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传统村镇的保护与发展以沙家浜唐市古镇为例

2018-07-22 08:02:32杨维菊王超YANGWeijuWANGChao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8年3期
关键词:沙家浜江南水乡民居

杨维菊 王超 / YANG Weiju, WANG Chao

1 江南水乡区域历史文化的特点

江南水乡地区地属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系发达,土地肥沃,地形起伏,多为丘陵地带,被人们称为江南的“鱼米之乡”。江南民居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人文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民居,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江南传统民居奉行“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善于总结前人的智慧和理念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具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向往自然的生态观。江南水乡地域文化还渗透着水的灵气,江南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水文化

江南水乡整个区域水网发达、湖泊众多,尤其在聚落与水相处的方式上,堪称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中与水共生的村镇典范。由于特殊的水文和气候条件,江南水乡的建造以天然水系为基本构架,水乡周围的塘浦、湖荡提供了丰富的水乡物产。水利灌溉、取水用水、工艺生产、交通运输等形成一整套自我调节的生态环境。市镇内部的营造也以水为主题,与水相依,相地合宜。架桥通隔水,户户滨水而居,家家踏级入水,由水埠头、水隔、水榭、水廊,甚至水巷穿宅而过,将人与水的交融发挥到极致。

江南水乡由于长江、大运河、太湖、阳澄湖的存在,所以水源丰富,水乡人民的衣食住行无不渗透着水的灵性。水犹如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的精灵,是其本质特征,也是其奥妙所在(图1)。

1.2 兼收并蓄

江南水乡地域文化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如同吴越文化善于吸收齐楚等国之长,江南水乡始终汇集、融合其他地域文化之长,创造出独有的自我,这种特点普遍见于其各个领域。

1.3 历史遗迹

自北宋末年,皇室南迁以来,江南水乡地区一直是全国物质财富聚集的地区,经济和文化中心,历代文人荟萃,鸿儒巨子层出不穷,明清时代尤为突出。富饶的江南水乡经济水平造就了高质量的江南建筑文化,同时以苏州香山帮为代表的工匠、杰出的营造技艺则为江南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进步提供了技术保障。

图1 江南水乡的水文化

图2 江南水乡地区的园林与沿河民居

图3 江浙一带传统水乡村落的风景点

图4 石板街两侧商业店铺

图5 古镇早期的交通以水运为依托

图6 唐市古镇、水系和村落交融一体的空间组合

江南水乡村落、村镇中留存的寺庙、名宅、古桥和风景点等,构成了江南特色地域文化的环境。在对园林的营造上,格外重视与自然环境的沟通,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景色,达到步移景换的效果,而且还能塑造与自然节奏相契合的室内氛围。这些都构成了江南生活的趣味和地域色彩,也是其绵延不断的文化影响力的深层根源。当地居民一代又一代的构思和创造,集中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赋以这些物质表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水乡地区独特的人文特色和各类建筑文化的特点(图2)。

2 传统村落结构形态的主要特征

传统村落是一种建立在农耕经济和天人合一思想上,具有有机生长性的村落形态,其结构形态往往表现出一种均质、协调和缓慢的发展特征,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使建筑随生活而变、随性而亲,并与自然对话。苏州的周庄、同里,湖州的南浔,浙江的乌镇等均为传统水乡村落的典型代表(图3),这些著名的传统村落早已有成千上万的学者、专家、知名人士对其进行了深度的考察、调查与研究,总结出很多经验,相关评价、美誉颇多。通过现场调研和专访,下文主要阐述江苏常熟沙家浜唐市古镇以及传统民居的修缮保护情况,以探索古镇的保护和发展。

2.1 常熟沙家浜唐市古镇概况

沙家浜唐市古镇位于常熟市东南隅,2008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心集镇,也是目前常熟市唯一一个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历史古镇。唐市古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明朝起已是全国有名的商贸集散中心,尤泾河由北向南贯穿古镇,旧时河东形成以石板街(今繁荣街)为核心的商业中心,石板老街蜿蜒其中,明清店铺鳞次栉比,热闹异常;河西形成以河西街(今中心街)为中心的住宅区,私家园林曲折幽深,廊亭池榭宛若天成,静谧自然;金桩浜、鱼涟泾东西向接于尤泾河,单孔拱桥沟通南北,住户众多,间有商店,故素有“东乡十八镇,唐市第一镇”“金唐市”的美名。

唐市古镇距沙家浜风景区约5km,历史镇区规划面积为22.65hm2,东至华阳桥-金桩路一线,南至南新桥-中环路,西至繁华街-语溪里,北至北新桥-河北街沿线,按保护界线划定为3个层次:核心保护区5.68hm2、建设控制区4.89hm2和环境协调区12.08hm2。唐市古镇区共有历史建筑、文保单位、传统风貌建筑1.5万多m2,核心保护区现有省级文保单位1处,市级文保、控保单位19处,核心区域石板街两侧建筑以明、清、民国时代为主,华阳桥、北新桥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图4)。

2.2 空间布局形式

江南水乡地区的村镇发展均与水相关,唐市古镇亦不例外。古镇内的主要河流有尤泾河、连泾河、渔连泾河、金桩浜河,渔连泾河上有造反桥,尤泾河上有北新桥、万安桥、南新桥,金桩浜河上有繁荣桥、华阳桥,以及一座老繁荣桥。

自明朝起唐市古镇就以水运为依托,逐渐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商贸集散中心,顺应河流形成条状与团状自然相结合的布局形态。古镇内部水、路、桥相交融,建筑依河而筑,并刻意近水,形成极为丰富而生动的空间层次(图5)。在古镇的整个空间系统结构中,路、街、巷作为基本骨架,起到组织居民日常生活和交通联系的脉络作用。河道是古镇水上交通的要道,同时也是居民日常洗衣、聚集、交流的公共场所。陆路街巷只作为辅助系统应河道布置,构成主路-支路-小巷的多级网络系统,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序列感和节奏感。

图7 石板街形态与布局

图8 唐市古镇街坊形态与布局

图9 繁荣街清代木结构商业店铺的外形与局部构造

图10 尤泾河上不同时期的桥梁结构形式

河流与沿水街巷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平行、并列的舟行和步行两套交通系统,在大环境上形成独特的水乡集镇风貌,是古镇空间形态的重要载体,呈现出水系、古镇和村落交融一体的空间环境特色(图6)。

2.3 石板街的形态与布局

唐市石板街位于沙家浜镇唐市尤泾河东岸,由繁荣街、北新街组成,南北走向,长约370m,宽1.4~2.5m,街道由长约1.2m,宽约30cm的石板拼铺而成,原街道两侧多为明、清建筑,现留存部分清代及民国时期建筑。今街道两侧仍有日杂百货、副食点和化肥农药等店铺及民居,这条老街依然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的采购点。

同时,唐市石板街较为完好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众多商铺建筑,为研究古代常熟唐市地区商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对研究明清常熟商业建筑风格也具有重要意义。该街道目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图7)。现保护范围为:东至街东28m,南至南新桥,西至尤泾河,北至文化站大门。

2.4 街坊形态与布局

古镇内的街坊由街、巷围合组成,并由若干院落充实,院子多为南北向,连接院落的巷道东西向较多,亦有南北向。街坊依其布置内容及河街关系,有合院式住宅前后临街、临水型住宅前街后河、面水型住宅隔街面河等类型(图8)。通常情况,街坊往往向纵向大进深发展,力争每户面宽较小,从而使更多的住户获得面街临河,水陆皆达的便利。这种街坊布局,与古镇地理环境以及“运输依靠河道,步行利用街道”的生活方式关系十分密切,显示出“亲水”的鲜明特征,同时亦具私密性特点,营造出舒适、优雅、宁静的居住环境。

沙家浜唐市繁荣街(亦称唐市石板街)坐西向东,背靠尤泾河,为清代建筑。现存房屋两进,走马楼,占地面积约208m2。第一、二进房屋样式完全相同,两层楼、硬山顶、砖木结构,西阔3间及南侧单间双层辅房,通面宽18.5m,通进深18.2m,飞檐、雀替雕花、立柱础。两楼之间设置回廊相通,并设廊轩(图9)。该建筑为常熟市区现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商业建筑,其用料考究、结构合理、建造精美,对研究清代常熟市区商业的发展及古代商业建筑的布局具有一定的价值。该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5 唐市古镇桥、住宅、民宅的建筑特点

2.5.1 北新桥

北新桥(初名永丰桥)位于沙家浜镇唐市河西村,跨尤泾,始建于清朝乾隆时期,道光年间易木为石。2004年重修,今桥拱形三孔,拱圈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花岗石砌筑。中空矢高7m,顶宽3.5m,中拱高5.9m,左右小拱各高3.8m,跨径中孔12.0m,左右小孔各8.0m,全长51.0m。两端各设45级踏步。东西两侧明柱各镌一副楹联,金刚墙上镌题记数列(图10)。该桥为现存体量较大的石质拱桥,各部件保存完整,对研究清代常熟地区桥梁结构有一定的意义。目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5.2 唐市老宅楼

唐市老宅楼位于唐市飘香园内,坐西朝南,是一座二层小楼,硬山顶,砖木结构,通面阔3间14.3m,通进深7架9.8m,门窗具有民国时期风格,二楼设廊,围栏雕花。该建筑特点小巧精致,也是一座有着浓郁民国特色的楼房,其保存程度完好,院内还有一个古式的亭子和连廊,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图11)。唐市老宅楼对研究常熟市区居住建筑发展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建筑目前为市级文保单位。

图11 唐市古街老宅楼现状

图12 石板街36号民居

图13 木结构屋架形式

图14 唐市沿河建筑与传统民居坡屋顶式样

图15 唐市古镇民居建筑

2.5.3 石板街36号民居

石板街36号民居为清代建筑,属于私人住宅,位于石板街中段,沿街为商铺,二楼用于居住。石板街两侧建筑基本上都是这种布局。36号建筑由政府于2015年统一修缮,建筑面积约120m2左右。

该建筑为木结构,木柱、木梁、木楼梯、木门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民居做法。在平面布局上,为了考虑通风、采光,其中设有天井,是唐市古镇传统民宅采用生态技术的典型案例之一(图12)。

3 建筑与民居的结构、用材与施工技术

唐古市古镇内的沿街建筑与传统民居是古镇空间组成的实体,也是体现古镇、古村传统历史风貌的最基本元素。唐市古镇的建筑结构多采用木构架系统,砖墙不承重,墙体主要起围护作用,一般为穿斗与招梁混合式的屋架形式(图13)。建筑的形制,如开间、进深、屋架、斗拱、屋顶形式等都有一定的规格。屋顶的常用构造做法:木屋架上为木檩条、木椽子,其上铺木板条、防水油毡,最上面铺小青瓦,外墙基本采用空斗填充墙。建筑层数多为1~2层,外观朴素,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有规律的组合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的建筑群体(图14)。然而,这种民居的传统围护结构做法,需要在抗震、保温隔热等方面进行改造以适应当下的需求。

此外,为迎合江南水乡古镇典型空间组合的要求,唐市的河面上建有好几座不同式样、不同建筑材料的古桥,其中的砖石雕饰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融合了民间的工艺技术和文化艺术,因材施用,巧妙地结合了实用性与艺术性。同时,在传统的民居建筑上也有不少砖塑、石刻,以及一些院子的入口也采用了西洋建筑的拱圈、山花等做法(图15)。

4 唐市古镇的保护价值与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快速城市化之后,唐市古镇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现代施工工艺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居住模式已难以适应需要。从1980年代初,古镇附近民宅就出现“瓦房翻楼房”,但时间不久,很快就得到控制。1980年代末,又有一部分居民进行了住宅更新,新建的住宅楼房多为二层,砖木、水泥混合结构(图16)。最近几年,在主城外又出现了别墅住宅,建筑格局与传统民居有很多不同之处,若照此发展,长期延续下来的古镇传统空间形态将会发生变化,为了保护古镇的江南水乡特色,沙家浜镇采取了以下措施。

图16 部分住宅翻新后现貌

图17 古镇老化待修的民居与沿街商店

图18 唐市古镇现保留的沿河建筑风貌

4.1 唐市古镇前阶段保护策略

为了使古镇建筑适应当今社会需求,在2000年代初就对其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工作。由于年代悠久,古镇的传统建筑都已老化,出现墙体外粉刷脱落、墙身裂缝、屋面瓦片常常下滑造成屋面漏水等问题(图17),特别是传统居住建筑缺少保温、隔热构造措施,已无法适应当下的气候变化环境。所以,在古镇旧宅的传统建筑分批改造过程中,对围护结构采取隔热、保温措施,并修缮和保护原有的布局,结构,使河道两边的居民住宅区的建筑外貌得到传承和延续(图18)。

4.2 唐市古镇保护的价值

通过对古镇保护、修复和整理工作,使古镇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对清代的商业建筑以及古代商业的布局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古镇一些民国时期的房屋通过修缮保护,仍保留了彼时浓郁的建筑年代风格,沿河修建颇具时代特色的码头,对于研究当时镇上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以及晚清时期沙家浜区的建筑风格、建造工艺与材料都有一定的价值(图19)。同时也加快了唐市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古镇周围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生活指数与环境氛围。

图19 唐市古镇的晚清建筑风格

4.3 唐市古镇的经济价值

唐市古镇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江南的一个表现窗口,同时在江南水乡旅游经济价值提升上亦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在节假日到风景好、有情调的特色古镇休闲、游玩,以缓解工作压力。古镇的乡情、建筑特色、水乡韵味也吸引了不少周围城市的居民和外地旅游者来此休闲、度假。同时,古镇需要提供各种餐饮服务、娱乐活动场所等设施,也为唐市古镇带来新经济增长点和提供就业岗位的好机会,成为古镇旅游业发展的动力。

4.4 制定古镇综合保护的策略

沙家浜镇政府为了传承江南水乡古镇的优秀建筑文化,早期已考虑邀请相关的建筑规划师对古镇进行综合性的规划设计和控制,并完成了古镇的近期规划,将总平面规划划分为核心区、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

核心区的建筑基本上由政府把控房屋的改造修缮,现居住在建筑内的居民也可以进行改造,但应保持原有建筑风格,有些原政府权属的建筑则由政府负责收回修缮,保持原有式样风格。

控制区建筑要求保持原有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修缮翻新方案应在相关部门论证通过后才可实施。

风貌协调区的住宅,可由居民自行建造,但式样、立面风格及平面组合的方案需根据镇政府要求建造,遵循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特点,屋面采用小瓦铺成的坡屋顶。建筑平面布置可允许有几种组合形式,在镇政府提供的已有方案中选择心仪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这些新建住宅还应关注环境设计,设有小桥流水、小院巷弄、沿河的街坊、可设计成小商店、茶座的内外延伸空间,以及沿河绿化风景带,都应与传统建筑呼应,以激起人们对水乡传统古镇的乡情(图20)。几年来,经过政府组织的综合修缮和保护,现唐市古镇基本保留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原貌。

5 沙家浜镇与唐市古镇的发展

图 20 古镇风貌的保护与改造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变迁,古镇发展机制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古镇的保护政策不能仅停留于编制保护规划的表面形式,就古镇保护谈古镇保护,而应将古镇保护融入到快速城镇化的总体政策框架中,基于区域城乡关系变迁的大背景,从更为广泛、综合的社会经济角度对古镇的保护、延续与未来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在保护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古镇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优化古镇的空间结构,切实改善和提高古镇的生态环境。

要实现上述目标,应通过管理和技术处理梳理古镇的水网空间,使古镇生活环境更美,真正体现古镇水乡的田园风光。为适应村镇发展的需要,常熟市沙家浜镇人民政府完成了唐市古镇保护发展的大量工作,包括:(1)“常熟沙家浜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规划——保护范围规划图”(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2016—2030年沙家浜的总体规划”(图21)。

6 唐市古镇发展建议

6.1 保护传统的江南水乡建筑文化

对古镇的商业街建筑和旧民居应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保护,对整个古镇则可普遍采取加强维护和修缮的保护措施,阻止古镇的进一步老化、衰退现象,实现古镇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和地方经济财力的提升。

6.2 保护古镇的历史空间环境和环境质量

为了保护古镇尺度、白墙黑瓦和典雅的建筑风格,应加强对古镇空间格局、水网街巷、传统建筑与典型空间的详规控制,处理好新建筑与历史建筑在风格上的协调关系,改善绿化,全面提高古镇的环境质量。防止水体受到污染,通过河道疏通、清除淤泥,加强水环境的整治,重新营造亲切怡人的江南水乡河道景观。

6.3 开发旅游事业,提高古镇的经济价值

图21 沙家浜镇传统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将旅游项目作为唐市古镇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调动周边村民开发生产旅游产品,实现旅游养老、生态疗养等方面的多维发展,也可以开发河道的展示、“水乡”的亮化景点,使其变得多姿多彩。同时可利用湖荡、鱼塘、稻田的自然形态,进行荡舟、网鱼、垂钓、野炊等活动,古镇的河埠、古桥、农舍等经过改造修复均可反映出唐市古镇的建筑文化和乡土风俗,并从中探讨适合唐市古镇保护与发展之路。

6.4 保持古镇的传统被动式生态智慧

江南水乡村镇民居中采用了不少被动式低能耗技术生态策略,如在民宅的规划阶段充分考虑“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设计理念与思想;在处理建筑通风问题上充分考虑顺应主导风向,因势利导,局部调整和改造,以创造出完美的居住空间和景观。其次,在建筑营造时注重微气候的调节,利用水体、植被和组织自然通风来改善建筑的微气候;选用本土化建筑材料,包括很多天然建筑材料,如生土、木材、石材、芦苇等,充分契合了生态建筑的理念;在传统建筑中结合建材的特性进行重复利用。此外,还利用各种气候缓冲空间来改善住区的舒适度。这些被动式低能耗技术在唐市古镇早期留存的古镇建筑中处处可见,在今后古镇建筑改造和修缮工作中,应进一步传承上述体现了生态智慧的建筑文化。

6.5 镇中心外的建设

在唐市古镇中心以外的新建设中,需考虑新老建筑的衔接以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在古镇新建的建筑中可利用白墙黑瓦、围墙漏窗等建筑符号和园林手法进行协调,保持唐市古镇整体建筑风格基本统一、色彩淡雅、绿化环境优美。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建筑上采用适宜的低能耗、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屋面安装太阳能热水设备应结合建筑外形,集合坡屋顶的坡度进行设计,并在建筑整体造型上进行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此外,其他的相关技术包括:隔热保温、建筑遮阳、雨水再利用、雨水污水处理等,新技术和新材料也可纳入考虑范畴,更好地向人们展示唐市古镇的新时代面貌,使唐市古镇的建设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和新技术展示的新型古镇。

猜你喜欢
沙家浜江南水乡民居
《江南水乡》
文化产业(2023年17期)2023-06-26 01:03:33
沙家浜、蕈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民居摄影
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 08:03:44
民居书画
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 08:02:14
Shajiabang: 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沙家浜:风景如画的天堂水乡
民居智库
中华民居(2021年2期)2021-05-24 08:11:30
江南水乡
好一个江南水乡
家在江南水乡
黄河之声(2017年9期)2017-07-31 19:37:00
奇趣民居
小布老虎(2016年12期)2016-12-01 05: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