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改,学校治理的一次变革

2018-07-21 03:45赵艳丽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8年6期
关键词:主体质量学校

赵艳丽

诊改,即诊断和改进。“诊断”一词最早源于医学。医学之外,最早运用“诊断”原理推进自身发展的是企业,21 世纪前后逐渐引入教育界,并出现了“诊改”这一概念,即从学校当前工作现状入手制订目标,依据目标查找不足,寻找、界定和分析问题,从问题中查找原因并制订改进方案,着力解决问题的持续改进过程。

诊改不是“项目建设”,更不是“评估”,而是建立一种动态的、螺旋式的目标机制,找到“现状是什么”与“应当是什么”的差距,通过机制建设形成逐步改进的良性循环。“诊断”是“改进”的前提,“改进”是“诊断”的目的。“诊断”必须围绕“改进”着手,无法“改进”的“诊断”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当下,诊改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应用教育技术,在引领学校建构反思意识、强化发展动力、开拓发展新路、提高学校效能、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教学诊改是一次体制机制创新

(一)诊改是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的有力举措

2012年,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成立。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管办评”分离。教育教学进入了以“管办评分离”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

“管办评分离”体制下,“办”是根本,“管”是关键,“评”是保障,“管”和“评”都是为“办”而服务的。对职业院校而言,如何用好办学自主权、真正实现自主管理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将是核心,所以,常态化的自我诊断与改进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手段应运而生;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第二责任主体,主要职能由原来的“评估评价”转变为“教育督导”,主要任务是检查复核第一责任主体履行任务的制度、机制和能力,职业学校诊改系统形成的质量年度报告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督导提供最关键的数据;作为评估方的第三责任主体,利用各种途径对职业学校进行评估,用评估的结果倒逼第一和第二责任主体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2014年12月26日,时任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在中职合格评估试评估总结会上第一次提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他指出,每个学校都要建立这项制度,每个学年、每个学期都要诊断课程、专业是否和产业需求相适应,如有不适应的地方,马上制订改进措施,在下一个学期或下个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里予以弥补。

(二)诊改是促使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制度设计

教育行政部门制订诊改指导性方案,编制诊改实施规划,组建诊改专家队伍,指导学校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对诊改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倾向,提出对策,提供服务、引导调控。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由“管理者”变成“指导者”,学校由“划桨者”变为“掌舵者”。

(三) 诊改是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多维度工作

1.目标。目前中职学校的发展目标或维持生存,或推进发展,或打造高峰。所以,每个学校要从本校当前的实际出发,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质量控制体系,形成自己独特的质量文化。

2.结构。“管评办分离”模式下,职业学校的主体责任不断强化,学校的自主发展意识、自主发展能力将逐步建立和巩固,职能部门和学校之间不再是以往的监控与被监控结构,学校的内生动力得到了激发,随着中职学校教学诊改的制度化周期性运行,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3.对象。诊改的对象是学校的教学工作,但这里的教学工作应该是广义的教学工作,不仅包括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的专业建设、制订教学计划、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师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设施管理等,还应包括学校组织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活动。

4.范围。招生就业不再是评价一个学校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诊改”更加关注的是教学过程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关注质量生成过程的动态数据,关注评价指标深入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关注教育质量的创新与循环改进。

5.主体。教学诊改不仅仅是几个人,几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全校师生人人参与的整体工作,要在学校宣传发动、营造气氛,使全体师生都能对诊改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认同。

6.状态。阶段性的年度数据不再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而是更加注重动态数据平台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反馈的真实性。当状态数据达到或者低于底线标准时,将会发出预警,实施者将根据预警调整设计方案。在实施达到一定阶段后,对照标准进行诊断,针对诊断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学习和创新活动,进而修正目标体系,构成下一阶段的工作起点,形成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上升通道。

7.结果。诊改强调的是问题查找,注重的是自我认知后的改进,以往的“过关式”等级不再是衡量结论。诊改是依需求变化而提升的动态过程,经过多个层级主体周期性的自我检查、反思和总结,质量提升将自然成为学校关注的中心工作、核心工作。

二、教学诊改将全面推进教育质量观的变革

质量的概念源于制造业,是判断产品优劣程度的一个标准,是消费者对产品能够放心使用的一种期待。在教育界,质量是指学校对培养对象(学生)的培养质量,反映的是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

质量文化是指社会和组织成员有关质量方面的共同信仰、价值观、态度、制度和行为模式。对学校而言,学校文化、学校特质、管理作风、师生行为反映在学校全面质量管理上,就是学校的质量文化。

过去的“产品或服务的优劣程度”,其质量标准主要是由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来制订。造成的结果是,标准趋于固化,质量保持静态,产品或服务鲜有改进,体现的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的理念。今天的质量被重新定义为“产品或服务对使用者或服务对象需求的满足程度”。新概念下的教育质量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满足利益相关方现实或潜在的需求总和。教育质量与三个符合度密切相關:一是学校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是否达标的符合度;二是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教育质量的符合度;三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期望值与学生能力的符合度。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文件,对教育质量的描述具体到了“五个度”,即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目标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教学环节之间的吻合度;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学生及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并将这“五度”作为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职业学校的教学诊改以“五度”框架作为理论依据,全面推进教育质量观的变革,由过去的以教育教学资源保证为核心、强调内部质量体系转变为逐步建立学校的质量文化为起点,以现代质量文化为引领,让质量标准形成权威,让质量理念深入人心,让质量意识成为自觉,让质量标杆引领提升,构建各具特色的职业学校质量文化。

三、教学诊改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全面深化与变革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发展大都靠外力推进,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不强。教学诊改是主动适应质量时代的要求,自我加压、自我变革,根据自身条件,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诊断和改进,是学校从一元主体管理走向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一次跨越。诊改制度强调自治,学校内部人人都是质量保证主体,体现了现代治理、共同治理的理念。

教学诊改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工作,而是具有周期性的经常性工作,是与学校日常教学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工作。毋庸置疑,教学诊改工作可以保证学校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可以凝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也可以构建数据平台,让数据说话,发挥信息化的预警功能,变行政管理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使管理的组织形态实现扁平化和网络化,帮助学校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从而有助于学校管理的不断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让质量保证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此外,教学诊改工作还有助于学校依法依规发布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

教学诊改的目的不是“迎评促建”,也不是为了“通过复核”,而是为了学校、教师和学生持续健康的发展。教学诊改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握好学生这一产品主体,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办学质量的根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赋予学生充分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权利。使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由一个自然人顺利过渡成为一个社会人,适应时代与社会。教学诊改不是为了专门找教师的毛病、挑教师的错误,而是为了帮助教师发现和分析其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利用诊改中搭建的中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的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改进。

诊改不是教学口的单兵作战,而是全员参与的协调配合;诊改不是为了迎接一次次的评估,而是内部质保体系的重构;诊改不是通过复核的短期行为,而是办学质量持续改进。诊改既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又有系统的操作方法,诊改的成效在短期内难以用显性指标去评价,因此,不要急于求全,不要过于复杂,要化繁就简,围绕中心理念,大胆创新,突出校本特点,制定出符合本校的诊改機制,在诊改实践中学习诊改、在诊改实践中完善诊改、不断对诊改进行诊改。

猜你喜欢
主体质量学校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学校推介
睡个好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