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锦燕
摘 要:信息的分享、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是学龄孩子的一种渴望,阅读了一本书籍后,如果能和同学、朋友交流分享一下,那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我认为,阅读后的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消化所阅读的内容,还能促进孩子心中那颗阅读的种子茁壮生长。交流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好的交流如同刮起了一场头脑风暴,好的交流还将点燃孩子更大的阅读热情。
关键词:课外阅读;交流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是的,多读书,能使人聪慧,能使人视野开阔,能使人志向高远……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书是他们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桥梁,是他们与各种名人对话的窗口。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不仅能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开阔眼界,还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阅读重要性显而易见。
我最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不浓,如果给学生们自由选择阅读或者看电视玩手机,这些小学生毫无悬念会选择看电视玩手机。长此以往,孩子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弱。
那么,怎样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点燃孩子们阅读的热情呢?
我认为对于孩子而言,阅读了一本书后,如果能和同学、朋友交流分享一下,那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因为孩子们渴望信息的分享、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以及相互间的启迪。而在我看来,阅读后的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消化阅读的内容,还能促进孩子心中那颗阅读的种子茁壮生长。因为交流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好的交流如同刮起了一场头脑风暴,好的交流还将点燃学生更大的阅读热情。
一、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共同体”
交流,必须在大家都有所阅读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只有大家都读了,才能将交流的话题和内容进行到底。所以老师要先帮学生构建阅读的“共同体”,交流的“朋友圈”。于是,我通过和学生聊天,了解他们喜欢读的书籍类型,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兴趣,将其分成几个阅读“圈”。再让学生自由地在推薦书目里选择感兴趣的书籍,同一个阅读“圈”内的“小读友”读同一本书。这样,一个个阅读圈就成了一个个临时的阅读共同体。他们通过书籍的阅读,可以在精神上形成碰撞,产生火花。不同的孩子,从各自的阅读角度解读同一本书,这是他们交流和争鸣最好的环境。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先在圈中进行讨论与交流。当然结果是怎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分享信息,交流情感,相互启迪,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交流能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圈”与“圈”之间还可以相互推荐书目。这样以点带面,整个班级的阅读氛围就会十分浓郁。
二、给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
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资料能得到及时的交流,我在教室后的黑板报中开辟一块“交流园地”,“交流园地”分三个栏目:每日一句、每日十词、每日一资料,由阅读小组轮流负责。“每日一句”就是摘录课外书籍中令人深思,耐人寻味,富含哲理的语句,也可以是格言、警句、诗句、谚语等;“每日十词”就是摘抄从课外书籍中学到的新词,并在后面注上意思;“每日一资料”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简短的笑话、寓言,可以是一则新闻,也可以是与名人相关的资料……这三个栏目既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又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卡片和读书笔记的展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我布置学生自己制作读书卡片,誊写读书笔记。借助班级文化墙的一个板块进行每周一次的展览。展览的作品由每个阅读小组推选出组内成员的优秀作品,作品能参加展览的学生,都能获得一张代表奖励的“学习卡”。 学生在展评过程中,踊跃参与,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阅读的积极性再次得到激发。
每月一次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会。其形式可以是知识竞赛、故事比拼、故事表演、形象赏析等。
1.知识竞赛:竞赛一般采用个人赛或分组赛两种方式,竞赛的题目应该有浅有深,总体上难易适中,有利于正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动能。
2.故事比拼:故事一直都是学生的心头之爱,学生爱听故事,爱读故事,爱讲故事。我国的四大名著是小学生的必读书目,所以在学生阅读了四大名著后,我在班级里组织了一场讲故事比赛,让学生选其中最难忘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并评选出故事大王。讲故事者要求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言尽量做到抑扬顿挫,熟练,有感情。听故事者要耳、手、脑并用,记疑点,听完故事,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发问。
3.故事表演:课外书中的精彩故事情节让人回味无穷。我便让学生以阅读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己喜欢的故事,来一次表演比赛。于是课间,教室里,走廊上,操场的一角,时时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背台词,排练节目。这一过程是孩子们进一步研读作品的过程,是揣摩意图,品味语言的过程,是实现对作品再次深入对话的过程,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表演后,让学生对表演过程进行点评,在点评中再一次探讨文本内容,领悟作品的迷人魅力,对阅读产生更加深厚的兴趣。
4.形象赏析:在阅读交流会上,我让学生选一个让你感触较深的人物,进行形象赏析。学生个体有不同生活经历、知识面有宽有窄、个性特点也是各种各样,这就导致学生对文本中人与事的理解也产生不一样的观点。
如对《西游记》唐僧这一人物形象,学生的评价的各执一词。有人认为他无用、懦弱,什么妖怪也打不倒,只会念紧箍咒,欺侮孙悟空;有人认为他坚强、有毅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放弃对自己的目标的追求。对于这两种不同观点,我没有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建议学生带着对方的观点再次阅读,然后再安排时间进行辩论。为了明辨双方的观点,学生手捧《西游记》读得更加认真了。
以上这些带有游戏和娱乐色彩的阅读交流不仅能让学生巩固阅读所得,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还培养学生深入品读的习惯,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三、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阅读交流并不完全是学生的事,作为老师,应该是学生阅读的榜样。老师对待阅读的态度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所以老师应该身先士卒投入到阅读中去,主动与学生交流,融入其中,忘掉自己的身份,也让学生忘掉教师的身份、威严,俨然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探讨阅读中的问题,交流阅读时的体验,分享阅读时的收获。
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说过:“如果你能引导孩子迷上读书,那么你所影响的不仅是孩子的未来,而是直接影响着整个下一代孩子的未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而阅读后的交流,似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孩子们阅读的热情,将阅读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宋庆清:《关于日本“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及启示》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4
[2]尹敏 施焰:《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教育探索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