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曦
摘 要: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诗人”,在吸取古典音乐养分的同时勇于创新,夜曲就是其创作中最具浪漫气质的代表。在夜曲中表达出特有的内涵,展现了肖邦式的悠长典雅。作为肖邦夜曲中感情最为细腻的《bE大调夜曲》,本文将通过对该作品中的和声功能、调性布局、旋律特点进行分析,对深入了解肖邦创作该作品的思维动机、熟悉作品主要特征、学习与借鉴肖邦创作手法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夜曲;和声功能;调性布局;旋律特点;思维特征
肖邦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在众多的钢琴作品体裁中,夜曲是旋律最为优美,情感表达最为细腻,织体结构充实的一组作品。《bE大调夜曲》作为肖邦早期的夜曲作品,结构短小。从织体结构来看,左手的伴奏往往建立在分解和弦的基础上,右手声部歌唱性的带有装饰的旋律是该曲的风格特征。从和声功能来看,肖邦夜曲独特的转调以及离调手法是他创作的另一特色,他大胆地运用不协和音、经过音、和弦外音,创造出音响效果复杂的和声色彩。研究肖邦《bE大调夜曲》的创作思维,就必须关注他创作中的和声功能、调性布局以及旋律特点。这对深入了解、学习借鉴肖邦的夜曲创作甚至其他钢琴作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和声功能
肖邦在和声配置方面可以说是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一位创新者,他大胆运用不协和音、经过音以及和弦外音来增加和声色彩。从《bE大调夜曲》整体的和声结构来看,基本上建构在古典的和声体系上,具有逻辑性和理论根据。但从一些细节的和声进行来看,和声结构趋于横向线条化发展,具体表现为调关系间快速转移、调性特征模糊等,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大胆突破与创新。
谱例1是全曲开始的4小节,也是全曲的主题乐句。这句4小节的和声从bE大调Ⅰ级开始进入,到最后一小节Ⅴ7解决到Ⅰ。除了基本的T、S、D传统和声的功能进行外,肖邦还在和声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在第一小节就出现了“先现和弦”的运用,第6拍伴奏声部的和弦原本应该与旋律声部第7拍的f2对应,但在此处和弦与旋律产生错位,第7拍和弦出现在前面的弱拍上;同样在第二小节第7拍的F两个音与第8拍的f也是后面Ⅱ级和弦的“先现音”,F应该是第10拍开始Ⅱ级和弦的根音,但提前出现在第7拍。“先现音”的运用,不一样的和弦进行碰撞,靠外音提高紧张度,使得和声的音响复杂化,音响效果听起来更丰富,创造出独特的和声色彩。而“先现音”在肖邦的作品中被广泛应用,也是他创作的重要手段。
谱例1的第三小节处,Ⅴ7和弦并没有直接解决到Ⅰ级进行终止,而是在Ⅴ7后面进行到Ⅴ56/Ⅵ和弦来使终止的进行受到阻碍,这也是和声功能中的六级阻碍进行,Ⅴ56/Ⅵ作为一种不稳定功能,用它来代替主和弦是有条件的,要求和声继续进行直到出现完全的终止为止。对结束终止的这种阻碍是用在本应出现结束,但又不想形成完全的结束的地方。这样,阻碍进行就扩展了乐句,在阻碍进行之后一般按调性的功能圈顺序继续进行,也就是我们接下去看到的进行到Ⅵ级。肖邦在创作时除了体现和声的功能性外,还增加了和声的色彩,使音乐不那么死板,旋律更加具有紧张感和流动性。
谱例2是一个五度关系的离调,在小节第8拍中,我们可以看到b、#d、#f、a构成这个和弦,在和弦中原本bb和ba也都还原,因此我们可以推出从该和弦开始,调性转为E大调,和声功能分别为Ⅴ2、Ⅰ6。在本小节第10拍处的和弦由c、be、g、bb构成,这4个音构成了小七和弦,而在自然大调中,由二级构置的七和弦是小七和弦,E大调中二级音是F,但以F为调号时,e是不降的,所以我们可以推出此处是f小调的Ⅴ34/ⅱ。在第11拍处,和弦由f、a、c、be构成大小七和弦,按照前面的规律,这里又出现了大小七和弦,因此可以判断此处为bB大调的Ⅴ到Ⅰ7。又因为重属和弦为大小七和弦,因此也可把此处归为bE大调的Ⅴ/Ⅴ到Ⅴ7,最后两拍bB大调或bE大调可以说是主属调的转换。在谱例3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的离调都是从属和弦开始或者是重属和弦,因此这里可以归纳为五度关系的离调。这样的创作手法给和声带来不一样的色彩变化。
在谱例3第3小节的左手声部中,我们可以看到bE大调的连续出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在前面两小节中调性一直不稳定,从bB大调到E大调、f小调又到bE大调,因此主持续音在第三小节连续出现是为了稳定调性。
乐曲第24小节处,同样还是看左手伴奏声部,第2拍的e1为延留音,在第3拍时加进了几个中间的音,然后在第4拍时进行延迟解决。由于延留音所形成的不协和在解决时,可以非常灵活并自由地去运用各种方法,肖邦的这一创作手法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 调性布局的特色
《bE大调夜曲》的结构可以说是带变化的再现单三部曲式,呈示段奏出主题,并带有一次变化重复,中段由主题派生出的旋律短小精悍,再现段是主题的变化重复,最后尾声篇幅较长,呈示段主题多次重复,并带有装饰性的变奏。整首乐曲基本上是在bE大调上进行的,在中段出现多次离调,也就是上文中谱例3我们看到的五度关系的离调,E大调、f小调、bB大调及bE大调都短暂出现过,但在下一小节又很快回到bE大调。这部作为肖邦创作早期的夜曲由于全曲篇幅较短,在调性布局上略显单一,但并不影响整首乐曲中的细腻情感给观众所带来的非凡感受。
3 旋律走向的特点
“在歌唱、旋律的乐句处理,在突出主题,创造旋律线方面,他都是无与伦比的。”马提阿斯曾这样说道。
参看谱例1,在《bE大调夜曲》中,曲子的旋律声部稳定,并且遵循四小节一循环的形式,然而伴奏声部与其早期的作品相比更具有新颖性。它的音域经常一小节里面延伸至两个八度或者更多。
肖邦对于整首夜曲的旋律给予细节处理上的变化,最主要的是华丽的装饰音,甚至可以说肖邦的装饰音本身就是旋律。在乐曲第六小节处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装饰音反而加强了旋律的表现力,使旋律得到发展,音乐更流畅、更优美。
肖邦善于运用各种形式的变奏来加强旋律的表现力,如半音关系的运用在这首作品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谱例4中,华彩性的装饰变奏被人们称为“加花变奏”,又带有一丝即兴色彩。
4 结语
夜曲是肖邦音乐创作中很重要,也是最精致的一组作品。作为他早期的夜曲创作作品,《bE大调夜曲》最大的特点在于作曲家对主题旋律的变奏,整首作品几乎是用相同的材料进行多次变奏反复而构成的作品。在和声功能上,肖邦多次运用了和弦外音、阻碍进行,以及五度关系的离调等创作手法。本文通过对本首夜曲作品中独特的和声色彩、流动的旋律变奏以及自然的调性布局三个方面分析了《bE大调夜曲》的艺术风格。这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肖邦创作夜曲时的思维动机及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内涵有着重要意义。肖邦的创作,使夜曲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优秀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 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 余志超.肖邦夜曲研究[D].上海音樂学院,2008.
[3] 张志庭.论肖邦钢琴作品中和声功能布局的延宕性特色[J].黄河之声,2012(2).
[4] 杨九华.西方音乐史[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