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艺术创作的理解

2018-07-23 05:37朱含辛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创作

朱含辛

摘要:本文选题是艺术创作形式语言研究,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板块: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明晰创作与创作的关系,明确艺术的属性,探讨艺术创作与审美的关系,解析艺术创作规律,寻求创作中的自我定位。

关键词: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028-01

笔者研究的方向属于艺术设计大类,中心词是设计,但是设计中的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美的生活需要设计,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都传达出不同的表现方式,设计中的美是任何一个设计师都要关注的问题。

就“设计”这一词来说,在中国已有了很悠久的历史,是由单字结构为义的。设,设想、设施;计,计划、计策。这两个字是互为修饰的词组,是汉语构词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并且,“设计”一词的使用在汉语中古已有之。

比如,春秋时期的《考工记》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现在我们知道艺术设计是由“design”翻译过来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翻译成设计,之所以前面还加上了艺术二字,是因为设计与艺术创作还是有着相通之处,设计除了具有艺术的审美性质外,它还离不开创作的性质,在19世纪以前,“design”的词义基本上还是被界定在艺术领域内的。

但是在笔者看来中国还是比较缺乏艺术创作的大环境的,不可否认,中国作为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智慧大国,在古代就有着优秀的科技文化,甚至对欧洲在内的世界文明都产生了影响,但是到了封建时代后期,由于社会制度的腐朽,闭关自守的政策既阻碍了自身经济与文明的进步又抑制了东西方的交流这样持续的恶性循环,当人民自身的温饱成了问题,很难再有艺术的容身之地。

在20世纪中国解放改革等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设计在这种形式下有所兴起。但是仍然经历着坎坷不平的艰难道路,虽然在二三十年代就提出“兴办工艺美术教育”的主张,蔡元培在任两江师范教育总长的时候,也十分重视美术教育,把美育和科学并提,看作是养成国民实力的两大工具,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长期封建时代思想的发展下形成的“重道轻器”观念,造成轻视工艺的偏见,也是中国艺术设计裹足不前的原因。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人不太喜欢走极端,这与历来讲究的“温、良、恭、谦”的民族特质有很大的关系。崇尚沉稳、中庸、整体统一的精神品格,是流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血液的一大要素,但于此同时笔者认为这是构成阻碍中国的艺术设计创作的因素。西方从很早就开始关注人文,有了“文艺复兴”之后各种艺术流派风起云涌,四潮迭起,设计从工业革命的机器工业化生产走向功能主义,开始发展到以人性为主题的种种思潮,西方文化无所谓与自然相融,也不提倡群体庇护,人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且不管这种现象是否是藝术发展规律所致,也不管是对此持肯定或是否定的态度,在这种已经逐渐形成并稳固下来的氛围下不断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年来我们没有少谈民族性的问题,但是却很少有人能真正把握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从根本上把握住名族传统的精神就是更加不易,许多人把古代图案中的某种样式照搬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就算是继承传统了,但其实这种做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糟蹋传统,是不足取的懒惰做法,根本的是要把握名族文化的精神,千万不要把传统的设计当作设计的传统来理解,这是有着本质不同的两回事。在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有着比西方更多可待开发和重新认识的东西,可以肯定预见的是,它将是未来中国设计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

中国元素来源于中国传统艺术,是从传统艺术中提炼出的精华。中国元素主要以传统艺术图形的方式来呈现,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闻名于世。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来丰厚的文化艺术遗产,经过不同时期文化的锤炼,经不同器材工艺的锻造,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表现特征和风格。民间艺术的粗犷、朴实,宗教艺术的博大、深邃,文人艺术的典雅。

对于中国的设计师而言,创作并非外在的要求,而是内心真实的渴望和有种的欣赏,即个体的内心需要和对创作的希冀。基于此,所谓首创性、独创性和原创性这些创新精神是潜移默化流淌在血液里的。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星.云.海》
《花月夜》
《一墙之隔》创作谈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创作随笔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