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立,陈峰
摘 要:第二课堂教育是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与延伸, 目前对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如何有效衔接,尤其是如何聚焦到学科专业的第二课堂建设研究内容不多,本文从专业实践、专业课题研究、专业竞赛、产教融合四个路径,研究如何依托学科专业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第二课堂平台。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第二课堂;学科专业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高素质人才主要来源高校,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成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教学体制已经不能很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积极衔接第一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应有的教育功能,将第二课堂做为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本身所具有的渗透性、自主性等特征,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第二课堂活动特点
1.活动形式多样。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由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依据一定的目标,结合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需要,依据学校既有资源和条件予以确定,只要符合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的活动内容,都可以成为第二课堂项目,避免了第一课堂活动内容单一,体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促成学生主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2.活动机制灵活。第二课堂活动对参与者的专业不做限定,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在兴趣、特长等方面具有相对共性,一个具有相对共性的活动群体,可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设置管理机构和制订管理措施,活动的方式也可根据内容的表现形式而由参与者共同自主选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3.活动时空开放。第二课堂活动由于组织机制灵活,活动方式自主,打破了以班级、以院系为单位的束缚,活动可以在校内也可以走出校园,活动结构、内容、形式多样,对参与者来说能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参与活动,提高活动吸引力和参与面。
4.活动成效综合。第二课堂活动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科技、文化底蕴。这种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终身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既有即时效益,也有潜在影响。即由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带来了活动成效的综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第二课堂活动育人模式现状分析
第二课堂的育人模式研究从最开始学生课外活动层面的探究,逐步延伸到学生课外教育层面的探讨。随着第二课堂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科专业应用能力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外学者对第二课堂教学给予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并从多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熊琳、李远煦、潘玉駒等人在《“菜单”模式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一文里面提出要丰富“菜单式”第二课堂体系必须能够围绕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分析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问题入手,了解学生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诉求,从而合理设置高校“第二课堂”教育项目菜单;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在《髙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探索》一文中提出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时要遵循五大原则,分别是目标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多维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梁景清、陈辉、蒙裕兴在《第二课堂教育的方法探析》中通过对广东工业大学第二课堂状况的调研,提出了改进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开展模式和方法,认为应该增加对课余科研活动的投入,强化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加大针对科技学术和人文教育类活动的投入,充分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严毛新在《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及对策》当中用市场的理论分析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供给如何满足学生需求的关系;殷梅霞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第二课堂的教学方法》一文中从教学设置、组织和管理、教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等方面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目前关于第二课堂项目育人模式的研究,归结起来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相关问题:一是第二课堂项目的队伍建设问题;二是从营造气氛方面进行相关研究;三是多样化的活动开展方式研究。
三、目前第二课堂活动育人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1.第二课堂活动缺少专业教师队伍指导,活动整体层次难以提升。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虽然配备了指导老师,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专业教师参与活动指导有限,导致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专业衔接不紧密,活动更多地体现为学生自发、自为的过程,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通过活动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的目标打了折扣,也影响了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评价。
2.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有效引导,学生对第二课堂重视不够。虽然目前高校逐步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和开展,但是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缺乏分类指导和有效引导,导致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更多源于学生兴趣爱好而非专业延伸,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主体意识不强,对第二课堂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实现第二课堂有效融入人才专业培养全过程的目标。
四、依托学科专业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育人平台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课堂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第一课堂专业有效融入第二课堂,共同构成高校育人的有机整体,功能上互为配合,互为支持,第二课堂定位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构建“学校搭台,教师导演,学生唱戏”的育人平台,本文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从第二课堂专业实践、专业课题研究、专业竞赛、产教融合四个途径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学科专业学生第二课堂平台。
(一)以专业实践衔接两个课堂课程建设
专业实践育人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将传统第一课堂供给型知识传授,转变为需求性知识索求,是加深专业知识理解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活动是理论课堂教学和知识活化的有效延伸,要紧密衔接第一课堂,依托具体课程开展设置课外实践活动内容,如通过专业教师指导专业性社团开展与学科专业有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使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科专业运用提升的基础。同时系统构建校内有组织覆盖、有课程计划、有模式创新的实践育人第二课堂课程体系,通过科学规划、系统考虑、周密布局,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校内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活动平稳有序进行,保证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正确航向,在实践育人活动中同时渗透团队协作、专业创新、心理抗压和思辨意识,注重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的体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真正把两个课堂紧密衔接,形成教育教学闭环。
(二)以专业课题研究深化第二课堂内涵
专业课题研究学习是学生主动积极地从课内外发现问题,确立课题,主动学习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课题研究内容与学生第一课堂专业学习密切相关,重在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等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和专业技能,培养学习能力的有效过程,专业课题研究学习的项目内容贴近第一课堂专业教学,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所做的课题研究丰富了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更大范围内自由选择,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第二课堂内涵深化。
(三)以专业竞赛提升第二课堂学科水平
专业竞赛主要指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是指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大学生专项学科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包括“挑战杯”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等竞賽。专业竞赛是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具体体现,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生涯的始终,并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得到加强和巩固,甚至能为学生今后的进修、就业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结合专业竞赛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课题组人员增加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学科能力和创新水平。而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竞赛也能取得更好的学术效果,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目的。因此要提升第二课堂专业化水平,需要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的引导和促进,利用专业竞赛来发现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特长,同时各第二课堂项目也应主动创新竞赛项目与内容,不断提升第二课堂专业水平。
(四)以产教融合推动第二课堂成果产出
产教融合有利于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自我发展,引导第二课堂教育实现社会化需求的目标导向,是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有效推动学生第二课堂成果转化的途径,对于第二课堂专业实践成果产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正处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期,通过产教融合,深度合作,实现双赢,明确两个课堂的育人方向和衔接方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深入落实科学构建第二课堂课程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突出成果导向,搭建平台最终促成第二课堂成果产出和社会化转化。
参考文献:
[1]谢相勋.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
[2]李同果.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运行模式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4(2).
[3]熊文.高师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1).
[4]赵姝颖,潘峰.基于多维实践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
[5]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