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小城镇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晋宁区为例

2018-07-22 08:02赵璇翟辉ZHAOXuanZHAIHui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8年3期
关键词:晋宁宜居城市小城镇

赵璇 翟辉 / ZHAO Xuan, ZHAI Hui

引言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发表了《明天的田园城市》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并与实践。出版百年后,为了纪念该著作,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彼得·霍尔(Peter Hoar)爵士与著名自由作家科林·沃德(Colin Ward),从更高、更广的战略角度重新审视了“田园城市”的构想,强调了当代城市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1世纪的今天,《明日的田园城市》及其所倡导的一系列社会思想和规划理念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应过度强调城市物质形态的开发建设而忽略了对市民生活的关注以及对民众人性的关怀(刘立欣,2016)。从古至今,人类对理想城市从未停止,从田园城市的探求到花园城市,再到应运而生的“宜居城市”,将对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和改善城市建设质量的诉求上升为了城市永续发展的动力,“宜居”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1 取精用弘:从田园城市到宜居城市

1.1 我国宜居城市研究的源与流

从《易经》、《道德经》到康有为的《大同书》,从《太阳城》、《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C. A. Doxiadis)的人类聚居学,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王先鹏,2012)。我国对宜居城市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代,研究对象主要以人居环境和住区问题为主。随着人居环境和住区问题研究范围的扩大,人们对城市问题关注的视角和探求的深度也在扩大。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共识(李春佳,2008)。在2005年《北京市城市规划》中首次出现了“宜居城市”的概念,自此宜居城市的建设在我国正式拉开了帷幕。

1.2 我国宜居城市研究的现状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对宜居城市的关注起步较晚,对宜居城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即目前人类居住区的研究或是宏观层面的城市问题(尚蕾,杨兴柱,2017),研究对象多为大中城市或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对西部地区和小城镇的关注度较少。国内目前认可度较高的宜居城市多为大中城市的原因乃国情所致。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赶超型战略仍旧是发展中国家的惯用手段,力求在避免重覆发达国家弯路的情况下快速提升经济水平。在现阶段,大中城市所具备的经济基础、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交通设施等优于小城镇,在硬实力上有成为宜居城市的优势;同时,基于体制下我国的宜居城市大多由政府主导,虽然在资源管理和统筹规划方面能够直接作用,但由于我国城市政府的“对上负责制”、以GDP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机制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使得经济发展实际上仍然是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而宜居城市内涵中的“经济繁荣”也成为了城市建设服务于经济增长“名正言顺”的理由(孙荣,汪阳,2015)。

1.3 我国宜居城市应探求的本质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水平进入高质量阶段的一种必然,它不再强调生产转而突显城市的服务性与生态性(李培章,201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经济发展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在经济良好、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宜居性。但经济发展仅起基础性作用,达到一定的门槛后,对宜居城市建设的作用会降低(王世营等,2010)。追本溯源,对宜居城市本质的探讨应是基于生态与经济的共振,只有对生态环境足够重视才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应该是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也是所有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张文忠,2007)。

2 另辟蹊径:宜居城市建设对西部小城镇的必要性

2.1 调控对策的正向引导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时期,我国大城市引领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导向,而小城镇处于城乡建设管理体系的末端,发展水平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镇化发展对西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我国西部地区小城镇从客观上来说,其发展明显滞后于其它地区。我国非均衡化发展的格局,表现为市场资源的宏观调配不均、微观分布不合理等造成了当前西部城镇化发展的困境: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城市特色等。因此,在宜居城市的建设导向下,将西部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战略由粗放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多元需求融合的人居环境改善,从自上而下的国家战略层将不同区域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区分,有效平衡经济与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等要素之间的关系,避免因简单地借鉴和效仿东部或其他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发展之路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2.2 生态环境的主动保护

我国绝大多数小城镇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在脱离了乡村的原始部落形态后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是介于城乡之间的特殊城市体。小城镇的本质内涵在于其城镇规模尺度的适宜、居住环境的优美和风土人情的传承,是城乡之间良性互动的载体。我国现有的小城镇中发达程度较高的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小城镇在改革开放后以工业发展为主,由于当时宽松的环境保护规定,农村工业发展态势迅猛,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但缺乏技术支持的农村工业逐渐暴露出了问题:环境污染、生态问题和环保意识的淡薄等。在发展后期相关部门针对环保问题陆续出台了相应的产业限制政策和技术更新手段,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保压力,但造成的毁灭性生态灾难已无法修复。西部地区受地理条件的约束,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对于该地区小城镇发展而言,无法重复东部沿海地区小城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丧失了积累原始资本机会(张小力,夏显力,2013),但也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与经济效益相比,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发展宜居城市的目标下,有利于促进地方主动制约生态环境的破坏,严格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将生态环境纳为西部小城镇的优势资源,达到“人-城镇-自然”的有机共生,增强小城市的竞争力。

2.3 城市理念的破旧立新

丰富的交通网络、先进的教育水平、高薪的就业平台等成为了大城市最大的吸引力,使得城市产业创新力旺盛、资源利用效率高、人才集聚,最明显的体现便是经济富裕程度。但不可置否的是,大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衍生的城市病,也逐渐成为了大城市常稳发展的短板。致力于向发达地区靠拢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目标,但长期以来套用大城市发展模式的规划思路,使得西部小城镇镇化率和城镇现代化水平滞后,产业结构与脱离其历史传统等实际状况,就业结构变动缓慢等,缺乏个性与特色。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小城镇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过于强调城市的区域性扩张和经济增速,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不大、动力不足、体制机制不活。从小城镇自身条件出发,更新传统的规划理念,避免小城镇发展简单化,自下而上地将建设宜居城市作为西部小城镇发展的导向,通过宜居来带动宜业、宜游,从人居环境改善的软实力提升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促进小城镇经济良性增长。

3 援疑质理:晋宁区城距“宜居城市”有多远

3.1 晋宁区城市特色

晋宁区位于云南省中部,是昆明市五区一市八县之一,县城设于昆阳镇,距省会昆明60km。县境狭长,东西向横跨66km,南北向纵距33km,幅员1321.58km2。

3.1.1 优越的自然环境

晋宁区地处滇中高原的浅切割中山地带,县内地面总体起伏和缓,三面环山,北临滇池。县境由盆地、丘陵地、山地、中山峡谷四种地貌组成。湖滨盆地形成“V”字形的山麓冲积扇,海拔为1891~1920m,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利条件好,是全县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中山峡谷相对高差较大,是森林分布较多的地区。山地、湖泊相间分布,在坝区有水质较好、风景秀丽的滇池南片区。风景旖旎的郑和公园,集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于一体,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3.1.2 悠久的历史人文

晋宁区为滇文化的发祥地,滇国都邑所在地,古滇青铜文化的中心,航海家郑和的故乡(倪艳,2015)。晋宁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生息繁衍。商、周时期出现较大邑落,春秋、战国至秦代,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城邦。晋宁区城区内保存较完好的历史遗迹有盘龙寺、普照寺、宝泉寺、郑和公园、石寨山古墓群等,县域内有中国传统村落3处,分别是晋城镇福安村、夕阳乡一字格村、双河乡田坝村,石器时代遗址多处。

3.1.3 宜人的气候环境

晋宁区属低纬度高原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季分明。春冬有时干旱,稍有低温;夏秋潮湿,无高温酷热现象。由于其宜人的气候环境,晋宁区先后获得“2014最美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2016百佳深呼吸小城”、“2016中国最美丽县城”、连续两次获得“中国避暑休闲十佳县”。

表1 西部小城镇宜居城市宜居度分级表

3.2 晋宁区宜居度评价

3.2.1 评价方法

就西部小城镇而言,以宜居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研究,其复杂性并不小于大城市。既要严格按照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选取核心指标项和参照标准值,并进行价值排序,又要综合考虑小城镇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安全等诸多因素。因此本文以晋宁为参考对象,构建了适宜于西部小城镇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从经济富裕度 、社会文明度 、环境优美度 、生活便度宜 、资源承载度 、公共安全度 6个方面进行阐述,分3级指标进行评价,共计100个评价因子,标准值制定参考国家标准和以云南为主的西部地区标准,并进行了实际评价。

表2 晋宁区宜居城市指标评价体系

续表2

续表2

考虑到西部小城镇在宜居城市实际评价过程中易出现地方单位无法提供数据的情况,因此通过打分综合法将100个评价因子对应百分制,每个3级指标对应1分,将复杂的评价过程转换为易操作的得分制,即满足标准值的可得1分,不满足不得分。参照国内相关的评价分组方法,设计出1个5级的分级标准表,并给出相应的分级评语。通过指标分析后得出得分情况,评定该周期内宜居程度(表1)。

3.2.2 评价结果

根据晋宁区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指标评价可知,目前晋宁区能提供的数据为70项,其中满足标准值的有47项,接近标准值的有7项。可知晋宁区宜居城市评价得分为47分,为第三级宜居城市,宜居程度一般。

由于西部小城镇大多存在地方数据库建立不足的情况,在提供指标数据方面仍有一定困难。但通过晋宁区已有数据可知,已提供的数据中近70%的数据能较好地满足指标标准值,10%的数据近乎指标标准值。总体看来,在目前客观数据不足的情况下,晋宁区仍能有近80%的数据满足或接近标准值,未来有较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资源承载和公共便宜方面,有较好的基础。

3.3 影响宜居城市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3.3.1 绿地资源利用率低

晋宁区自然条件优越,名胜古迹众多,城市生态良好,2016年建成区总面积为1201万m2,绿地总面积增至41.42万m2(其中公园绿地总面积为11.89万m2)、绿化覆盖总面积增至47.25万m2,绿地率达34.48%、绿化覆盖率达39.34%,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达13.01m2/人,有基本形成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各类绿地有机结合、风格独特的国家园林城市的态势。但是近年来,城市的自然山体、绿地、水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和侵占,新建道路绿化达标率低,功能单一,存在部分古木古树未列入保护规划的情况。滨河绿地、滨湖湿地绿地发展缓慢,河道绿化普及率不足,山水田园城市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同时,部分公共绿地其观赏性大于实用性,居民未能进入绿地中,便民程度较低。

现有公共绿地在分布存在着问题。老城区和古城片区绿地较少。虽然铁路北片区与滇池湿地相近,有较好的生态基础,但片区较老旧,居住环境质量较差,公共绿地大多呈带状分布,未能较好地服务周边居住区;整体绿地集中绿地多,均匀分布少。总体规划中尚未对居住区绿地进行指标控制,城区中居住区绿地率较低,低于国家规定新建小区绿地率30%、旧城改造居住小区绿地率25%的标准。

3.3.2 基础设施配备不足

建国以来,晋宁区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及设施,水利工程总设计供水能力为14 364万m3,占本区产水量的46.0%,超过国际公认的40.0%的合理开发上限。晋宁的水资源总量不能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现状月山水厂、小团山水厂、洛武河水厂供水规模1.5万m3/d,其中月山水厂由于水源的原因已停止运行,目前现状给水处理厂生产能力及出水压力也需要提高以满足未来供水要求,超过根据晋宁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晋宁区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等进行需水预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很高,进一步开发水源工程的潜力很小,仅靠现有水利工程供水量不能满足规划水平年的需水要求,必须考虑新的水源对策措施。

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中,电力已达到基本稳定地输送,但仍未能保证全年电力正常供应,需加强电力设备的更新和管网的密集程度。有线电视网覆盖率在同等级城镇中已属于较高水平,但距离标准值仍有一定的差距。

3.3.3 土地利用率不高

晋宁区山地多,平地少,全县适宜垦殖和城镇建设用地有限,宜垦耕地后备资源不足。2007年至2016年期间已供应的429宗土地中,已按期完成开竣工的建设项目用地有413宗,面积约200万m2(30013.60亩);出现闲置或未开工建设项目用地有16宗,面积约285.83m2(4287.49亩)。由于资金、市场、政策等因素影响,个别项目因资金不足或资金投入放缓,导致项目开工延期,甚至形成土地闲置的情况。现有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开发强度较低,且多占据沿街用地进行建设,地块内部的利用率不足,未达到集约利用的目的。建设用地实行土地综合开发的程度及力度较弱,地价杠杆和级差地租调控作用不明显,导致城市土地整体产出率较低(杨庆媛,2001)。用地功能混杂,旧城区居住、商业、工业等用地交错复杂,相互干扰多,城市中心建筑密度大,地价较高,人口密度较大,异地搬迁或土地性质置换成本较高,改建的土地利用潜力小。在土地用地布局方面,未考虑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文体用地仍处于待配置状态。

3.3.4 产业结构转型较慢

晋宁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中传统农业比重偏大,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比重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第二产业中资源型传统工业比重偏大,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附加值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资源型传统产业比重大,磷矿开采、建材等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高达75%以上,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低,产品初级化、低端化特征明显,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传统批发和零售业占主导地位,虽然晋宁区有较好的旅游、文化、生态基础,但旅游、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科技等服务业发展不足。整体发展仍旧以一二产为主,产业多元但存在孤立竞争的态势,主导产业优势不够明显,产业联动性较差,在分级指标上体现为环保的重视程度不高,工业废水重复率、热岛效应等于环境相关的检测项目尚未落实。

表3 晋宁区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分析

3.3.5 交通承载力不足

城镇道路静态交通设施缺少,特别表现在停车场地方面。尤其是路边的市场,由于没有事先统一的安排规划,缺少配套的停车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都随意停放,影响道路正常通行,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由于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盛行,古滇王国等景点停车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缺少专用的车站、维修站等静态交通场地,交通站场少,公交、出租车等接客时随意停放、争抢客源,导致交通混乱。城市中门店式的维修点更是占据了道路,待修的车辆沿路摆放,妨碍了交通。现状人居道路用地低于全面小康的 要求,导致部分道路供应能力不足。同时,晋宁区公交路线较少,且班次有限,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不高,对公共交通的利用程度不高。

由于小城镇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有限,目前晋宁区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林荫路推广率等与交通相关的指标仍处于待评价状态,只能从观察法的角度粗略地判断出晋宁区现状交通绿化一般,距离良好仍有一定差距。

3.4 价值排序

总体看来,晋宁区自身生态环境良好、历史人文浓厚的优势和现状人居环境品质较高,结合城市发展战略、编制规划和各级指标数据提供率、达标率,在指标选取中偏向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很热环境优美度,对未来宜居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有所偏重,对各类指标价值取向排序如下: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环境优美度>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公共安全度

4 批郤导窾:晋宁区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及发展对策

4.1 近期目标

为发展成为宜居城市,晋宁区应满足成为生态园林城市、智慧城市、健康城市、山水城市等指标。根据指标与标准值差距,应优先完成接近标准项,并加快未达到项的建设。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和较接近标准的相关指标可知,晋宁区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有较好的基础和发展潜力,因此优先完成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晋宁区应完成以下目标。

4.1.1 2018年年度目标

至2018年末,提高城市每万人拥有的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昆明市人均公共文体设施标准16 000册;降低城市市区环境噪声,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小于50dB(A);预防火灾发生,降低火灾发生数至2起/10万人;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大气中浓度NO2至生态城市标准值15μg/m3;对城市工业排放进行全面检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90%,并对重点污染源进行100%监控。

4.1.2 2019年年度目标

至2019年末,提高有线电网覆盖率,达到中国生态城市标准100%;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5%;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达到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95%;保证电力正常供应天数达到365天/年;提升道路品质,提高人均道路面积至12m2/人,保护城市道路完好率至98%;继续加大滇池保护力度,使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到80%,并对退化土地进行修复治理,达到90%。

4.1.3 2020年年度目标

至2020年末,应完成建设可满足市民活动的体育馆一座,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m2。全面完成园林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至90%,提高森林覆盖率至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要求56%。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至16m2/人;对县域居民体质进行监测,达到全面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0.6%;提高经济水平,达到十三五规划人均GDP58 100元的目标;提高教育水平,使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8年,500m范围内拥有小学的社区比例和1000m范围内拥有初中的社区比例达100%。

4.2 远期目标

4.2.1 建设水与空间和绿色长廊环绕的魅力城市

(1)将晋宁的绿色网络衔接起来,把晋宁区的生态绿化传承下去,新建城市绿地,继续扩容城市绿色面积,满足人均公共绿地16.0m2的需求;在新建城市绿地时,应对现状大型树木、行道树、公园绿地等进行彻底保护和整修;将城际铁路和环湖路沿线的绿色地带连接起来,形成由公园、绿地、河流、湿地组成的绿荫网络;深入开展造绿、护绿、惜绿的绿色运动,鼓励市民和企业自发参加环保活动。

(2)充分挖掘城市水域空间的价值,注重保护城市水体,尤其是注重对滇池的水质治理和湿地保护,将水域空间建成文化和信息的聚集地,以创造新的城市文化。

(3)创造晋宁古滇文化王国城市景观,提高晋宁的城市价值,创造代表晋宁古滇王国的城市文化景观,将城市的历史传承下去。

4.2.2 建设高效自给的能源分散型低碳社会

(1)创造清洁的城市环境,昆阳污水处理厂重点提高污水处理净化技术,改善城市水质,加快建设昆阳雨污水处理厂及古城雨污水处理厂,缓解城市水资源不足的情况,同时加强城市水域空间的休闲娱乐功能;减少城市垃圾的产生,倡导有限资源无限循环使用。

(2)积极促进低碳产业发展和三产联动,减少第二产业污染排放,推广普及低碳技术,普及利用节能技术建筑,提高市民对低碳型社会的认可度。在城市建设中普及能源管理技术,实现能源供给最优化,加大可再生能源和闲置能源的使用量。

(3)大力提倡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同时要做好充分准备以保证能源安全,建设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压力小的环保城市,即使灾害时期也具备能源供给能力。

4.2.3 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

(1)由于晋宁区部分城市用地区域处于地质灾害区,需开展抗灾措施,实现紧急运输道路桥梁周边的建筑物、政府指定救灾医院、中小学校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建筑设施全部具备抵抗灾难的能力,使晋宁的防灾救灾能力有质的提高,能够为昆明主城区发生灾害时提供紧急避难场所;城市主干道具备火灾隔离功能,避免火灾扩散;严防因矿产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

(2)加强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城市型暴雨等灾害的应对措施,划定塌方警戒区,建立区、村不同级别的避难体制,提高地区的灾害应对能力。

(3)完善通信网络、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自来水管等生活基础设施的备用机制,以备灾害时期需求。

4.3 发展对策

4.3.1 促进城市空间有序发展

随着城市平面拓展和立体发展,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正在蚕食着城市及其周边的农田、绿地、河流和湖泊等绿色和自然空间,绿色和自然空间已成为城市化地区的稀缺资源。晋宁区有较好的绿化基础,要加强控制城市的空间扩张,强化自然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硬约束,通过绿廊和绿带建设,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划定生态红线等(吕苑鹃,刘振国,2015),严格控制城市边界增长,禁止将滇池划入城市建设范围。

4.3.2 优化城市内部绿化空间

在现有晋宁生态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重视街区绿地、街角公园等小型绿地的建设,把分散的、小型的绿地纳入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体系中,同时扩大城市绿地的的覆盖范围,提高绿色空间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实现绿色空间共享。促进绿色空间建设的均衡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生态系统的微循环能力,形成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生态空间格局。

4.3.3 保护城市文化战略资源

结合晋宁古滇王国的历史文脉和郑和名人文化效应,加大历史文化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在确保建筑物和街区原真性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晋宁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保护模式,尽量保留特色历史街巷的宽度、建筑高度、走向等基本格局,科学有序地修复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和街区肌理,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张志斌 等,2010)。

4.3.4 更新和改造老城区

晋宁城市发展主要分为昆阳和晋城两个行政区,昆阳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城区,辖区内有商业中心、主要行政机关等,经济条件较好,但基础设施老化,需要改善的项目较多。晋城辖区内主要是产业园区建设,因此在其城市设计、道路交通疏导、污染排放控制等方面更加严厉。明确职能分区,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有序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和改造,提升老城区居住环境,恢复老城区的功能和发展活力。

4.3.5 建立居民日常生活圈

以居民地为中心一定距离范围内,在街道或社区中心配套建设超市、菜市场、幼儿园、养老、医疗卫生、社区文化服务等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设施,满足居民就近消费和各种服务需求。日常生活服务圈的建设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发挥市场的作用,避免整齐划一、简单复制,在满足基本功能前提下,将社区文化有机融入生活圈的建设中,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和功能各异的日常生活圈。

4.3.6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

进一步倡导绿色出行的优点,积极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尽量利用公交、自行车方式出行,形成绿色出行和绿色生活理念。完善出行体系,优化公交路线,实现不同交通系统无缝对接,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增加公共交通出行的分担率,形成居民主动选择公交出行的意愿。加大力度建设绿色出行路线,设置慢行交通环境,严格管控和禁止机动车挤占自行车道,为自行车和步行者提供安全、便捷的绿道。

5 方兴未艾:晋宁区宜居城市未来发展态势良好

规划和设计生态宜居城市依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不同的城市将会选择不同的道路,重要的是目前的城市还是很年轻的(滕学荣,2008)。晋宁作为一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年轻城市,有机会和潜力成为新型城镇化下宜居程度较高的小城镇。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逐渐探索到新的途径,会形成更加新颖的、形式更多变的城市发展的模式(李金喜,2011)。国家对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重视逐渐增强,人们也越来越希望能够在生活品质高、自然景观好的环境中生活,对宜居城市的目标建设势在必行。希望晋宁城市能够早日实现“宜居”的美好愿望。

注释

① 指一个城市社会或居民个人经济能够负担基本生活需求和满足城市基本运营的程度。

② 指一个城市的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进步程度。③ 指城市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等美化程度。

④ 指城市生活环境能为居民带来便捷的程度。

⑤ 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程度。

⑥ 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的安全程度。

猜你喜欢
晋宁宜居城市小城镇
宜春吟
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景观(二)
晋宁区总工会:开展“职工书屋”授牌赠书活动
北上广上榜全球宜居城市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沃尔沃建筑设备助力晋宁磷矿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