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短时段”理论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2017年全国卷Ⅰ第26题为例

2018-07-23 09:03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4期
关键词:考试题史学表格

安徽

表1 2015 —2017年高考全国卷表格类试题汇总表

为什么命题专家“突然间”如此青睐表格?表格形式具有哪些优势?专家们到底想借助表格给教师传递哪些信息?笔者不揣浅陋,以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26题(以下简称“该题”)为例,从微观视角评析该题所蕴涵的深刻寓意,结合笔者的理解简要述说相关教学启示。

一、试题特点:“简约”而不“简单”

该题选材经典,设问精巧,选项精美,呈现形式精致,堪称“简约”。着力考查了考生的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凸显了素养立意,突出了对历史叙述和历史事实这两个史学概念的理解与辨别,彰显了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深刻地隐含着对高考命题趋势的引领,隐秘地指引着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着实不“简单”。原题如下:

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压汞孔隙分析是目前测量孔隙分布的经典方法,适合测试干燥试样的孔隙分布。初始压实状态下的试样孔隙分布特征如图6所示。

参考答案:C

题干以表格形式提供了官修史书《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关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军与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要求考生对比、分析、归纳、概括出“材料”所能反映的历史事实。从笔者所在学校高三考生的实测结果中可以看出,该试题难度不大;从考生的试题满意度调查表中可知,绝大多数考生喜欢该题,喜欢理由主要有“难度适中”“表格形式一目了然”“阅读量小”“阅读难度不大”等。笔者结合考生的分析与自己的思考,认为该题在“简约”中透露着不“简单”。

1.体现人文关怀,彰显史学特色

该题以表格形式,呈现了四段出自正史的历史叙述,这一呈现形式便于考生对比分析,求同析异;四段历史叙述共118字,有3处为括号加注(共10字),还有1处省略号,降低了阅读难度,便于考生迅速锁定正确答案;题干材料均出自正史,且属于直接引用(均添加双引号),行文规范,叙述清晰,且“原汁原味”,具有典型的史学特色;设问清晰指向明确,要求考生“异中求同”;四个选项均为12字,排列整齐、美观,干扰项干扰性不强,便于考生作答。总之,该题体现了命题专家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蕴含了高考的人文精神,也彰显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质。

2.选材堪称经典,传递史学精神

《新唐书》《旧唐书》均属于官修史书,是学界公认的史学类经典书目。《旧唐书》原名《唐书》,在《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及南宋刻本中均题为《唐书》,后为与北宋欧阳修等人编的《新唐书》进行分区,遂改名为《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根据《五代会要》记载:后晋天福六年(941年)二月,晋高祖石敬瑭命张昭、贾纬、赵熙等人同修唐史。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六月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实是成于众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了自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历时17年,于宋仁宗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欧阳修主持修撰了纪、志、表,并审定了全书。该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

该题表格右侧“出处”标注详细,传递了规范的史料实证意识,考生可以从题中得知:同一史学著作会因记述对象的不同而对同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的叙述,不同史学著作在记述同一对象时也会因著述者不同而有所差异,从而让考生直观地领会到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和产生的原因,进而增进对教材叙述的认识,以便批判地运用教材中的结论式叙述,打破其“圣经”地位,学会“用教材学”。

3.凸显素养立意,引领课程改革

该题突出地考查了考生对“历史解释”的理解。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考生通过系统的分析,能明确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能对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不同重要性提出评价,能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历史解释之所以不同的原因等。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历史学科选修Ⅱ课程“史学入门”模块,要求考生“知道历史著述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到对历史的理解是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通过一些史学家对同一事件的论述,了解史学家对历史的论述会有不同的解释与评判,并分析造成历史解释与评判的主观因素。”可以说该题是对本条“内容标准”最直白的诠释。

二、教学启示:“善为”而不“妄为”

基于对该题的分析,笔者以为,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教师要善于从高考试题的微妙变化中领悟命题专家所“传递”的信息,及时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善为”而不“妄为”。

1.适时增加表格形式,强化对比意识

对比2016年高考全国卷,可以清晰地发现,2017年的高考试题较多地采用了“表格”这一呈现形式。作为呈现知识的载体,表格有着明显的优势:直观明确,简明扼要,为考生所喜爱。在高考复习中,如果教师学会用表格整理教科书内容,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完成了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建构,又锻炼了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因为填写表格的基本要求是“言简意赅”,而且表格本身也蕴含了“对比”思维。通览2017年全国卷,可以说是“对比”的天下,全国卷Ⅰ的“横比”(中外关联),全国卷Ⅱ的“纵比”(古今贯通)等,均占有较大的分量,这也暗示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可以适时采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学科知识,在提升考生比较能力的同时,强化其对比意识。

【教学示例1】《发达的古代农业》是人教版必修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模块的第1课,记述时间从原始社会到1840年,涉及农业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水利工程、灌溉工具、耕作技术和制度及小农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共有教学插图10幅,“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各一则,注释3条,中文字符2 713字。内容庞杂,头绪繁多,知识琐碎,是公认的“难课”。综合考查“课标”“考纲”要求,结合学情,笔者以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为暗线,引导考生制作“串珠式”表格,整合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史实,将“细”“碎”的知识体系化(见表3)

表3 发达的古代农业基本史实简表

2.适当补充史学常识,提升阅读能力

历史教师要想顺应新课改的潮流,理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教学与考试的关系,就必须有针对地研究高考试题,找准教学漏洞,以便及时进行补救。鉴于现行教科书中史学常识与史学史知识缺失的现状,教师需要广泛阅读专业著述、各版本教科书、史学研究新成果等,审慎涉取(适合高中生阅读水平和认知状况的相关材料),及时将相关知识呈现(以编制材料解析题的形式等)给考生,尤其是史料的收集、整理、分类与甄别等常识,《史记》等官修史书的著述概况及著名篇章介绍等。

【教学示例2】材料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报任安书》

问题:阅读材料,请从材料提及的著述中任选一部进行简要解释。(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后作答,但需明确标注材料的来源或主要参考资料)

3.适量命制模拟试题,提升考生能力

第26题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素养立意等理念,值得教师认真揣摩,潜心转化。要求教师在命制模拟试题时要学会从考生的视角思考问题,结合“课标”与“考纲”,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暗线,精心设计试题的呈现形式,选取经典的素材,制作严谨的选项,设置精巧的设问等,一切从考生的实际出发,命制出适合高考复习的优质试题。

【教学示例3】表4为1722 —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映了 ( )

表4

A.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雇工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D.农村雇工现象进一步发展

参考答案:D

4.适切关注学科素养,服务考生未来

最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考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养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提升自身素养的前提下,在一轮复习中以“课”为单位,依据课型和具体教学内容适时渗透一个或两个相关素养,以便在复习备考中逐步提升考生的学科素养,为高考作准备。

总之,研究高考试题的直接目的是服务高中教学,终极目标是提升考生素养,服务考生未来的人生。新课程改革下,“素养”已成为连接高考与教学的桥梁,因此,对高考试题的有效研究能提高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考试题史学表格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做好干涉实验,答好高考试题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统计表格的要求
履历表格这样填
表格图的妙用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