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
摘要:对理想永恒的追逐与对苦难的坚强隐忍,还有对生活和人与自然的热忱,是音乐巨匠贝多芬的奏鸣曲所表达出来的深层意味。从贝多芬的音乐中,笔者感受到了无限强大的生命力,他的节奏感十分强,在他的作品中,独特的节奏同主题契合的非常完美。采用相应的钢琴音区同时辅以和弦织体,使钢琴曲具备了歌唱性。歌唱与断奏对比鲜明,巧妙地运用钢琴踏板,使情绪表达更加有力,更加容易感染听众。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创作背景
贝多芬对于钢琴界来说,是无可取代的音乐巨匠,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贝多芬的个性、时代背景、命运使他不断成长,造就了为世人所知的他。贝多芬的音乐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体现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壮阔与革命的热潮,然而,在如此宏大的背景下,他的经历则被映衬得格外不幸,但是,贝多芬并没有被这种不幸所打倒,个性使然,他在很顽强地同生命做着抗争,这在他的音乐中体现了出来。贝多芬在音乐形式上的创新也与时代背景有关,在十七世纪的中期,古典奏鸣曲有了更加明朗而清晰的形式,此后便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创新。贝多芬的音乐中,非常注重紧张与对比性,整体的情绪变化幅度很大,容易让听众进入情绪,起到对钢琴奏鸣曲更加深入了解的效果。他不单单是采用了古典音乐的形式和语言,更在古典主义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极富艺术感的创新。贝多芬将奏鸣曲式进行展开,规模十分宏大,打破了以往的快慢快成法次序,使音乐的独立价值被放大,为此后的钢琴奏鸣曲提供了一个新鲜的思路。“所以我们在演奏一首钢琴作品时还要对其演奏的技术难点进行分析研究,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富有内涵。”[1]
一、奏鸣曲式
奏鸣曲一般由三、四个乐章组成。四个乐章分别为奏鸣曲、慢板、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以及回旋曲。从作曲风格来看,贝多芬先生作为海顿的学生,明显的继承了他的作曲风格,笔者的老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曾说过若是想要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练的炉火纯青,那么事先进行海顿的曲子的练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贝多芬喜欢用比较短小的动机来进行作曲,他的曲子也因此呈现出冲突十分强烈的感觉。
同样是音乐界伟人的莫扎特,同贝多芬的奏鸣曲形式则不太一样,作为一个歌剧作曲家,莫扎特的奏鸣曲融入了歌唱性与抒情性,把歌剧融入了钢琴奏鸣曲,有着悠长而又悦耳的旋律,似乎是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虽然莫扎特的奏鸣曲跟贝多芬的奏鸣曲并无过多相通之处,但本质上,都是古典奏鸣曲中的艺术瑰宝,在练习莫扎特的奏鸣曲时,也可以对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形成帮助与铺垫。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比较复杂,演奏之前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技巧上的分析,呈现部、发展部以及再现部中存在着许多小细节,就宛如人体中的淋巴系统,遍布整个曲子,无可取代。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有这样一个特征,相较于其他作曲家而言,贝多芬的曲子发展部要长出很多,在作为奏鸣曲中心部分的发展部,作出这样的创新与变化,使整个音乐变得不一样起来,情绪被渲染的更加浓烈,气势也更加磅礴。对整个曲子进行调性布局也是贝多芬的惯用手法之一,将呈现部与再现部划分的泾渭分明。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的典型,这首曲子第一乐章的结束部非常之短促,而黎明奏鸣曲则完全相反。笔者认为,如果演奏者,将贝多芬的这些演奏特点牢牢把握在心,就可以更加的深入了解将要演奏的曲子,演奏就会更加顺利。
二、音色与踏板
贝多芬在演奏的时候,表达出来的是一种非常大气磅礴的情绪,他热爱宏大又充满激情的演奏,用的钢琴也是音色比较浑厚的类型,同莫扎特的曲风风格迥异。有一个器乐界流传已久的真实故事:贝多芬曾经多次把他的琴弦弹坏。这也足以体现出他弹琴时的气势之宏大。贝多芬在弹奏奏鸣曲的时候,喜欢创新,有着自己更加喜欢和偏向的音色,且会充分的利用踏板,同时代的钢琴家弹奏不出贝多芬的独特音色,直到后世的肖邦出现。根据流传下来的曲谱,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中,就使用了踏板,次数不多,效果却很是强烈。难怪肖邦会将踏板比作钢琴的呼吸。贝多芬演奏暴风雨奏鸣曲的时候,也運用了踏板,听着暴风雨奏鸣曲,恍如听到了轰隆隆的雷鸣声,气势磅礴。贝多芬还在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结束部分妙用了踏板的某项缺点,故意造成空谷回响的效果,很是契合主题,这一个小小的细节,成就了整首曲子。贝多芬的创造力几乎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他的音乐有些人是理解不了的,但是也可以引起另一些人的共鸣。不可否认,有天赋的钢琴家很多,但贝多芬仍旧是最特别的一个,根据史料记载,贝多芬出入的场所是宫廷,是上流社会,他却没有沾染奢靡的气息,而是解放天性,继续做一个“怪人”。在贝多芬的黎明交响曲中,他在回旋曲的起始处,运用了一个特别长的踏板,加上交替进行的主数和西安和大小调,这一部分变得更加不和谐,产生一种混杂的错乱感,但是这也为曲子增加了主题所表达的幻想与诗意感,如梦如幻,非常之美。
贝多芬的曲风虽然极富个性且创造力十足,但他并非是散漫的艺术家,他在曲子中的标记十分严谨,每一个标记都值得我们去推敲,比如他画上了踏板记号的标记,我们便需要仔细的比对,是否是他画的,而不是后来编订曲谱的人画上的,这对整个曲子的演奏来说,都非常重要。
三、力度与强音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他比较惯用的表现手法是这样的,惯用强音,力度幅度大,曲中力度变化较多。这些力度上的变化融合的非常和谐,不可分割,不可替代,这些贝多芬创出的变化,是他的曲子中的亮点之一。无论是突现强音还是强音突然出现在较弱的拍子还是后半拍,再或者在断强之后,力度突然变弱,都是贝多在曲子中经常运用的力度变化方法,非常具有贝多芬的特色,听起来力度的突然转变有些急促生硬,却又是曲中极大的创新,是同时代的其他钢琴家所想不到的。不一样的力度凸显出不一样的特质,这一点在悲怆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表现得格外明显,显示部,力度一直呈现出弱的态势,却没有像强的方向转化,烘托出紧张阴暗的气氛;随后的发展部中,突然进行渐强的转变,塑造出曲中突变、开始狂飙的效果。之后的变强,体现出了曲中的精髓及要表达的主题,即信心与力量。贝多芬的第九奏鸣曲中,第三乐章第一句力度由渐强突然转化为弱,后面的转化需要认真的去听才能发现,否则极易忽略。月光奏鸣曲的力度转化也是如此,进入渐强状态则已经到了第七小节。第七奏鸣曲中,有一个在演奏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的错误,第一乐章第一句,力度上没有进行渐强的转化,却突然落在重音上,不了解贝多芬的演奏习惯的演奏者,通常会谈成渐强的效果,出现错误。在演奏中,演奏者需要体会到贝多芬演奏时的情绪变化及要表达的主题,才能够帮助演奏更加顺利。
“贝多芬出生的年代,欧洲启蒙运动已遍及各个国家,全社会盛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对德国的影响是成熟的哲学体系。”[2]对理想永恒的追逐与对苦难的坚强隐忍,还有对生活和人与自然的热忱,是音乐巨匠贝多芬的奏鸣曲所表达出来的深层意味。贝多芬的音乐,呈现出无限的生机,展现出强烈的生命力,他的节奏感十分强,在他的作品中,独特的节奏同主题契合的非常完美。采用相应的钢琴音区同时辅以和弦织体,使钢琴曲具备了歌唱性。歌唱与断奏对比鲜明,巧妙地运用钢琴踏板,使情绪表达更加有力,更加容易感染听众。他的钢琴奏鸣曲,是融合了古典奏鸣曲与当代风格的创新,是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刚.贝多芬《悲怆》演奏技艺的分析[J].当代音乐,2016(15):44
[2]朱虹维.贝多芬作品中的对立统一因素来源[J].当代音乐,2017(10):79.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