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修琪
摘 要:全面推进河长制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是贯彻落实十九大建设美丽中国,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举措,加强河湖治理保护,保障水安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河长制需要构建责任明确、协调一致、监管有力的长效保护机制,這一机制需要公众的广泛积极参与,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对于推进河长制各项方针的落实和顺利实施意义重大,那么当下民众对河长制了解多少?参与状况如何呢?以及未来如何提高民众的参与率?本文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论述。
关键词:河长制;公众;参与;措施;思考
一、河长制的由来及概述
河长制,即由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制度。“河长制”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六大方面。
“河长制”由江苏省无锡市首创。它是在太湖蓝藻暴发后,无锡市委、市政府自加压力的举措,所针对的是无锡市水污染严重、河道长时间没有清淤整治、企业违法排污、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现象。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中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意见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考核问责,根据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
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行河长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人数近27万名,其中省级河长330人;27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省、市、县级河长办全部设立,17个省份成立了河湖管理处、河长制工作处等专门机构,保证了河长制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制度建设方面,中央明确要求建立的6项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出台任务要求的90%,其中有22个省份6项制度全部出台,为河长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公众参与河长制的重要性
一是准确反映公众对于河湖生态环境的美好诉求,河湖状况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公众既是河湖问题的生产者也是受益者,相对于政府官员,公众对于周边河湖更了解并能敏感的感知河湖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于改善河湖环境的愿望更强烈。
二是调动公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河长制作为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除了各地区河长充分发挥作用还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三是提高河长制各项具体措施实施过程中的透明度和高效性,减少权力滥用带来的不良后果。
四是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交流,形成官民共治水的和谐局面。
三、公众在推进河长制过程中参与率低的原因
(一)政府层面
1.河长制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于此项政策了解较少甚至不了解,“信息不完全性”造成公众的盲知。
2.政府相关奖惩制度不健全,公众无心参与,积极性不高。
3.政府关于河长制的政策实施透明公开度不高,水质资料缺乏公开与共享,公众无法获悉相关数据,因此无法准确提出可行意见及对应的监督。
(二)公众层面
1.自身参与积极性不高,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政府缺乏信任感,对政治参与缺乏热情。
2.公众出于自我保护意识,担忧参与风险,害怕举报监督行为会遭报复,宁愿视而不见,不愿主动参与。
3.公众认为河长制实施专业性强,自已缺乏相应知识,不敢轻易尝试。
四、相关解决措施及思考
(一)政府层面
1.加强河长制政策宣传
利用新闻媒体、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推行河长制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介,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献给广大公众,例如拍摄相关公益片、举行知识竞赛、宣讲会、文艺演出、主题展览等活动,让他们及时了解政策运行的环节与程序。通过政府的网络平台积极回应公众的要求与呼声,并及时解答公众的疑惑,为民服务,引导公众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良好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治水过程,对政策的实施进行有效监督。
2.拓宽公众参与水治理的渠道
引导公众全过程、多方位参与河长制,包括决策、管护、监督、宣传等多方面。
(1)在河长制推行的各项措施决策前应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与建议,将公众的诉求作为政策制定的前提条件,通过问卷调查、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集民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与公众有效对话机制,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得到公众支持,位后续工作的顺利实施减少阻力。
(2)河长制运行过程中,引进治理资金,吸引相关企业投资,由个人或集体承包负责某一地域的河湖生态治理修护。或者由政府出资,公众负责具体执行。
(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公众形成自觉节水护水意识,从自身做起,改变乱倒垃圾、乱投污水的不良行为,通过开展无偿清理河湖周边环境、巡查河湖状况等传播绿色理念,宣传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全民治水的良好局面。
(4)政府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对公众进行相关专业培训,技术指导,提高公众关于水资源治理的专业化水平,拓宽公众参与的领域,提高水治理的效率。
(5)通过投诉监督信箱、电话、网络平台等举报涉水违法行为;利用新闻媒介、舆论监督曝光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跟踪报道;通过法律渠道对于生态环境破坏、污染河流的不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对于治水过程中官员的不作为以及失职渎职行为要向上一级反映。
(6)完善教育工作机制,将节水护水知识纳入中小学生教育内容中,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念,因地制宜的开展实践活动,將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3.创新公众参与治水模式
(1)各地已经建立了相关治水模式,例如“民间河长制”就是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的,像浙江省丽水市采取了河湖承包模式,将中小河流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承包给个人,并由其负责相关河道管护工作;陕西省岚皋县则构建了“河长+警长+督察长”“三长治河”模式。在我看来,建立公众参与治水模式,应该完善相应法律规章,具体规定“民间河长”的产生方式、责任职权、履职程序与相关保障措施,通过将治水权力下放给公众,进而提高公众积极性,协助政府监督检查治水工作,减轻政府工作压力。
(2)创新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优势,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动态监管系统,每个公众都有登录账号,及时了解治水情况并在留言区留言,政府设立专门人员及时回复公众问题,并挑选代表性的意见反馈给政府,以便于及时调整政策;为激励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可以设立相关奖励和表彰,例如参与者可获得积分,集满多少积分可免费享受某项优惠或者赠送奖品,对于建议意见有代表性的给予特别奖励和表彰,制定每一程度的奖励细则;还可以与支付宝等网络平台合作,为公众提供更多优惠服务。
4.完善法律法规及奖惩机制,特别是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对参与治水公众以奖励,对于涉水违法者给予惩罚,制定实施细则并严格落实。对于举报者的信息要保密,规定任何人不能打击报复,违者必究。必要时对举报人及其亲属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
5.形成透明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公布分享水质状况报告,让广大公众全方位了解治水情况及进程,更好的促进公众监督,依法维护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切实保护公众的权益。
河长制关乎民生,听取公众意见,围绕公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全面推进工作,不仅能促进政策的落实,更能提高全社会的治理能力,形成官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何方.民间河长制: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J]杭州:我们,2015(3)
[2]万倩倩.论“河长制”的积极意义及现实困局.中国绿色画报2017年第7期
[3]宋佳蔓,孙征.对以社会监督来推进河长制实施的思考.大观2017年第七期
[4]刘小勇.公众参与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实践模式[J]中国水利.2018
[5]姜斌.对河长制管理制度问题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6(21)
[6]河长制.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