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 桂腾飞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中国后代诗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诗经》也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的一部重要教材,对后代语文教材的建设有着启示作用。本文通过梳理《诗经》作为教材的发展历史,讨论当前语文教材的功能,试图探讨《诗经》的教育意义及对当今高中语文教材建设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诗经 教材 启示
《诗经》是我国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硕果。《诗经》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学价值,还有重要教育价值。在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火热进行中,对于教材建设的理论也层出不穷。《诗经》作为一部使用了两千年多年的教材,对当前语文教材建设的意义值得我们探究。
一、《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又称“诗三百”。全书主要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大致来说,这些作品是先集中到周王朝的有关机构,然后加以整理,配置音乐,再推广到有关诸侯国的。《诗经》的内容按作品的性质和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二、语文教材的概念
语文教材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或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为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精心编写的学习材料”。从“学习材料”一词可以看出语文教材涵盖面较广。本文所说的语文教材是从学校层面论述的,是指“学校语文教学中占有主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
三、当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诗经》篇目存在的问题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现状的显著特点是‘应试教育。它带来种种弊端,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忽视对人的全面素养。”十几年过去了,高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语文学科教学中,重术轻人,偏离了人才培养目标。《诗经》篇目的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围绕高考进行教学,加之年代久远,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定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累不够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从古至今都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学习《诗经》的兴趣不足,部分原因是因为《诗经》年代久远,词汇的不断发展变化,造成了学生一定的《阅读》障碍。学生忙于升学,缺乏积累,也不会全身心投入《诗经》的学习中去。
(二)《诗经》阅读程序化现象严重
《诗经》篇目中大部分都是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意境悠远,经过两千多年的锤炼使得其更加深刻,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现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必修二选入了两篇《诗经》经典篇目──《氓》、《采薇》。在课文中,编者进行了大量的注释。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重点放在了字词释义和诗句翻译上,忽略了对诗歌的品读和感悟。大部分教师疏通字词后,仍然不敢越雷池一步,对《诗经》的解读仍然局限于教学参考资料,导致解读一元化现象。基本上《诗经》教学程序就是介绍背景、解释词义、翻译诗句、参考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总结,教学程序化严重,破坏了《诗经》的美学艺术。
(三)重教师讲解,轻学生感悟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篇目的单元目标提示了学习要求“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担心学生无法学习《诗经》,因此采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灌输。整个《诗经》的教学缺乏学生“反复吟咏”,教师的“讲”取代了学生的“读”。长此以往,学生缺乏了对作品的感悟能力的培养,对《诗经》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诗经》对当前语文教材建设的启示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诗经》教学只能发挥出其本身一小部分价值。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教材,《诗经》在反应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又积累了赋、比、兴丰富的创作经验,表现出了卓越的艺术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当今语文教材的建设上,也给了我们一切重要的启示。
(一)增加《诗经》选文篇目
《诗经》有着丰富的题材,“《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气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这些诗歌的题材对后世诗歌题材开拓影响较大、中学生也容易接受。
1.农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记录了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周初农业经济的繁荣,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如《七月》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是最优秀的作品。
2.爱情诗。高中生对爱情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要对学生的爱情观进行积极引导。《诗经》中爱情诗的比重较大,风格也各异,选材时爱情诗可以再多样化一些。
3.讽刺诗。《诗经》中的“刺怨诗”是最具有思想力也最具有反叛精神的一类诗歌,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中“借古讽今”、“借物咏怀”等手法皆由此而來,例如《硕鼠》、《相鼠》等。
4.悼亡诗。悼亡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但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悼亡诗很少。悼亡诗对情感真切、语言优美,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绿衣》、《黄鸟》等是悼亡诗最早的代表作,一首是悼念亡妻,一首是悼念贤人,皆具有代表性,适合中学生阅读。
(二)呼唤诗教传统回归
基于一定的政治历史条件,“五四”运动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全盘否定有其必要性。我国历来重视诗教传统。“古代诗情对于现代某些心理病态无疑具有唤醒、解读的疗效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诗经》具有丰富的美学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化传承的作用。对于《诗经》的教学,要从现代社会需要出发,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为诗教注入新的内涵。同时也要注重古代诗文对现代文学习的借鉴价值,让学生会用现代文来叙事说理、表情达意。
(三)重视学生诵读引导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习也特别强调吟诵。然而在当今高中语文课上,却很少能听到诵读的声音了。
《诗经》的外在美在于朴素、优美的语言,四言为主、杂糅多言的句式,重章叠句、复沓回环的章法,双声叠韵、隔句用韵的韵律。引导学生朗诵也是《诗经》教学的关键部分。叶老还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朱自清也认为“了解和欣赏是诵读的大部分目的。”对于《诗经》这类经典教材的学习,不诵读就无法体会其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少讲,带领学生多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诗经》进行诵读指导,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与文本有效对话,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四)重视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学生好奇心和创新意识都比较强,他们不愿意接受枯燥的说教分析,他们更愿意自己去探究。“古诗词因为是古代作品,它除了有文学的价值,还有古代审美文化的价值。”这种古代审美文化,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究才能发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某些地方设计让学生探讨的切入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写成一篇篇微型研究报告,锻炼学生探究能力与写作能力,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多元化评价。
五、讨论
《诗经》教学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通过《诗经》的教学,不经可以改善现代中学生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素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本文在研究古代《诗经》教材使用方面,存在一些欠缺,因此对于如何继承《诗经》的教育理念方面,还得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施平.中国语文教材经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永康.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
[3]倪文锦,欧阳芬,余立新.语文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009重印).
[5]叶圣陶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2017.3重印).
[6]王荣生,郑桂华.语文教材建设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016.2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