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面临着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以及毕业生就业环境带来的挑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在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 实效性 制约因素 对策研究
引言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近些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不仅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国内对思政课实效性的研究,既有实效性低的归因分析、教育理念的认识、教学方法、学生观的认识等的研究,也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但是对于系统地立足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通过对高职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特点的剖析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则是当前国内思政课实效性研究相对薄弱的地方。为此,以新课程方案为载体,本文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在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及成因进行系统剖析后,大胆提出探索我院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政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制约因素
1.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挑战
首先是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与网络已成为当代学生离不开的工具。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许多信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学生是非认知能力不足,受网络不良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对思政课所传授的内容和观点认同感不强,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模糊认识,使教师思政课教学增加了不少困难。[2]
2.学习动力不足的挑战
其次是学习动力不足的挑战。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与专业课相比,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存在一定差距。不少学生认为,只有专业课才是他们将来的立身之本,而思政课是一门公共课,对未来的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再加上思政课“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所以亲和力就差了,抬头率就低了。这些直接影响思政课课堂效果和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
3.毕业生就业环境带来的挑战
再次是毕业生就业环境带来的挑战。当前,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大型国有企业员工招聘等,大多需要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面向一线企业。企业对用工强调技术的多,强调职业道德的多,对理想信念教育不多甚至没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高职在校学生的学习要求,他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而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这些因素,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对高职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紧迫性
不可否认,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思政理论课教学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了其他专业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从事思政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的广大教师、学者,在学科理论探索、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是,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多样化,诸多利益格局的深层次调整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成员角色的转换,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由现实生活转向虚拟社会所带来的心态上的“不理性”、“不平和”的复杂化趋势,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学生思想的新特点,课程体系的新变化,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都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进一步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三、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1.高职思政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这个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各种思想的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频繁,整个社会呈现出思想多元化的趋势,这给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带来不少挑战。应对这种挑战,高校思政教师必须站稳立场,“以学生为本”,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全方位入手,不断创新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从而让教育内容在多维度的转换中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让教育方法在理性和情感的双重认同中既引起共鸣又实现共情,让教育者在理解、尊重、接纳学生的基础上既有魅力又有亲和力。
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应不断地提升其亲和力,把抽象的理论转化成为可践行的价值观。一位大一新生在描述理想中的思政理论课时写道:“我们讨厌冷冰冰的理论知识,我们想要的是有温度的、有人情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期待。我们应当在关注教育内容深度的同时提升教育内容的温度,努力实现教育内容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从文本话语向口头话语的转换、从理论情境向现实情境的转换,从而努力地提升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亲和力。
其次,在教育方法方面也应不断地提升其亲和力,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掌握。方法不等于技术,具有亲和力的教育方法不一定最新、最炫、最潮,更不能哗众取宠、喧宾夺主,而是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应取决于它与教育内容的匹配程度、與教育对象的契合程度,以及教育者对它的掌握程度。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困惑和认识误区,我们的教育方法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设身处地地分析他们的问题,也要评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既能表明态度、引导方向,又不会显得过分严苛和尖锐。
再次,教育者要转变观念,从学生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提升自己的亲和力,真正地理解、尊重和接纳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育者的亲和力要着力于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要坦然面对学生的不完美、不成熟,在欣赏学生的优点的同时接受和包容学生的缺点。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和真诚的感情面对学生,他们才会敞开心扉跟你分享成长历程、感悟和
梦想。
2.高职思政教师要与时代同步,了解和把握新生代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我们要思考接受教育的学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有比过去多得多的小群体出现。可以说未来的大学校园里必将牢牢地打上网络生活的烙印。当代大学生在智能手机、互联网+的多重冲击下,不可避免地会减少正常的交往活动,我们将会发现人和人之间可以仅凭一种魅力就相互吸引相互结合,凭感情、缘分、兴趣快速聚散,而不是像机关、工厂、班级、专业等那样长久地靠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强制待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这种临时速配关系中找到切入点,并以此在课堂中获得主动权和引导权,打破时代和年龄的隔阂,从情感上和理智上双双取得学生的信任,融入到新生代大学生所结成的亲密的小圈子中。尽管新时代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普及,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给许多现存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组织等带来冲击,但由此产生的各种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改变都将是有益的尝试。
3.高职思政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应主动并注重培养高职生的自由和进步思想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本科生不愿干中职生又干不了的人才,可谓能上能下,这样的培养目标不难实现。但是如今九十年代后期出生的高职生的一大特点就是成长在知识碎片化、网络粘合的时代里,不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是不可能的,现今的课堂教育不可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因此要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即使学生并不了解时政热点,探讨得也不够深入,但是在持续的表述自我观点和与他人观点的碰撞中可以得到思想观念的提升,我们的思政教育不应该只盯着期末分数,而是要在思政课堂教育中注重培养高职生的自由思想。相信在课堂上,即使学生表达出来的自由思想与主流意识相冲突,理论功底深厚并且原则立场坚定的思政教师也可以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结语
总之,坚持改革探索,推进教育理念、内容、形式、手段的不断创新,增强思政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是极其重要的。比如说在课堂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思政教学的效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高职院校应牢牢树立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斷探索和完善思政教学改革,形成高校大思政的全员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6.12.12(8).
[2]魏强,周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人民网-理论频道,2017年03月20日.
作者简介
吴争强,男,中共党员,硕士,讲师,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共青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