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治理机制创新路径探析

2018-07-22 06:53马华文,胡伟
青年时代 2018年14期
关键词:多元主体社会治理制度化

马华文,胡伟

摘 要: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迫切需要对社会治理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这不仅是对人类政治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同时也是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实现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应该从以下三个最基本的方面进行着手:一是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二是社会治理协同合作化,三是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民主化、制度化。

关键词: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协作治理;制度化

一、绪论

治理理论最早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该理论认为实现良好的治理不仅是政府自己的事情,而是政府和其他治理主体共同追求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政府自上而下进行引导,同时也需要其他各类治理主体自下而上积极参与。我国的社会治理思路深受西方治理理论的启发,同时紧密结合本国实际,實现了治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此背景下,政府逐渐形成了单一领导和全面控制的社会管理模式。这种完全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单向社会管理模式,与当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彼此相通的,它的实施对于建国初期,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调节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和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迁,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显示出来,对于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力。

如何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促进社会治理实现良性协调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社会治理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和国家在下一阶段开展社会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

二、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既是一种传承又是一种发展,具体而言,创新社会治理不仅是党和国家遵从人类政治发展规律办事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新时期有效应对社会发展问题,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建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保证。

(一)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

人类政治发展的共同规律,简而言之就是从强硬的统治走向共同的治理。从理论上来讲统治和治理的概念有所不同,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权威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强调单一性,多以政府为代表;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除政府以外还包括公民个人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二是权威的性质不同,统治是强制性的;治理则更多强调协商、对话和共治。三是权威的来源不同,统治以国家法律为坚强后盾;治理的来源除了国家法律以外,还包括各种彼此双方或多方签署的具有公平和平等性质的契约。四是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自始至终都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权力运行则更多是平行的。“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成为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进行政治变革的主要特征。

就我国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人类政治发展规律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促进社会治理与时俱进、协调发展,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相关社会问题,促进整个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为人民谋取更大福祉与利益。

(二)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所谓国家治理体系,简而言之就是对社会权力运行进行适当规范,从而达到维护正常公共秩序目的的一系列制度与程序的总和。治理能力,则是制度执行能力高低的一种直接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只有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对国家治理体系进行优化与升级,从而提高其整体效能。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包括: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和问题比较突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有所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加重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代价和成本,同时延缓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步伐。因此,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已成必然。

三、社会治理机制创新路径探析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已迫在眉睫,党和政府在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也积极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路径探索,其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

与社会管理不同,社会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各类治理主体发挥积极作用并着力构建多元不同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

1.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级党组织建设,提升引领、组织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功能和作用。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官员素质

毫无疑问,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仍然是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火车头”。强调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不是要限制政府权力,虚化政府功能,而是要改变政府包办一切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多元主体共同协商参与的平行管理模式,更好的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进行制度建设,对政府权力的运行进行合理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异化和滥用。其次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工作机制,保障政府工作顺利、有效开展,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最后要明确政府责任,积极进行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还权与于社会,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除此之外,人才选拔机制和官员素质也是影响国家治理能力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一方面要建立一套公正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将优秀的人才筛选出来,授予其权力,明确其责任,使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对官员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估,并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对官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提升官员素质和能力。

3.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

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为了切实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他们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去,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社会组织通过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积极为组织成员提供服务,促进组织自身合理、健康发展,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其次,社会组织还承担了提供部分公共服务的职责和功能。最后,社会组织也是促进社会治理实现良好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和有力监督者。

4.培养现代公民

推进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不仅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政府治理理念进行变革与创新,而且更需要具有公民精神的广大公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可以说,没有公民有序的参与,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幻化为泡影。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学生、大学生的公民精神教育,培养德才兼备、有主见、有责任心的现代公民;另一方面要疏通广大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路径和通道,鼓励广大公民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促进社会治理实现良好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言献策。

(二)协同合作化治理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传统碎片化治理各治理主体间价值观念分歧、治理手段单一、治理方式僵化等诸多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建立一套稳定有效的社会协同合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信任基础

在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单靠政府一己之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想要获得成效,必然离不开横向和纵向的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更离不开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当今社会是一个极具个体性、包容性且多元的社会,只有不断通过彼此交流协商,才能消除隔阂、共同行动、促进社会不断发展。而信任是促使协作关系顺利产生的重要纽带。因此,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各参与主体一定要注重加强自身信任增量建设。以政府为例,必须牢记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进一步明确职责,心系广大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政府公信力。

2.利益激励

推进社会治理机制创新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合作,而不同参与主体间协作关系达成的关键则建立在对共同利益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如果各行为主体之间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那么合作意愿就更强,合作行为和协同效应也就更容易实现。但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社会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已经形成,各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和冲突也表现得日益明顯。因此,这就需要协调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实现主体间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平衡。为各行为主体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发挥积极作用,最终实现协同、合作化治理提供动力和保障。

(三)实现社会治理方式民主化、法制化

社会治理过程其实就是大家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过程。在西方国家,强化民主是社会治理中有效防止产生社会秩序混乱和爆发社会矛盾的根本之策。社会治理活动中,凡是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务都应该广泛吸纳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和民主决策。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各参与主体平等交流,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同时,民主不仅是说说而已,要积极拓宽公众意见表达渠道,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真正做到问政于民。

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各参与主体团结一致,精诚合作,不仅要讲究民主而且更要注重制度建设。所谓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建立社会规则,并通过这些规则来合理约束各参与主体的行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由于各参与主体本身都是理性经济人,且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难免会出现责任不明,互相推诿扯皮,各自为政的现象。这不仅大大削弱了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而且也不利于各参与主体正当利益的保护。推进社会治理机制创新,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各参与主体的行为活动,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方向发力,从而增大协作合力。就我国而言,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对各类参与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加以明确规范,避免陷入到集体行动的困境中去,为实现协同合作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总的来说,实现社会治理创新,要在坚持民主和法制的基础上,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领导带头作用,并积极吸纳广泛公众的有效参与,进行协同合作治理,从而促进社会治理目标的达成与实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韩朝华.利益多元化与社会治理结构转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1).

[2]肖文涛.社会治理创新:面临挑战与政策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3]李立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J].求是,2013(24).

[4]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第2—7页.

[5]周晓丽,党秀云.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机制、理念及其启示[J].南方社会科学,2013(10).

[6]江必新.论社会治理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2).

[7]徐选国.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多维困境[J].社会工作,2015(5).

[8]胡海,殷焕举.协同化治理: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选择[J].学术界,2015(9).

猜你喜欢
多元主体社会治理制度化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城市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多元主体协同:网络舆情治理新方式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