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8-07-23 12:02闫安
健康大视野 2018年7期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闫安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肺保护性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以临床治疗所用通气方式分组:21例行传统机械正压通气治疗者作为对照组,21例行肺保护性通气治疗者作为研究组,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改善情况,统计两组康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研究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HR、RR、MAP、CV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研究组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研究组康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④研究组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肺保护性通气治疗,可及时解除呼吸障碍症状,增强救治效果, 且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胸部创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保护性通气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031-01

胸部严重受创后,在血气胸、多发骨折、肺挫伤等因素作用下,胸腔内负压平衡被打破,且机体应激状态下会分泌大量炎性因子,肺组织在炎性因子浸润下会出现局部水肿、出血,导致肺泡微循环障碍,进而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若治疗不及时,会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故临床治疗强调及时解除组织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1]。目前,临床救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机械通气为主,但关于机械通气策略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次抽取42例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比较传统机械正压通气、肺保护性通气两种通气方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42例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采用的通气方案对其进行分组:行机械通气的对照组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单纯胸部外伤者9例,复合伤者12例,年龄18-71岁,平均(446±243)岁;行肺保护性通气的研究组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单纯胸部外伤者10例,复合伤者11例,年龄19-70岁,平均(451±245)岁。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创伤AIS评分≥3分;②符合《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与用药指南》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③胸部X线片检查显示肺内存在云絮状阴影;④肺部听诊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⑤家屬知情同意;⑥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因心源性因素引起;②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③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④入院24h内死亡;⑤中途转院。

12方法对患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正压通气治疗,潮气量设置为9-12ml/kg,呼气末正压通气设置为3-10cmH2O,呼吸比设置为1:(15-2),呼吸频率设置为12-16次/min。

研究组:患者接受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潮气量设置为6-8ml/kg,呼气末正压通气设置为5-15cmH2O,呼吸比设置为1:(15-2),呼吸频率设置为16-28次/min。

机械通气治疗同时,给予所有患者利尿、抗炎、祛痰、抗休克、营养支持、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

13观察指标①对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进行检测。

②对两组动脉血气指标血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进行检测。

③统计两组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发生率。

14疗效判断标准康复:患者治疗后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均消失,纠正低氧血症,原发性疾病改善,成功撤除呼吸机;无效:患者治疗后低氧血症未纠正,且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需持续行机械通气治疗。

15统计学方法以SPSS190行统计学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评估标准。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观察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R、RR均下降,MAP、CVP均上升,对照组改变程度明显小于研究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情况观察治疗前,对照组SaO2水平为(7478±936)%,PaO2为(4329±411)mmHg,PaCO2为(2785±642)mmHg;治疗后,各血气指标水平分别为(9423±425)%、(7589±1163)mmHg、(3856±1061)mmHg,组内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t1=8671,t2=16572,t3=3958;P<005)。研究组治疗前SaO2水平为(7434±942)%,PaO2为(4321±415)mmHg,PaCO2为(2776±648)mmHg;治疗后,各指标水平分别为(9629±318)%、(8572±1397)mmHg、(4515±1233)mmHg,组内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t4=10117,t5=13367,t6=5721;P<005)。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对比,SaO2水平无明显差异(t7=1778,P>005),对照组PaO2、PaCO2水平均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t8=2478,t9=2857;P<005)。

23两组治疗效果观察对照组经治疗后,康复者18例(8571%),无效死亡者3例(1429%),康复率为8571%;研究组中,康复者11例(5238%),无效死亡者10例(4162%),康复率为5238%。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x2=5459,P<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对照组治疗过程中,9例出现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发生率为4286%;研究组中,2例出现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发生率为952%。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x2=5459,P<005)。

3讨论

因暴力直接撞击或挤压胸部造成的损伤被称为胸外伤,其会损坏胸廓的完整性,引发血气胸、肺挫伤、肋骨骨折等严重并发症,部分患者因胸部损伤造成肺组织出血,肺底肺泡萎陷,肺通气血流比值紊乱,进而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会导致患者出现病理性变化,甚至引发呼吸循环衰竭,增加死亡风险。据调查,严重胸部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因呼吸障碍死亡者所占比例约为318%。

机械通氣是目前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最主要的方法,其能快速纠正缺氧状态,排除胸内反常呼吸运动,最大限度改善通气效果。且机械通气通过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来增加肺容量,改善肺顺应性,使萎陷的肺泡再度膨胀,并能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促进肺间质水肿吸收[3]。机械通气方式主要包括机械正压通气、肺保护性通气,虽然两种通气方式均能改善氧合,但肺内不同区域顺应性不同,采用传统机械通气容易使损伤程度较轻的肺组织过度扩张,进而破坏正常功能的肺泡,引发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且大潮气量会减少血液回流,造成肺外其他器官组织损伤。肺保护性通气采用小潮气量,其尽可能保留自主呼吸,能降低呼吸周期中肺泡压力,有效减少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的发生。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充分证实了上述结论。临床抢救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血气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康复率均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肺保护性通气可改善肺通气功能及氧弥散功能,减少肺内分流,在纠正反常呼吸的同时,降低机体应激反应,与陈渊[4]研究结论基本相符。需要注意的是,在给予患者肺保护性通气治疗的同时,应静注利尿剂,减轻肺水肿,并给予抗炎、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等,避免休克等影响机械通气治疗效果。

综上,肺保护性通气在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有利于改善动脉血气及血流动力学、提高抢救成功率,且并发症少,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连戈.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6):96-97

[2]任清泉,杨扬,张孟斌,等.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9):1404-1405

[3]李卫.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5):133-134

[4]陈渊.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1(7):135,146

猜你喜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探讨儿童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护理模式效果
探讨43例胸部创伤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护理措施
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抗凝治疗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评估
PICCO监护仪观察ARDS肺血管内皮通透性的临床研究
先心病术后ARDS患儿肺复张方法研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NT—proBNP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