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声乐艺术的表现过程,就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展现过程,特别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声乐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美的炫耀,而在于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体现人格魅力的重要窗口,以声乐教育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声乐教育;综合素质;健全人格
高校声乐教育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用歌唱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情感表达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建立在良好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文化素质是艺术生的软肋,走入大学校园的艺术生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陶冶情操,因此高校声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声乐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又要启发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表现能力。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传递正能量,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起着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启迪学生智慧、健全学生人格,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艺术审美修养,从而在大学环境中充分体现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彰显大学生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巨大的创造力。
1 人格概述
1.1 人格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B·R·赫根汉曾在《人格心理学》一书中论述:“几乎所有的人格理论家都赞同这个观点,即人格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惯常行为模式加以描述。在种种不同的情况下,人们反应定势的差异形成了各人不同的個性特征。”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人格”这个词,往往从道德方面给予某人的评价,但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人们俗称的“个性”,也会涉及人们的心灵特征和个人性格的评价。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可以看出其人格,或高尚,或卑鄙,或活泼,或深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人格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
1.2 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是人格发展的基础,但人格的发育和最终形成与后天的环境也密不可分。首先,人格形成受个人社会实践影响,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格会不断地随着经历得到培养、陶冶和锻炼。其次,人格形成受人际关系影响。具体说来,父母关系较好的家庭,家庭氛围温馨和谐,家庭成员的高亲密度会利于个性的外向发展,孩子容易感到幸福,性格也会偏活泼外向。如果父母关系不好,家庭的氛围压抑紧张,孩子容易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和快乐。第三,人格形成受教育环境影响。学生可能因为老师的鼓励而自信,也有可能因为老师的批评而自卑。一般来说,青年后期,人格的基本特征大体形成,因而大学生就读期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如何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善于了解学生的人格特点,发现其缺点和不足,及时地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引导。声乐教育大部分课程是一对一或一对二教学,教师对学生的个性比较清楚,这就要求老师承担起除父母以外的重要角色,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避免心理疾病的侵袭。
2 高校艺术生个性问题
从素质教育角度看,人格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形成相对稳定的优良品质,强调有自尊心、责任感、正义感等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人的人格魅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指出:在人格教育的实际操作中要充分关照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爱”“认知”和“美”。如果能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使声乐教育课程成为传递爱、彰显美、传递和谐的桥梁,营造充满文明、幸福、美丽、和谐的气氛,那将对大学生人格素质健全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但现今部分高校艺术生存在一定的个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个性偏激
部分学生个性偏激,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有一些学生形成偏激的个性是因为家长期望过高,子女难以达到,就会逐渐失去信心。不少大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与家长“制造”高压的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学校完成了紧张的学习任务后,回家无法放松,仍然被要求学习,孩子的神经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应有的放松,由此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的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忽视了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刻板、对抗、谨小慎微、情绪紧张等不良性格特征。
2.2 不思进取
与上述问题形成鲜明对照,部分学生因为家长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就变得娇气和任性。有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的心态,不仅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更可能变得好逸恶劳。娇宠惯了的孩子难以接受家长和老师说“不”,哪怕是学习上的好言相劝和善意提醒,都会容易形成有意违反老师及家长意愿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懒惰和软弱的个性,从而学习基础不牢,遇到一点困难就躲避或放弃,缺乏进取精神。
2.3 自私自利,缺乏爱心
有的学生因为引导的缺失和文化教育的不足,缺乏尊老爱幼的品格。古时的“孝”,注重的是赡养,是父母生前不离左右。如今的“孝”,注重孩子可以聆听教诲,不让父母担忧,积极主动地生活学习。但一些学生遇到小事就急着谴责别人,从不反省自身问题,即使知错也不勇敢承担。他们往往缺乏对别人的宽容,缺乏对正义的追求,注重自身的得失,不愿意帮助别人。
3 声乐教育是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歌唱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具有简略朴实、平易近人、内容广泛、感情真挚、形象生动等艺术特点。著名声乐教育家黄太闻先生说过:“歌唱的声音是情感的一种载体,训练声音就是挖掘和发现美,通过学习发声,学会做人的道理。”声乐艺术的表现过程就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展现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修养。声乐教学的真正意义,不是美的炫耀,而在于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现在高校艺术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音乐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音乐本体为核心,构筑新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为学生人格的健全提供有力帮助。声乐教学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大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
3.1 声乐教育利于学生健全人格
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其次,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高等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德才兼备,有理想、有抱负,为社会作贡献的真正人才。我们要把声乐教学当作德育教育的课堂,采用催人奋发向上、富有美感的音乐作品,用歌唱这种学生喜爱的形式,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调节情绪、寻求快乐,從而客观地认识自我,并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3.2 声乐教育利于学生勇于创新
声乐表演考验学生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能力,包括歌唱技能、作品分析处理、舞台驾驭能力等。在作品处理和表演过程中要求学生有表演热情和创新能力,从而赋予声乐作品强烈的感染力。《乐记》中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声也”的看法。音乐的音调会产生极强的表情性,学生在声乐的学习中,他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舞台驾驭能力及对歌曲的理解能力都会受到锻炼,舞台的锤炼也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可以说,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3.3 声乐教育利于学生美化心灵
如今,孤独、抑郁、狂暴、易怒、焦虑等心理疾病困扰着大学生,云南大学“女子版马加爵”等类似事件敲响了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警钟,大学生自杀的信息也让我们震撼,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原国家教委何东昌同志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尤其是声乐)最善于表现和激发人们的情感,歌唱是声音和语言结合的艺术,是最有感染力,能快速和直接与人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使人们统一在同一种思想感情中。我们利用音乐这样的优势,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声乐作品作为教学材料和欣赏材料,让学生在歌唱和聆听这些音乐作品时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课余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健康的娱乐活动中,如举办音乐会等,让感人至深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享受轻松、体验快乐、释放压力,从而发挥美化学生心灵,建立健康人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志云.审美教育导论[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242+247.
[2] 林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J].艺术百家,2016(S1):337-338.
[3] 门优.声乐教育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四川戏剧,2017(7):152-154.
作者简介:邹婉华(1962—),女,湖北利川人,本科,湖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从事民族声乐教育和民族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