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磊刚
摘 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中的羽毛球和网球技术进行分析,厘清两者在技术环节上存在运动的正迁移和负遷移的具体表现,为体育教师更好的运用技术迁移指导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运动迁移;网球;羽毛球;体育教学
一、网球和羽毛球之间存在的技术迁移表现
通过查阅前人对网球和羽毛球技术迁移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技术上,网球正手击球时要求手腕固定,以腿部蹬地的动作带动转腰,力由腰部再传向大臂,大臂以肩关节为轴带动小臂最后将球击出,其中在击球过程中手臂上的大肌肉群发力较多,小肌肉群的发力较少。网球中反手双手击球和正手击球很相似。
羽毛球反手挑高、远球也类似,发力时主要以手臂的内旋带动手腕快速发力。羽毛球中的杀球技术跟网球发球的技术动作非常相似,首先是判断来球的方向、落点和高度,于此同时迅速移动脚步,侧身引拍,击球时,左臂自然抬起指向来球,然后右脚蹬地、转髋,力传至大臂,以肩关节为轴,大臂带动小臂成鞭打动作将球击出。
二、学生对羽毛球与网球之间技术迁移的认识
学生在进行一项新的运动学习时,理想的做法是先对学习的项目有一定的认识,因此,笔者在学期初对学生关于网球和羽毛球关系的理解进行了初步调查,如表1所示:
由表1显示出,在学生群体中认为网球和羽毛球运动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人占多数,但在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和消极并存、没有影响、不清楚这五个选项中,出现了不均等的存在,这表明大多数学生知道和了解羽毛球和网球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就具体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不清楚。
三、羽毛球与网球技术迁移运用对学生的影响
(一)对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影响
由表2显示A班学生选择对网球技术理解不深的学生有3人,占到总人数的10.4%,选练习网球的频率少的有24人,占到总人数的75%,选择自我主观意识不够的有4人,占到总人数的12.5%;B班学生同样问题选择对网球技术理解不深的学生有16人,占到总人数的49%,选择练习网球的频率少的人数有9人,占到总人数的28.1%,选择自我主观意识不够的人数有6人,占到总人数的18.8%。
对A班和B班学生我们可以看出,在迁移理论对学生进行教学,降低了他们掌握网球技术的难度,在A班学生中,他们认为只要能够保证一定的练习网球的频率,网球技术的掌握对于他们并不难。在B班的学生中,显示不在迁移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学生在理解技术动作时容易出现了一定的困难,这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浪费了教学资源。
(二)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A班成绩90分以上占班级总人数的18.2%,80分~90分占班级人数的绝大多数,占到51.5%,70分~80分占到班级总人数的21.2%,60分~70分占班级总人数的9.1%。B班成绩90分以上占班级总人数的9.1%,80分~90分占班级总人数的33.3%,70分~80分占到班级总人数的39.4%,60分~70分占班级总人数的18.2%。但从表4看,我们可以知道A班和B班学生的成绩分布主要集中在70分~90分之间,因此我们对A班和B班学生成绩进行T检验,看两班级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
本学期末后,对A班B班成绩进行t检验,得出t=2.262对应的P=0.027<0.05,检验结果显示A班B班成绩具有显著差异性,说明了两个班级的成绩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进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其中A班平均成绩为82.152,B班成绩为77.273,所以A班成绩明显的好于B班成绩。
对两班成绩分析,我们可以得出,A班成绩明显比B班成绩要好,并且由相关性我们可以看出,在对A班进行试验干预后,造成了A班B班成绩的显著差异性,由此得出在相同条件下,对A班进行网球教学的教学方法比对B班进行网球教学的方法更具优势,更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对网球技术的掌握。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学生在上体育课前,对运动之间的迁移认识模糊。学生对网球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教课方法和教课内容的影响。在技术迁移理论下在进行网球教学时,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网球技术和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二)建议
在今后的网球和羽毛球教学时可以运用运动间的技术迁移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两项运动的异同之处,利用两项运动的正向迁移。在进行教学时,建议教师根据网球和羽毛球技术动作的特点,设计自身的教学方法,将容易接受的和产生迁移的教材内容从简单过渡到较为困难的技术动作上。多利用正向迁移,避免负向迁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淸宝.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技能迁移的实验性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人学,2009.
[2] 才秀颖. 十五种学习迁移理论通览[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83-85.
[3] 王海玲,王树明.运动技能迁移研究的国外现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4):33-36.
[4] 路春雷,原丽英. 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刍议[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3,01:62-65.
[5] 霍军. 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及创新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1:84-90.
[6] 薛晋智. 运动迁移理论在高校乒乓球和羽毛球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7] 郑莉莉. 运动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S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