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光辉篇章

2018-07-22 06:53马乔英
青年时代 2018年14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毛泽东

马乔英

摘 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总结了红军十年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承认军队自身弱点、分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辩证分析战争队伍游击性、论战争持久性等多方面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

关键词:《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实事求是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对国内第二次革命战争后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是为培养战胜民族敌人的、能打胜仗的高级指挥员而作,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就是让我们研究中国的、具体的、现在的规律。其一,虽然当时有大量军事条令可以学习和借鉴,但那些都是照搬国外的一般战争的规律。毛泽东没有否认学习外来流血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但提出要同时铭记红军队伍自身十年来血流战争的惨痛经历,尊重我们自己的战斗经验和成败教训。其二,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和中国红军与苏联革命和苏联红军是有区别的,中国国情有许多不一样的特殊情况。同时,毛泽东在文中还批评了那些自以为学习北伐战争经验是万全之策却忽略了战况早已发生变化的人。毛泽东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死的教条,反之是活的方法,创造性提出时时刻刻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作出变动性对策。这就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阐述学习战争规律中体现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即以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经验为行动指南,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加以运用,但并不是机械运用这些经验。

二、承认中国紅军力量弱小的事实

盲目夸大自我和轻视敌人是愚昧的作战态度,和在战略上藐视敌人的心理调整是完全不同的,认识中国革命战争敌我双方特点的重要性,忽略和否认这些特点都是错误的。毛泽东指出: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不能指导革命战争,就不能引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胜利的途径。红军力量弱小直指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的实际状况和历史问题,认识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毛泽东在文中既分析了当时中国现状,也肯定了国民党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夺取相对稳定政权的事实,最重要的是不否认红军自身力量的弱小。勇于面对军队数量不多,枪械及装备差,物资供给困难的现状,力量分散无法集中,甚至革命根据地经济、文化条件落后,位置差、面积小而且不巩固。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各个特点,采取有利的流动性战斗模式和速战速决的战斗方针,提出战争是持久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让全中国人民看见胜利的曙光。只有分析事实,才能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就是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又一个体现。同时,面对强大的敌人和自身能力不足以对抗时,毛泽总提出了战略退却的方针。过去有很多人坚决反对这种退却策略,但历史证明这是适用于当时的革命战争的,这也是毛泽东结合实际得出的,并被战斗事实中被证明的。

三、具体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中,采用反动的新军事原则改变了前四次行动中的失败结果,从不承认同红军作战和其他作战要采取不同战略和战术到承认作战差别,带来了国民党“围剿”的暂时胜利。这虽对红军是血淋淋的历史事实,但没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的了。这也是认清事实情况发展,实事求是的结果。

在敌人针对红军作出改变军事策略后,红军队伍中的一些人却忽视新的特殊情况,轻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力量,轻视敌人军队的力量,不再坚持分析战斗各方面因素以及现实状况的变化,最终导致了革命军队人员锐减和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对此,毛泽东真实指出每一次反“围剿”战役胜利的原因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缘由。从二者对比中得出了不尊重事实,不实事求是的恶果。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简单来说毛泽东告诫所有高级指导员及广大革命群众,革命在胜利掌握在做到实事求是的人手中,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战役,处在特殊情况特殊时期的红军队伍必须了解事实,尊重事实,做到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夺取战役的胜利。一句话,毛泽东对十年红军战斗的经验和教训体现出了实事求是的必要性和必须性。

四、辩证分析战争队伍的游击性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就是运动战的通俗解释,运动战就是游击战。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红军兵力较弱,弹药有限,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阵地战是不适合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运动战是基本,并不是拒绝必要的和可能的阵地战。运动战是被证明的适合中国红军的实际情况的战术。由于力量薄弱,红军能力和规模不能在阵地战中取得丝毫优势,反而容易成为敌军的瓮中之鳖。共产党和红军灵活利用战时局势和条件,将军事理论和红军所处的艰苦环境结合起来方能“四两拨千斤”。这一点肯定了红军打游击战的优势和必然。游击战是毛泽东根据红军实际情况作出的伟大创举。

在毛泽东在文中承认红军作战的流动性是打赢战斗的前提。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反对“游击主义”最终更导致了长征大流动。在根据地少,军队小,装备差等事实条件下,游击性是红军的特点和长处,是战胜敌人的有效战术。但毛泽东也指出在当时的战争环境和条件下,游击战是有效而宝贵的战术,并不表示在将来不会被抛弃。游击战的创造和持续运用就毛泽东充分结合实践,不否认对方的优势和不逃避自身的劣势情况下,做到实事求是取得的成功经验。

五、肯定战略持久性

毛泽东在文中以亲身经历着的身份,追述了红军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中地战斗历程及“血战史经验”。马克思说过武装起义以后的每一刻都不应该停止进攻,毛泽东没有照搬这句话。性急必定吃亏,提倡“速决”是不明智的。中国红军因为力量薄弱在战斗战役中采取“速战速决”可取的,也是必须的。但在国内战争中,由于敌人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相反红军在人数和装备上都处于劣势,并且两军各方面差距很大。在敌人力量雄厚,我方力量反之相差甚远时事不可取的。因此在战略上采取背道而驰的持久战。也许十年的国内战争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但对于现实状况的中国来时候是情理之中。革命队伍即年轻又规模小,没有太多作战经验,战斗技术也不及反革命军队,革命势力逐步增长,这就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如若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力量和人数相当,红军可以采取正面作战和阵地战,但事实是国民党力量远远超出红军,所以毛泽东指引红军认清这一事实,实事求是的肯定敌我力量的巨大差距,提出战役和战斗要速战速决,又要做好打持久站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常彩燕.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D].河北大学,2013.

[3]《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张岚岚,魏代强.毛泽东对红军“血战史经验”的总结-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中心的解读[J].党的文献.2017.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毛泽东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实事求是”定乾坤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实事求是地写好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