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争创一流”须慎言慎行

2018-07-21 03:45刘景忠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8年6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院校

刘景忠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经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以及综合评价论证,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42所世界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这45所大学和95个学科还只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名单,能否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这些学校能否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双一流”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是:它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谋划,其目标瞄准的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回归常识看问题,无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都只能是少數;“双一流”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

相比较“双一流”建设的严密、严谨、严格,高职院校在对待“一流”的态度上就显得有些随意、随性了。在高职高专领域,“争创一流”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争做老大”的心态高度相似。打开一些高职院校的网站,浏览学校发展愿景,虽然其用语各异、表述不同,但殊途同归,目标相似:争做一流高职院校。例如,“推进国内一流海内外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建设”“为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应用技术型高职名校的目标而不懈奋斗”“为早日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而努力奋斗”“向国内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迈进”“立德树人,追求卓越,以百倍努力加快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步伐”……从表面上看,高职院校“群雄并起”的局面不是一件坏事,然而不谈专业、不谈学科,不谈服务贡献,不谈人的发展,笼统地“争创一流”,真的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吗?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要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争创一流”。 “争创一流”是一种带有比较性、参照性、竞争性的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争创的是学校整体的一流、某个专业的一流还是某个学科的一流?我国目前还没有综合性的高职院校,学校之间各自的专业结构不同、服务领域不同、就业岗位群不同,如何比较?没有比较,何来一流?即使具体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由于地域经济差异较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乃至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在这样的背景下,“争创一流”从何争起,如何创起?

要回归常识看待“争创一流”。当代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经精辟地概括了职业教育的三项基本任务: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基础。顾明远先生的论述道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为人的发展服务,通过人的发展实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从这一视角出发,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定位应该是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为国家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争创一流”的现象需要反思,其背后的心态以及导致的后果更值得警惕。因为正是“争创一流”的心态决定了这些院校的发展战略和价值取向。不难设想,凡是有利于“争创一流”的,学校都会予以重点关注;反之,都是可以忽略的——无论某些工作对一所学校来说是多么重要。很显然,这样一哄而上、带有很大盲目性地争创一流是不利于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

推论至此,结论似乎已经明了。但笔者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在民营经济领域以及私立学校鲜有谈“争创一流”的呢?笔者分析,老百姓开店做生意、投资办工厂,首先想到的是不要亏本,如果说还有什么愿望的话,那就是追求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了,绝不会把这样的口号挂在嘴边的。即使是私立学校,所追求的宏伟目标也不过是生源充足、社会声誉好罢了。如此看来,是否“争创一流”不是跟风喊口号那样简单的小问题,而是“务”什么“本”、“求”什么“是”的大问题,更是牵涉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

退一步说,在不久的将来,假如高职院校都是“一流”了,那么谁是“二流”“三流”呢?没有“二流”“三流”,“一流”还成其为“一流”吗?

鉴于此,高职院校的“争创一流”当慎言慎行。(责编 王鹏飞)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院校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后浪与前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