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慧
摘 要:学好语文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逻辑。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为今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应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和语言能力,还肩负着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重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文章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论述,并且提出了几点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对小学生今后学习会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对小学生今后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转变小学生的思考方式,帮助小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语文知识。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想需要教师的开发和培养,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思维性,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大部分人更为注重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搁置在了一边,学生成了一种被动学习的尴尬位置。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和深入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而小学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即在师生关系的培养上,应当是一种民主的互相尊重的关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小学语文课堂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能更好地、全身心地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同时在培养良好的课堂气氛中也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金色的草地》这一课的讲解时,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围绕读书这个话题来进行开展,进一步地启发学生的思想。首先在导入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的草地是什么样子的?由这个问题导入,进行启发式教学,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测,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构想;接着可以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喜欢读的书,也可以给同学进行推荐并说明自己的推荐理由。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活跃自己的思维,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了课堂的师生之间的互动,给教师的语文教学创造了一种和谐良好的气氛,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极好的辅助作用。
二、选点激辩,培养思维的变通力
思维的变通力,是指不同分类或不同方式的思维,从某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的能力,或是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去看一个問题。是指要能适应各种状况,同时意味着不要以僵化的方式去看问题。其实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是不能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或是有一种答案的。例如: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时,课文的最后一段,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我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同一观点的同学编到一组,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课前了解的资料为依据,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学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
三、设疑置悬,启迪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善于在教学伊始设疑布阵,引导学生去联想、去猜测,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去诱导学生的思维,并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例如:在讲解《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教师在开头前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以下“针尖对麦芒”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你作为一个国家的使臣出使其他国家,这个国家出言侮辱你时,你怎样应对显得让对方无话说,又不会损害本国的利益。围绕课题又提出些问题,此时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们非常渴求从文中去寻找答案。然后通过和文本对话、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通过这样的设置悬念,不但启发了学生去思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创设情景,启动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在教学中教师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激发尊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想象丰富、思路开阔,才会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结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勤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教学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将来发展创造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世芬.浅谈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2016(24):125-126.
[2]杨建芬.让学生越学越聪明—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5(01):112-113.
[3]曾卫仙.语文教学中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05)::51-52.
[4]刘立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6(0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