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菩萨头冠的类型研究

2018-07-23 08:33李晔
艺术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头冠云冈石窟菩萨

摘 要:头戴宝冠是云冈石窟菩萨造像的基本装束。依据头冠的分类,云冈石窟菩萨像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云冈第一期与第二期的第9窟、第10窟、第7窟、第8窟,菩萨像头戴三面圆形宝冠,且宝缯为卷曲上扬的形式,头后有三角形冠披;第二阶段为云冈第二期第5窟、第6窟以后多数洞窟及第三期,头戴山形冠为多,逐渐取代早期的三面宝冠,且宝缯不再上扬。三角形冠披首先在云冈石窟出现,云冈石窟的头冠类型及装饰纹样与印度早期雕刻和犍陀罗佛教艺术紧密相关,三面宝冠的仰月形装饰来源于波斯萨珊王朝。

关键词:云冈石窟;菩萨;头冠

云冈石窟中遗存较多菩萨造像,且周边地区的菩萨造像深受云冈造像的影响。菩萨的头顶都装饰有不同花纹图案的头冠,由中央部分与两侧对称部分的三个部分组成,三部分之间装饰以不同纹样,在头冠后面,往往又装饰宝缯和垂于耳后两侧的三角形“冠披”。①头冠在《佛学大辞典》中解释为:

印度风俗男女多以花结贯饰首或身,谓之俱苏摩摩罗(Kusum-ama1a),因而以为庄严佛前之具。大日经入漫茶罗具缘品之余曰:“持真言行者,供养诸圣尊,当奉悦意华,洁白黄朱色,钵头摩青莲,龙华奔那伽,计萨罗末利,是等鲜妙华,吉祥众所乐,采集以为蔓。”玄应音义一曰:“梵言俱苏摩,此译云华。摩罗,此译云蔓。按西国结蔓师,多用苏摩那华,行列结之,以为条贯。无问男女贵贱,皆此庄严或手或身,以为饰好。”西域记二曰:“首冠华蔓,身佩缨络。”苏悉地经三曰:“若欲成就华蔓法者,取阁底华作蔓。”然庄严佛之华蔓,有以种种之宝刻其形者。守护国界经曰:“以种种宝,用作华蔓,而为庄严。”陀罗尼集经六曰:“若月无花刻花安之。”支那日本之风土,难得适当之花,故专用金属所刻之华蔓。[1]

“首冠华蔓,身佩缨络”正是菩萨的形象。据现收集到的云冈石窟中的菩萨像,分束发与戴头冠两种。戴头冠的菩萨,依据装饰纹样及头冠形状,大致可分为三面宝冠、山形冠。

1 束发

云冈中菩萨像都有头冠,只有跪着的供养菩萨与飞天多为束发。束发的菩萨像不戴宝冠,仅以束带将头发扎起,呈桃形或柱状的发髻,两侧有结,不装饰宝缯,常见的姿势为跪姿,如第17窟西壁供养天人、第7窟后室南壁拱门上侧的方形龛内“六供养天”,但第7窟的这六身“供养天”在耳后装饰有三角形冠披,是云冈石窟供养天中的精品。

束发的形式,在印度与犍陀罗佛教造像中已出现,印度的菩萨像分为两种形式,一为束发,行者形象;二为戴冠,王者形象。束发的行者形象多为弥勒菩萨,与古代印度的梵天图像有关,梵天的形象为不戴冠,将头发在头顶或束起,或绾圆形的髻,或让散开的头发披肩上。[2]中国早期的菩萨造像或许受此影响,但据遗存的菩萨造像,中国似乎更喜爱王者形象的菩萨,大多戴宝冠。

在敦煌及甘肃地区十六国北朝时期石窟中的菩萨像多为束发或披发。炳灵寺169窟,菩萨大多为束发,其中6号龛佛像两侧各有一身菩萨,均束发。与云冈束发供养菩萨相比,其束带较粗,且束起的发髻较扁,束在头顶前部,带子多装饰功能;云冈束发的供养天发带较细,发髻较饱满粗壮,在头顶中央。敦煌石窟中的菩萨开始就出现了头冠,仅在壁画中存有少量不戴头冠的菩萨。从云冈石窟菩萨像的实物来看,束发的仅仅是供养菩萨。束发的形式应该来源于犍陀罗地区的菩萨像,甘肃地区早期菩萨像还有受影响,但很快就不再流行,传入中原之后束发的形式便仅保留在飞天与供养天中,有身份的菩萨基本戴冠。可见宝冠在世俗人们的心中,象征菩萨的身份与地位。

2 戴宝冠

A型:三面宝冠②

三面宝冠是云冈石窟早期菩萨像出现最多的头冠,主要为第一期及第二期的第7窟至13窟菩萨造像,第二期后期阶段仅第6窟中心柱东面下层交脚菩萨头戴三面宝冠。这种头冠由三个圆盘形装饰物组成,圆盘之间通常有忍冬纹、联珠纹、花朵等装饰,中间圆盘内以装饰化佛为多,亦有装饰向右旋转的阴线。头冠也有非三个圆盘,而以三个相似圆形花朵组成。大型菩萨像头冠的中央圆盘上通常有日月或仰月装饰,冠后宝缯多为卷曲翻飞向上,耳后有三角形冠披。根据头冠中央圆盘内的装饰纹样,三面宝冠又可细分为以下三种:

A1式:化佛宝冠

三面宝冠中央圆盘内雕刻化佛的头冠,称之为“化佛宝冠”。戴化佛宝冠的菩萨在云冈造像中非常流行。宝冠中有化佛的菩萨通常被视为观音菩萨,但云冈中这种化佛宝冠数量很多,并不都是观音菩萨,交脚弥勒甚至一般胁侍菩萨中都戴化佛冠,因此化佛宝冠是云冈菩萨造像的特征之一。第18窟主像東侧胁侍菩萨,是保存最完整的三面宝冠,由三个圆盘形成,圆盘之间装饰三角联珠纹架托起忍冬纹装饰,中央圆盘内雕化佛,圆盘上饰仰月,两侧对称圆盘内雕“S”形饰物,冠后宝缯雕刻为三个较短的饰物,耳后为三角状的冠披。第17窟南壁第2层东侧佛龛右侧立胁侍菩萨,中央圆盘内雕一化佛,周围一圈联珠纹,圆盘上有仰月形装饰,圆盘间刻有飞天形象,两侧圆盘为右旋纹阴刻,宝缯弯曲上扬,头后有三角形冠披。相类似的化佛宝冠,几乎在云冈第一期和第二期早期的菩萨造像中皆有发现。

A2式:右旋轮盘宝冠

中央圆盘内刻右旋阴线的宝冠,称为“右旋轮盘宝冠”。③此类宝冠在云冈中并不多见,只在第9窟明窗东西两面的菩萨——坐于莲花和骑象的菩萨头冠中出现。东面菩萨宝冠三个圆盘内皆刻向右旋的阴线,中央圆盘上仍饰以仰月形,但耳后无三角形冠披。右旋阴线的形式在上述17窟胁侍菩萨的头冠中出现过,是两侧圆盘的形式。还有第9窟前室北壁第2层东西两侧的交脚菩萨,三面圆盘中的中间圆盘内为化佛,两侧对称圆盘内刻右旋阴线。

A3式:三面花冠

云冈中三面宝冠还出现以三个花朵代替三个圆盘的形式,可称之为三面花冠,是三面圆盘花冠的变形。这样的头冠多在云冈第二期洞窟主像两侧的所谓“胁侍菩萨”出现,第9、10、12窟皆有出现,如第9窟后室西壁第4层南龛左侧的胁侍菩萨,头冠中央及两侧都是花朵,耳后有三角形冠披。

在龟兹地区,以克孜尔石窟为代表,菩萨的头上均饰以一个或三个圆盘形装饰,但两侧的圆盘较小,中央圆盘偏大,呈“品”字形的“三珠宝冠”。敦煌早期石窟菩萨的三面宝冠与云冈菩萨的三面宝冠相似,都有桶形冠的特点,三面圆盘的大小基本一致,如莫高窟第275窟北壁的菩萨,头冠由三个圆盘组成,中央圆盘内雕刻化佛,圆盘之上饰“仰月—山形”。④敦煌壁画中还出现花朵代替圆盘的形式,如敦煌北凉第275窟南壁的供养菩萨像,三面宝冠的形式为中央有红色边缘的珠饰,两侧为两朵花的形式。但敦煌壁画与彩塑不同,壁画看不出作为冠的桶形,而是在头上饰以三个珠形,更接近克孜尔石窟壁画中菩萨头饰,也许称为三珠宝冠更贴切,源于龟兹风格。云冈石窟菩萨所戴的三面宝冠是由三个圆盘正面与两侧面构成头冠的形式,三个圆盘大小形状一致,与克孜尔的菩萨头冠有所差异,应不是直接受西域的影响,而更多吸收敦煌早期彩塑菩萨头冠的元素,一些装饰的纹样受到敦煌壁画的影响。但云冈石窟菩萨垂于头冠后的三角形冠披,在印度犍陀罗及新疆、敦煌早期菩萨像中并未发现,敦煌北魏以后的菩萨像才出现冠披,“冠披在三面宝冠后面出现,与鲜卑民族的风帽相似”,[3]是否受当时流行的云冈模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察。

三面宝冠中央圆盘上的仰月或日月装饰,最早流行于波斯萨珊王朝,如3世纪的波斯萨珊王朝“库思老二世”银币,正面王者头冠顶、冠前皆有仰月抱星纹,银币周围有两圈联珠纹外框,框外上下左右边缘中央各有一仰月抱星纹,背面祭坛两侧还有仰月纹与星纹。北魏时期大量波斯银币流入中原,日月或仰月纹装饰随之出现。云冈营建之初就出现戴日月冠的菩萨,第20窟主尊背光两侧的供养菩萨及飞天的头冠上部皆饰日月,除此之外,大部分菩萨头冠上仅饰有仰月形。

B型:山形冠

山形冠是云冈第二期的第5窟和第6窟及第三期洞窟主要的头冠,以三角形为主,较三面宝冠出现并流行的时间较晚。尤其在第5窟和第6窟,山形冠则占据绝对优势,仅第6窟南壁明窗东西侧二身菩萨及中心柱东面下部的交脚菩萨为三面宝冠,其余各龛菩萨及胁侍菩萨共30多身均戴山形冠,逐渐替代早期三面宝冠。头冠的形式为一个或三个三角形,兼有其他装饰物,之间用花朵装饰;中间三角形之上也不再以日月装饰,亦改成装饰花朵。之前流行的三角形冠披在此亦逐渐消失。山形冠又可依据装饰纹样、形状等方面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B1式:山形花蔓宝冠

山形花蔓宝冠是云冈中期菩萨头冠的主要形式,以第5窟和第6窟造像最多,三角形顶部及两侧的空隙间以花朵或忍冬纹装饰,且三角形有的似三个莲瓣形,使整个头冠看起来像一个盛满鲜花的花篮,更富装饰意味。

第11窟东壁盝形龛内交脚菩萨与胁侍菩萨皆头戴山形花蔓宝冠,可能是云冈石窟山形冠较早的形式,头冠为三部分三角形组成,各三角形之间饰四瓣花朵纹,中间三角形上饰圆形花朵纹饰。第6窟菩萨大多戴山形花蔓宝冠,中心塔柱上层佛龛左右八个胁侍菩萨所戴的宝冠,是云冈石窟山形花蔓宝冠的精品,几乎涵盖山形花蔓宝冠的所有形式。头冠以三角形为中央部分,三角形之上及两侧装饰花朵和忍冬纹样,中心塔柱西面上层佛龛两侧的胁侍菩萨,头冠的中间三角形内饰以化佛;东面上层佛龛右侧胁侍菩萨的头冠,其中央的三角形两侧下角雕刻为对称上卷形式,较为独特。第5窟南壁拱门西侧的供养菩萨,其头冠则以三个花瓣形代替三角形及两侧的忍冬纹,中央花瓣之上及花瓣间隙装饰花朵。

B2式:山岳冠

山岳冠的三个三角形较大,中间三角形之上无装饰或饰仰月,头冠较为简洁,整体呈现帽状。头戴山岳冠的菩萨在云冈中并不多见,只在第5窟中出现,且仅有几例,多数菩萨戴山形花蔓宝冠。

第5窟西壁第3层盝形龛内交脚菩萨头戴这种山岳冠,头冠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中间三角形上部不加装饰,仅在各三角形之间装饰一花朵。第5窟南壁下层西侧盝形龛内交脚菩萨,同样头戴山岳冠,但头冠上有仰月形装饰。山形冠在云冈中期基本不再出现前期流行的仰月纹,第5窟南壁交脚菩萨头冠上仍有此装饰,应是保留云冈早期菩萨造像元素。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迁洛时,第6窟已完成,第5窟尚未完工,[4]第5窟的开凿在第6窟之后,可能更多受新样式的影响。龙门石窟宾阳洞的菩萨头像,头戴以由三个花瓣组成的花冠装饰忍冬纹,将云冈的三角形演变为三个莲瓣纹,且中间莲瓣不再装饰花朵,头冠更为简洁,推测山岳冠是山形花蔓冠之后出现,其出现的原因可能与孝文帝迁洛有关,第5窟的菩萨塑造可能受到南朝菩萨头冠样式的影响。

综上所述,云冈石窟的菩萨头冠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基本以第5窟和第6窟为界限。第一阶段为云冈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前期,头冠主要为三面宝冠,宝冠由三个形状大小一致的圆盘或圆形花朵组成,且多化佛宝冠,中央圆盘上多装饰波斯萨珊流行的日月形或仰月形,形成三面日月形头冠,耳后有三角形冠披。三面宝冠的形式受敦煌早期石窟造像的影响,北魏时期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反之向西影响敦煌的造像,流行三面日月形头冠。第二阶段为云冈第二期的第5窟和第6窟及第三期,菩萨头冠以山形冠取代三面宝冠,山形冠中多装饰花朵的山形花蔓宝冠,使头冠自然而富有装饰性。第5窟菩萨的头冠可能受南朝新样式与云冈本土造像的影响,出现以形似三角形的花瓣替代三角形。

注释:①“冠披”这一概念见于樊锦诗、马世长、关友惠《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见《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②三面冠的说法,最早见于日本学者林良一和桑山正进的论文,但无佛经依据。国内的著作中,常用三珠宝冠的概念,也无佛经依据。赵声良在《敦煌早期石窟中菩萨的头冠》中认为“三珠宝冠”强调珠子的意味,但云冈和敦煌早期的菩萨头冠,三个圆形是很大的圆盘形,并非宝珠,因此采用“三面宝冠”一词。本文采用赵声良“三面宝冠”的说法。

③“右旋轮盘宝冠”的说法,参考王恒《云冈石窟菩萨像及供养形象》第5页。

④“仰月—山形”的概念,参考赵声良等著,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15页:“在一个仰月形的上方突出一个尖角,类似山形,或可称其为‘仰月—山形。”

参考文献:

[1]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056.

[2] 宫治昭(日).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M].李萍,张清涛,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 敦煌研究院,赵声良,等.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1.

[4] 宿白.中国佛教石窟寺:3至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33.

[5] 宿白.中国石窟寺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6] 王恒.云冈石窟菩萨像及供养形象[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晔(1993—),女,山东淄博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猜你喜欢
头冠云冈石窟菩萨
“变废为宝”制作精美头冠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俄藏黑水城西夏水月观音头冠考
云冈石窟的文物数字化探索与实践
辽代八大菩萨造像研究
云冈石窟中的交脚造像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