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凡
摘 要: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呈现下滑趋势。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状况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希望可以对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培养质量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校是否可以培养出更多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直接关系着高校研究生培养的水平。
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导师培养质量不高
第一,导师自身素质不高,研究生培养经验不足。有的高校为满足研究生扩招需求,加强研究生师资力量,从现有教师资源中优选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作为研究生导师,这部分导师所占比例比较大。第二,导师培养目标性不强,培养过程缺乏监管。第三,导师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和完成课时。
2.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从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具体情况来看,跨学科课程不多,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也很少。而且,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较多的选课自由度,不能根据专业和兴趣来自主进行选课;对于专业知识与能力比较重视,对综合素质培养关注不够;课程内容重复滞后,与当前研究生人才市场需求不契合,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3.学位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较低,不仅论文选题科学性不强,写作也缺少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论文内容创新性不强,所得到的科研成果价值不大,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三是论文答辩不严,很多高校的研究生论文答辩流于形式,这种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提高研究生的论文质量,也不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1.严控导师选拔及考核标准
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提高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第一,采用导师负责制的培养形式。具体而言,就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其导师必须要加强对研究生的重视程度,要提高责任心,勠力进行人才培养。第二,强化对导师的动态管理。在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高校要针对研究生导师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导师进行动态管理。
2.按照需求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对于研究生培养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从整体来看,研究生课程体系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概括起来应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在具体实践中,应按照专业情况和人才需求,对两类课程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确定二者之间的比例,以便充分发挥课程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同时,高校还要给予研究生自由选课权,让研究生按照兴趣和专业进行选课,以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在专业课方面,不能使其方向化过于集中,应以更丰富的知识来拓展研究生的眼界和知识面,更新其知识结构体系和既有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在选修课的学分、课时设置上,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置和控制。研究生课程设置必须以能力为导向,以需求为引领,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着重体现理实一体化特征,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跨学科课程,这样可以使不同专业课程都能实现彼此渗透,避免研究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对于课程内容,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很多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为了保证课程教学内容不滞后于时代发展,使人才培养质量跟上时代需求发展状况,高校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同时,开设一些前沿类课程,使研究生的知识始终不落伍。
3.提升学位论文质量
首先,高校要强化对导师的培养和提升。导师要以榜样和示范力量来影响研究生,使其高度重视学位论文,并脚踏实地地写好学位论文。其次,高校要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对研究生进行全程监管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促进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最后,导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帮助研究生解决论文撰写和科研中的问题,对研究生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防止研究生学位論文出现质量低下、科研创新力度不足等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高校要对课程培养体系及科研氛围不断改善,而导师要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也要对学术论文耐心指导。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对研究生培养的所有环节强化管理,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堂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
[2]陈爱红,彭欢.在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2):97-98.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校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于我校实际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初探”(项目编号:2016YY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