、龙头的重量,因此制作龙嘴的时候需要借助竹片来作为支撑物。首先取一笔直的竹竿,去除节梗,按龙嘴大小截取一定长度,并用刀剖出两根拇指宽度的竹片。就地点燃一把稻草,把刚才剖好的竹片放置在火焰之上烘烤,双手配合暗暗用力,用火的温度把竹片慢慢弯曲成U字形,形成龙嘴的形态。接下来取两三根稻草,竖向十字叠加搭在U形竹片中間位置上,并将稻草绕过竹片向下进行对折,然后用左手捏住稻草下方;右手取一根稻草横向搭在竖向的稻草之上,并使横向稻草的两端从U形竹片下方穿过,形成十字交叉的效果。右手持握,左手将横出的稻草往U形竹片左端缠绕几圈,然后交换右手执行同样的操作,完成龙嘴第一根“经线”的编织。
左手持握竹片捏紧稻草,右手取一根稻草从U形竹片的右下方向上插入,覆盖在作为“纬线”的竖向稻草上,并从U形竹片的左下方穿出,形成十字交叉的效果。然后将两端穿出的稻草在竹片两端绕一圈,保持稻草两端朝下。依次紧凑叠加稻草,在U形竹片上编织“经线”,完成龙嘴上颚编织。翻转龙嘴,双手并用将多出的稻草折出隆起的效果,并用稻草扎住根部,巧妙地制作出龙嘴的效果。
第三,龙角的编织。龙角的编织相对简单,取一把稻草对折穿插在龙头上,用稻草从龙角根部依次捆扎,修剪多余的稻草,完成龙角的编织。
第四,龙眼的编织。龙眼部分,公母有别。公龙的做法是在龙眼的位置直接隆起即可,而今也有直接用白色的塑料节能灯泡中间涂黑来代替。母龙的眼睛用彩色布料做成,颇有装饰效果。
第五,龙须只有公龙才有,一般是白色的棉纱代替,用麻绳固定在公龙的下颚处。
第六,稻草龙的造型朴实粗犷,不像纸龙那样精致写实而面面俱到,因此龙耳在编织上没有特别的表现。
第七,龙尾的编织。龙尾的编织要先从编织“赵公鞭”开始,取一把稻草分成等分的3股,用编麻花辫的方式编织成长1米左右、直径4厘米粗细的草绳,俗称“赵公鞭”,一共编织2根。弯曲“赵公鞭”的尾部,并用稻草捆扎,上下长度、形态略有变化。接着取一把稻草与刚做好的尾部结构造型捆扎组合在一起,整体的粗细与龙身保持一致,形成最为原始生动的龙尾形态。
第八,组装。绥宁稻草龙分雄雌,除龙头、龙尾有所变化,每条龙都长约12米(3丈6尺),共分9节(一节包含四段),由长约10米、直径2厘米粗細的草绳缠绕捆扎、连接起来,并用9根长约2米的竹棍吊挂起整条龙,在靠近龙头的位置扎上红带则代表趋避鬼神、勇往直前的象征意义。
历经数天的辛勤编制,一条活灵活现、古拙纯朴的稻草龙便扎制成功了,另外,这期间还需要用稻草扎制18套草衣、草帽、草裙、草鞋,按古法为舞草龙的表演者穿戴。几百年来,绥宁“稻草龙”一直保持朴拙的传统,制作技艺并未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展现了绥宁苗族人民敬龙、尊龙的朴实情感。
3 绥宁“稻草龙”传统编织技艺保护现状调研
绥宁“稻草龙”是一种在生产活动中的祈福仪式,其中不乏巫术成分,但仪式反映了绥宁苗家人驱邪祈福、寄托希望、融洽感情的一种独有的方式,几百年来,已深深扎根于劳动人民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今,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绥宁“稻草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继承。其一,在市博物馆中设立了文化展厅,以图片、实物、影像记录等方式,对绥宁稻草龙的仪式活动进行展示;其二,为了推进绥宁“稻草龙”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政府部门授予当地草龙制作艺人杨广生、杨庆明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三,绥宁市在大园苗寨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将其列为国家级非遗文化“四八姑娘节”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向世人展示;其四,绥宁县还开展了草龙文化进校园工作,让中小学生了解草龙文化、学习草龙编织技艺。
尽管“四八姑娘节”隆重非凡,但每年只有一次,且由于现代经济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当地祈福祭天的活动逐渐减少,近几年几乎停止。虽然各方都在努力,但上述传统的保护方式限制了受众的广度,使得绥宁“稻草龙”文化传承、发展遭遇瓶颈,鲜为其他地区知晓。
通过调查、记录、整理绥宁“稻草龙”的编织技艺,构建“稻草龙”数据库,以期为绥宁“稻草龙”数字动画保护研究建设提供参考,进而为湖南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建设提供实证依据,是目前课题研究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伟杰,肖远平.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8.
[2] 张效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以青海刺绣艺术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8.
[3] 欧阳爱辉.壮族师公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机制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