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匠精神”培育机制探究

2018-07-21 20:02胡秀兰,陈彪彪
青年时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工匠精神

胡秀兰,陈彪彪

摘 要: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更多合格工匠型人才,笔者提出将无缝对接机制运用到高职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促成校培机制与企培机制的无缝对接、内化机制与外化机制的无缝对接、自评机制与外评机制的无缝对接,以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无缝对接;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就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近两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各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其在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方面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视对师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现在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各个方面,形成了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也探索了一些培养路径,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工匠精神培育的主渠道不突出、专业教学和实训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度不够、校园文化在营造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缺乏抓手、培育工匠精神的机制还没形成等等。为尽快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工匠型人才,笔者提出将无缝对接机制运用到高职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以提高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效。

一、工匠精神与无缝对接机制的意涵解读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习惯的体现,是职业人的职业价值追求,它实现了职业道德、职业技术、职业思维的有机统一。[1]

所谓无缝连接,本是一个技术概念,是指在充分掌握系统的底层协议和接口规范的基础上,开发出与之完全兼容的产品。对无缝对接的释义,语境不同,意涵也有所不同。对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而言,引用的无缝对接机制,是指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着眼于培育效果的实现,在主体择选、方法选用和评估方式上采取衔接较为紧凑、可行、科学的机制,促成培育机制的科学化、体系化和规范化。

二、无缝对接机制在高职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运用

第一,在培育主体上,促成校培机制与企培机制的无缝对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是不可缺少的机制,它融合了学生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机遇的共享,为学生素质教育提供新的平台。借助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平台和主体,诠释和彰显工匠精神的魅力和活力,真正将工匠精神植根于高职院校发展命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才能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工匠型人才。

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首先高职院校要确立科学的人才培育目标,为社会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要树立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灵魂的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2]以工匠精神为目标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但真正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心灵并自觉践行,还需校企之间进行本职的无缝连接,因为企业实习,关注的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活化应用,重视的是学生职业素质的展现。校企合作,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质量意识、拼搏意识、创新意识,通过企业工匠文化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实践示范和指导;而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岗位,师傅带徒弟,一方面向学生传授所学专业相关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让学生练就过硬的技艺本领,另一方面,工人师傅专注、敬业的工作态度会深深影响学生的职业思维和职业追求,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理解工匠精神,进而向往、崇敬工匠精神。总之,校企合作共育工匠精神,实现高职校培机制与企培机制的无缝对接,吸纳企业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既能满足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又能让学生直接感受能工巧匠的精神风尚和价值追求,受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的熏陶,获得技术精练和精神提升的双重收益,将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液之中。

第二,在培育过程上,促成内化机制与外化机制的无缝对接。所谓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而外化,则是指受教育者将内在的个体意识(新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外在的实践行为的过程,是由内(思想道德认识)向外(行为实践)的发展过程。高职工匠精神的培育,其本质在于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其追求在于将工匠精神外化于行,实施内化机制与外化机制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方面,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做好工匠精神的内化机制建设工作,而内化的精髓在于培养工匠思维和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3],这种思维既要承续传统社会的工匠思维,又要保持现代职业的思维;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劳动的价值与尊严,这既是传统手工业社会也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职业本质;工匠精神既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也是一种执着敬业、履行职责、无私奉献、踏实工作的职业精神。对于职业人来讲,只有履行了这些道德规范,才能锻造出真正的工匠精神来。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追求,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除了社会的宣传引导外还需要制度的保障、文化的熏陶。为此,高职院校要建设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体系,以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与职业信仰为主要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来引导宣传。通过对大国工匠的事迹及其道德观、价值观、工作观等精神文化的宣传与展现,在学校营造一个走进工匠、了解工匠、志成工匠的文化氛围,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效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做好工匠精神的外化机制建设工作,而外化的要义则在于践行和磨练工匠习性和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是以精神两字来描述的,往往让人望文生义成是一种道德观。但是,工匠精神不只是德而且也是才,不只是一种职业精神而且也是一种职业习惯。职业习惯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技术制度锻造而成的。高品质高标准的职业技术是成其为工匠的基本前提,没有对职业技术的精确把握、职业技能的娴熟运用,何来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何来持续的创造力与创新力?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质、创品牌。在这里工匠精神不仅是指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而且是指卓越的富有创造性的技术与技能。因此,倡导工匠精神须先倡导工匠技术,培育工匠精神,实际上是要培育工匠技术。由工匠精神的学习者变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真正实现工匠精神的外化。

第三,在结果评估上,促成自评机制与外评机制的无缝对接。评价机制是组织机构的一种制度安排,旨在运用科学评价手段增强人和事物内在的运行动力并调节各方面的制约关系,确保项目的科学决策,保证运行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培育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工作成效如何,需要外评机制和自评机制实现完美的对接。

外评机制(即第三方评估)和自评机制都十分直接地涉及到技能评估和素质评估这两个方面,从本质上来讲,工匠精神既是职业诉求也是产品诉求。[4]这种诉求既是职业技术技能的体现,也是职业理想和信仰价值的体现。工匠精神将职业的做人与做事、技术素质与非技术素质有机地统一起来。所以,企业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就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工匠型人才。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效果如何,既要做到自身心中有数,也有必要邀请第三方机构来测评,从数据上来看质量,通过各项指标来提升质量。对于工匠精神的自评机制构建,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自评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建立一定的评估平台,如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让学生了解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应根据学校实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设立专门的工匠精神培育评估机构,组织专班,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内部评估;应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专业化评估专家队伍,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全面或者随机的检查和督查工匠精神的培育情况。对于外评机制(第三方评估),则学校可以设立专门预算,邀请校外专业测评机构(如麦可思公司)对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进行客观公正地测评,这样将更加清晰地认清培育状况、培育质量,并且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诊断、跟进完善。可见,实现自评机制和外评机制的无缝对接,对高职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重大的检测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燕青.人民网.学习十九大报告 传承工匠精神[EB/OL].http://sh.people.com.cn/n2/2017/1128/c372900-30972314.html,2017-11-28.

[2]湯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1).

[3]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陈圣来.如何才能实现工匠精神?[N].文汇报,2014-04-01.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工匠精神
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