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8-07-22 06:53冯文娟
青年时代 2018年14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对策大学生

冯文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重要尺度。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以受教育者为研究主题,从接受主体,教育者,环境以及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接受心理;影响因素;对策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相关理论的论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这一概念是以“接受”为基础而形成的,最先对“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进行论述的邱柏生,他认为:“主体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特别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性活动”,该定义强调了思想症教育接受的内化,却忽视了外化的重要作用,与实际不符。之后,张耀灿克服了这一局限性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根据自身需要,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内化并转化为外在行为的过程。”该理论接受的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加以叙述,因而得到了学界的认同。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由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即“社会发展程度与人们的道德水平不相适应”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因素出现偏差都会导致大学生的接受问题。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问题。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接受主体通过一定的接受中介对接受客体产生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接受主体的心理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

人的活动是在需要的驱使下得以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需要的驱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得以进行的条件同样也为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谓需要,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渴求或欲望,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大学生一旦产生需要,继而会产生动机来支配行为,并以主动积极的行为来满足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首先要满足大学生的低层次需要,马斯洛的需求称此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底层需要得到滿足,才能进而满足高层需要,也就是抽象的精神需要。教育者只有先满足大学生低层次的需要,才能让大学生积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实现自我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其次要引导大学生追求高级需要。马斯洛认为。人具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但是有一种需要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个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由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的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过程是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

(二)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影响。

1.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影响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内容有理论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身心素质。

首先,教育者的“值得信赖维度”由理论、政治、道德素质所决定。教育者的“值得信赖维度”越高,越能增强所传播的知识的可信度,越能增强大学生学习该知识的积极性。

其次,教育者身心素质中的外在表现也就是教育者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会增强其对接受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个性化特征、专业化程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都会对大学生的接受产生直接的影响。

最后,教育者的个人情感会对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发挥作用。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真正将学生置于内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育者传授教育内容的影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许多大学生反映教学内容空洞无趣,甚至出现了厌烦心理,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与学习。

首先,教育者传达内容的真实性是首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最真实的内容传达给学生。

其次,教育者教授知识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是重要因素。在网络发展日益丰富,多种声音并存,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时代下,大学生对于一些实用性的知识的呼声较高,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个体接受才具有意义。

再次,教育者教授知识的是否紧跟时代步伐是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思维更加活跃,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因此教育内容的新鲜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积极性。

3.教育者教育方法的影响

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有些内容学生不愿意接受,甚至出现厌烦心理,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未能达成。

“灌输”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学方法的影响,忽略了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的个性特征与其本身的多样性。其次语言上缺乏生动性的影响,采用与现实生活相接轨的一些网络用语以及一些重大影响的时事会激发大学的兴趣。最后,教育媒介运用的影响。在各种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采取多样化的新鲜方式。

(三)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受到环境的的影响。环境最主要分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网络环境、来对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产生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影响大学生的高尚品德的追求。

首先社会的转型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产生影响。当前大环境下,我国虽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种价值体系涌现出来,,有些大学生的价值受到冲击并发生了消极变化。

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会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从而做出利于自身发展的行为。反之,这会引起社会道德滑坡,会产生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侵蚀。

2.校园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进行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校园。学校环境有硬环境与软环境之分,良好的硬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的接受。良好的软环境即为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3.新兴的网络交流工具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也产生较大的影响。网络自身所具有的传播快、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特点在塑造社会舆论方面发挥较大作用。对网络进行合理的应用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是,其开放性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认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起妨碍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对策

(一)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出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优的化对策

1.提高大学生接受动力

首先,寻找学生能真正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使其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必要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接受热情。

其次,利用需要发生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机。途径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途径,即引导学生探究“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究“为什么”以及“怎么办”。另一种是间接途径。

最后,满足引导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基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性。但是也不能忽略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切实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采用相对应的教育方式,避免出现偏差。

2.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理性认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教育者应对大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提供必要的条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首先,要吸引大学生并维持其注意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和掌握基本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要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最后要优化学生的认知图式,利用原有的认知图式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更新相关知识来优化原有的认知图式。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认识。

3.提升自我意志培养接受意志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我意志,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其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于思考总结的习惯。其次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大学还是生的意志。主要方式是進行积极的社会调查。

(二)从主客体共同作用的角度出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提出优化政策,不仅要在接受主体、教育者、环境的角度分析。还要考虑其共同发挥作用所产生的影响,针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接受心理障碍提出相应的对策。

1.消除逆反心理运用心理相容原则

心理容原则具体来说就是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平等尊重以及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首先,教育者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去关心他们,真正为他们考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相信教育者,消除抵触情绪。其次,教育者要增强个人魅力。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良好的品格去感染学生。

2.引导从众心理需加强心理调节

从众心理是指在心理和行为上所表现出的追随他人的现象。从众心理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教育者要对大学生强调盲目从众的危害性。同时也要强调个性的发展要适当。围绕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来进行。

3.消除漫不经心心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有很多学生认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在上课期间玩手机、读无关书目。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要端正学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态度,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形式与内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太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4.邱柏生等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概念进行界定。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5.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7.

[4]陈庆壬,《人的社会和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20.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

[5]徐平,《当代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对策研究》,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52-55.

[6]胡木贵,郑雪辉等:《接受学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页.

[7]吴刚:《接受认识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页.

[8]张耀灿,郑水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135页.

[9]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10]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年,第35页.

[11]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7页.

[12]曹荣玫:《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J],求实,2007年,第61页.

[13]李清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障碍的心理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年,第76页.

[14]任艳:《思想政治接受障碍及化解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年,第36页.

[15]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0页.

[16]朱小曼:《教育的问题和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7页.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