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星 林金梅
摘 要:本文用多个实际案例,从生态设计与活化的角度探讨了福建乡土建筑空间的利用,提出带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是乡土文化最核心和最有价值的部分,而传统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既要考虑保存传统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又要保证拓展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盘活农村闲置房屋资源,“老屋新用”。
关键词:福建;乡土建筑;生态设计;活化
清华大学建筑系陈志华教授曾说:“乡土建筑就是一部史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建筑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尤其是广大被忽略的普通村落。乡土建筑包括乡土的住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
乡土建筑是乡土精神和本土文化的外在显现。在城市化进程中,恰恰是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连接着城市历史的过去和未来,是乡土文化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文化丰富性的最质朴的体现。
地域的多样性造成的文化多样性恰恰是人们感受不同乡土文化最核心和最有价值的部分。
1 当今乡土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改造的脉络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1月,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遴选3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2014年,福建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创新乡村建设。例如,福州市按照“宜居环境建设”“一年全面深化,三年明显改观,五年整体提升”的要求,于2014年将146个村庄列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作为今后美丽乡村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品工程和示范工程。除此之外,福建各地的乡村也纷纷逐步建设乡村美丽。
随着我国乡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乡土建筑空间的设计以及它的生态性在当今社会应备受关注。乡土建筑主要分为新乡土建筑和传统乡土建筑。新乡土建筑是由建筑师介入设计从而建造起来的建筑,例如“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方案采取提取解析的方式重构传统江南民居的神韵,创造出当代乡村聚落的新面貌。而对传统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更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例如福建古镇村落中传统的杂货铺、邮局、茶馆、烤烟房、古厝、会堂、廊桥等的修缮和活化。
传统乡土建筑的空间安排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它的活化关系到当地乡土建筑的历史的延续、文脉的传承以及特色的保留。空间的改造既要结合本土的人文精神和自然景观,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又要考虑与现代生活相融合,适当地植入新的业态,活化室内空间,使得“老为新用”,突出乡土建筑的价值感。
2018年10月25日,福建方志隆合茶书院正式挂牌,落地福建省政和县。宋咸平三年,政和建县,政和五年御赐“政和”县名,自此开创“因茶得名第一县,政通人和九百年”之盛。福建方志隆合茶书院将政和文化中廊桥书院、千年白茶、历史文脉相结合,由书香到茶香,做到依托当地经济产业,同时通过建筑达到完美活化。
2 乡土建筑室内空间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在新农村建设快速的步伐中,当今乡土建筑的室内设计应该在全球可持续性战略和文化态势多元的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控制,既能保留傳统文化,又能与时俱进,达到老建筑的空间活化。目前国内学者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2.1 乡土建筑的记录与保护
乡土建筑承载着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乡土建筑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唯一性,不可复制,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当代文化建立共存。乡土建筑空间的活化首先应该自上而下,对乡土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进行记录、保存、修复、发展。对具有文化价值的乡土载体形式进行记录和认定是乡土建筑空间活化的开始,对乡土文化内涵的挖掘、风俗民情的保留、传统技艺传承等问题提出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解决“新”与“旧”的有机融合,从而保证乡土建筑室内空间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2.2 肯定当地手工艺人,不强行植入外来建筑手法
福建省不同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的室内空间改造方法具有一定的共性与独特性。但在营造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运用传统技术、旧的材料、本地材料进行替换或现代技术进行加固而不破坏其原真性。对原有生活物品构成,如石头、木头、瓦缸等材料进行艺术化提取。“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建设”,乡土建筑空间的设计主要是乡土建筑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之间的矛盾问题。挖掘乡土建筑空间的设计与活化过程中居民和工匠自下而上有效参与的方式,从而走上良性的循环道路。2014年6月,《HOMELAND 家园》从福州当地的老手艺人中筛选出6种传统手工艺以及手艺人和设计新力量进行思维碰撞,“老手艺新设计”,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与发展。当地手工艺人的创新发展,其实侧面也为传统建筑空间设计带来了新的灵感。
2.3 培育新业态,激发乡土建筑活力
以福建永泰嵩口镇为例,引入台湾“打开联合”团队,以“社区营造”的理念为嵩口镇做旅游规划和景观提升设计,开展民俗博物馆、民宿、餐饮美食、手艺培训等,在空间活化上实现“新老共生”,运用“跨界整合、产业激活”使得乡村人回流乡村,反哺乡村。嵩口镇中的月洲村用废弃水电站改建而成的“月溪花渡图书馆”,也使得“晓风书屋”在乡村涅槃重生。
福建宁德双溪镇前洋村,吸引了复旦大学张勇教授和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惠东,创办书院教育实践基地和古陶瓷博物馆,并计划规划新建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不仅使村民回流,而且还吸引国内外艺术家驻村创作,将前洋建成中国民居画绘的基地。此外,宁德市熙岭乡龙潭村、屏城乡厦地村等地都分别结合传统古民居开办书屋、艺术创作室、酒博馆、创办影视摄影教育基础等等。
2.4 借助新媒体的影响,使乡土建筑文化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近年来,福建宁德屏南县形成“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传统村落文创发展模式,在多个传统村落推动传统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带动了乡村文化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3 结语
乡土建筑空间的生态设计与活化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操作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乡土建筑空间的生态设计与活化的研究是对乡土文化的珍视,是对传统乡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对传统乡土建筑室内空间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归纳和设计探索。
乡土建筑室内空间的生态设计与活化,既考虑保存传统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拓展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盘活农村闲置房屋资源,“老屋新用”,為百姓营造具有精神归属感的宜居家园,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 陈顺和.聚落景观的保存与活化——关于嵩口古镇复兴的台湾实践思维[J].装饰,2016(9).
[2] 方斐.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69-74.
[3] 钟艳.美丽乡村建设之乡村特色营造研究——以2014福州市市县联合打造的十一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例[J].福建建筑,2015(6):31-35.
[4] 吴志宏.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脉络、问题及展望[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3-108.
[5] 袁熙旸.创造力在边缘:传统工艺、地方资源与可持续设计之路[J].装饰,2013(02):16-21.
[6] 乔爽,刘延斌.乡土建筑现状问题浅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2):163.
[7] 陈志华.中国乡土建筑之现状——陈志华教授访谈录[J].中国名城,2010(10):53-56.
[8]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柯金良,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
作者简介:杨伟星(1983—),男,福建南安人,本科,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室内与家具设计。
林金梅(1986—),女,福建闽侯人,硕士,宁德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