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春丹
摘 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室内微运动游戏虽是本园特色项目之一,通过“想——规则愿景”、“画——规则蓝图”、“说——规则故事”,师幼共同商讨优化游戏规则,在规则草案试运行中再度调整完善规则,行动研究中形成“生成性思维”模式,将生成性规则成果推向年级组甚至全园。
关键词:生成性规则 规则制定 室内微运动
游戏规则的制定是老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以各种互动方式、实物、情节为主要手段,通过与孩子们商讨共同制订出来的规则。游戏规则具有升级特性,生成性游戏规则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表现载体。[1]
游戏规则的生成性改变了幼儿和教师以往的“规则观念”,师幼将制定规则视作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规则不再是预设的、已有的、不变的,而是根据当下游戏事件矛盾冲突点产生的。源自师幼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的心理感受,自然萌发想要再续新规的意愿,通过不断的商讨、实践、调试中逐渐“生长”起来的动态规则。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和互动。生成性规则的运行经历是一个源于矛盾冲突、渴求改变现状、商讨实践再调整的循序渐进的过程。[2]
一、聚:真实问题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特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意识与规则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其本质特征具有规则性。任何游戏要想顺利开展,都必须以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为前提。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幼儿在室内游戏中“不遵守规则”、“无规则”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室内微运动安全隐患渐显随着室内游戏的开展,伴随着幼儿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孩子们遇到了同伴插队、发生碰撞等现象后纷纷向老师告状,也因此产生了一些不愉快地情绪。
教育日志一:《老师,他推我!》
情景描述:室内游戏进行到一半,依依手持篮球正在花样过小桥游戏项目中向前行进,过来一会儿她一脸嫌弃的表情对我说:“老师,小杰明明排在我后面的,后来他就想插到我的前面来了。”没等她说完,排在依依前面的浩宇说道:“是的,老师他还挤我呢!”
行为分析:有的幼儿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尚未成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在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在玩需要等待的游戏时,还缺乏一定的耐心。对于幼儿在室内游戏中的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了整理和记录,并想方设法在幼儿集中时进行解决。
(记录人:大四班老师,2017年10月20日)
2.室内微运动人气冰火两重天大班幼儿对于自己喜爱的微运动游戏项目,会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那就是循环往复地玩,就如单曲循环,反复玩,重复玩,玩到心满意足为止。尤其是面对具有挑战性,带来刺激体验新的游戏项目,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马斯洛精神需要理论指出,这跟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发展需要有关,喜欢做重复感兴趣、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同时大班幼儿从重心理强烈,大家坚持排队的肯定是好玩的游戏。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中,大家都蜂拥而上。呈现微运动游戏选择偏向性,面对这么多的游戏项目一时间受宠度冷热不均。
教育日志二:《如此选择……》
情景描述:大四班在三楼北楼梯处新开设“极速滑道”项目。就连平时胆小游离状态的乐乐都坚持排在队伍中,他时不时探出身子、伸长脖子窥探队伍前头动态。轮到玩的孩子总是连续来回下滑,一度导致队伍拥堵。而教室内3个微运动项目,鲜有人问津,偶有孩子跑来玩也是一玩就换地儿。
行为分析:微运动“极速滑道”是从一层楼的高度在60°的斜板上快速下滑的游戏项目,具有刺激性强、挑战性高的特点。创设至今就一直是孩子们争相体验的热门项目。相对于教室里其余几处微运动项目,幼儿呈现出兴趣选择具有偏向性,游戏参与度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状态。
(记录人:大四班老师,2017年10月24日)
二、集:儿童智慧
孩子们经历了因为不礼让发生争抢导致推搡的安全隐患,也感受了排长队都轮不上玩一回的困境,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局。接下来,让我们直面游戏真问题,孩子们有话要说!
1.说一说游戏的规则
广义的“说”包括集体教学中教师道理的释放、幼儿技能情感的习得,来自绘本、动画片角色榜样力量的感召。狭义的“说”包括口口相诉式的谈论,更多的是幼儿发起的话题,是幼儿与幼儿之间彼此最原始的交流;也可以是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就其中一个或几个达成共识的点进行细节谋划,更多趋向于同伴交互学习;也可以是师幼共同商议,那些在幼儿中间无法达成共识的细则,由教师引导,协助整体“愿景”合体,最终形成“口头规则”雏形。
教育日志三:《擁堵?冷场?孩子们有办法!》
情景描述: 聚焦“极速滑道”。
等待游戏的队伍排的很长。有两幼儿小声讨论。
幼儿甲:“这么长的队伍,太可怕了,什么时候轮到我呀?”
幼儿乙:“我刚刚从教室里出来,教室里很空,不用排队一下子就可以玩了。”幼儿甲:“你玩的是什么(游戏)?”
幼儿乙:“瞄准射击呀。”
幼儿甲:“哦,我不太喜欢这个。因为我老是投不进球”(因为失败而沮丧)幼儿乙:“一开始我也瞄不准,玩着玩着就成功了”(一脸成就感)。
幼儿甲:“如果成功能有小红花奖励,那我会很开心的”。
幼儿乙:“嗯嗯,小红花奖励,我也喜欢。”
(记录人:大四班老师,2017年11月6日)
教育日志四:《小组交互辩论制定新规》
[第一次讨论实录]:苹果组认为:队伍很长,可以切掉一半。芒果组质疑:那切掉哪一半小朋友呢?这是个问题,大家陷入了思考。有孩子提议:“咱们凭卡玩游戏,就像进区域我们手上戴手环一样”。这是一个思维的触碰点,一下子火花四溅,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香蕉组认为戴手环好,西瓜组觉得班级六个微运动项目都想玩,难道要戴六个手环吗?一时间戴手环被pk了。葡萄组的小金突然间大喊:“老师,要不做一本咱们室内联动游戏时用的游戏存折吧”“嗯,我也觉得有个小本子会比较好,每个游戏玩好打个勾,就知道玩过哪些游戏了”,老师顺势追问:“那谁来打钩呢?” 由此,“集赞卡”应运而生!
(记录人:大四班老师,2017年11月14日)
[第二次讨论实录]:大家给游戏存折取了个名字叫“集赞卡”。有孩子说打钩太麻烦,大家一致觉得可以用敲印章代替。关于谁来敲章,大家一开始觉得应该是能干的小朋友来胜任这一差事,于是当即就推荐了5位游戏巡导员,他们的职责就是监督小朋友、劝导插队、多玩等不良幼儿,还负责给每位玩过游戏的小朋友集赞卡上
记录。
行为分析:因为亲历困境,小组讨论很有感觉,孩子们对于微运动中存在问题有话可说。聚焦矛盾点,发现导火索是缺乏一定的细节规则。从“幼幼私下谈论”开启“规则生成之旅”,在群言堂开放、自然的谈话氛围中,孩子们最终讨论出游戏巡导员制度、游戏集赞卡细则。“一卡在手,畅游大四”是孩子们为集赞卡喊出的口号。巡导员的产生是偶然中的必然,用来治理拥堵,监督文明、缓解起到关键作冷场用。
2.画一画讨论的规则
群言堂里出真知,围绕矛盾焦点,孩子们成为了解决问题的主人翁,人人有话说,条条细则举手赞成之后,如何让“规则”走的更久一点呢?有孩子提议文字不会写,可以用画画进行记录。随之绘画“规则蓝图”应运而生,这也是符合大班幼儿内化经验的路径就是运用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将规则由外及内的表述表达的过程。
3.讲一讲规则的故事
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百孩子笔下就有一百个规则故事可以解读。谁是最为合适的解读者呢?答案显然就是孩子。教师搭建充裕的平台,给予孩子支点他们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大班幼儿在身体力行、所思所虑以及绘画规则的三个步骤的历练下,积淀了不少的“规则故事”,在尊重幼儿敬畏幼儿的本真教育基调中,我的规则有“画”说环节水到渠成。
教育日志五《我的规则有“画”说》
4. 队伍边上穿黄色小围裙的是“极速滑道”的巡导员,手中拿着的是画板和印章。在这个极速滑道中完成一次游戏,就要到巡导员这里来敲章。集满6个印章之后,才可以第二次来极速滑道玩。
5. 这是“烤香肠”游戏,一次进入“烤箱”的最多只能三根香肠(三位幼儿),因为烤箱有点小。说着他自己都笑了,通过解读规则有“画”说栏目,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期待的游戏项目。
(记录人:大四班老师,2017年11月15日)
行为分析:这是一个将规则内化为意识形态的过程。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善于将内心秘密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出来,在“画”转化为“话”的过程中,又是一次成长学习的过程。生成性规则通过幼儿口诉“我的规则故事”,再一次华丽升级,真正使得规则“内化于心、内化于形”。
三、齐:合力实践
1.师幼同生共长
在经过一番和孩子们讨论规则的话题之后,我们根据孩子的意愿设计了满足孩子需要的“阳光微运动”“微运动集赞卡”,幼儿来玩微运动时,先找到表格才能进行晨间微运动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每玩一个项目,进行游戏盖章。我们发现,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增强了自我服务意识,并且为了获得相应的印章,幼儿每一个项目都能主动的去玩一遍。
教育日志六《打破“拥堵”僵局》
在室内微运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有记录便有迹可循,便于了解幼儿到底玩了哪些项目,玩的怎么样。平行班还设计了“阳光微运动记录表”“晨间微运动集赞卡”等各种方式,让幼儿在每个项目中都有自己的主动收获。但是在进行中,巡导员进行打钩或者画圈的方式记录,又引发了孩子们的第二次讨论。“你们等一下我,这个记录很麻烦。”只见巡导员皱着眉头在一边记录,原来是孩子们因为巡导员的速度慢而后面排队的孩子越来越多。“怎么样才能快一点呀?”排队的睿睿说道。“能不能很快的按一下,可以用印章。”“对!这个好!”
行为分析:随着孩子们游戏规则的应用,新的游戏规则应运而生。孩子们通过讨论将敲章作为最佳的记录方式。教师需要重新设计新的微运动集赞卡,帮助幼儿顺利的将游戏进行到底。
2.设计支持策略
在室内微运动试玩过程中,孩子们一开始拿到的集赞卡的游戏规则是集满赞后可以获得老师的小红花作为奖励,但是随着孩子的游戏水平渐渐提高,他们不满足于奖励小红花。于是在游戏二度调整的时候,我们将游戏规则调整为:集满6个赞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多玩一轮,这项规则推动了幼儿的游戏进程。
教育日志七《集满赞后随意玩》
康康在玩微运动游戏的时候,他很快的玩遍了所有游戏区,当他集满赞的时候,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极速滑道再玩一次。
行为分析:教师在这项游戏规则的观察中,可以明确某个孩子在哪里多玩一次就代表她最喜欢的游戏项目是什么。帮助教师明确幼儿的游戏目的,增加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游戏话题。为再加深游戏层次做好铺垫。
3.梳理若干成果
基于解矛盾点而生成的规则,经过师幼畅谈心目中的规则到画一画我们的规则,再到说一说我画的规则,最终以集赞卡的问世为标志,象征着生成性规则的一路“成长”过程。梳理出“基于解矛盾点而生成的规则”和配套的《班级微运动集赞卡》以及“基于优化规则细节而生成的巡导员职责”。在不断挖掘疑点、聚焦热点、分析难点、梳理重点,最后形成富有班本特色的生成性规则模式。在不断的尝试、更新升级中“生成性规则”初具雏形,可以尝试在整个年级组推广。
4.成果一:基于解矛盾点而生成的规则
参与角色:全体幼儿
⑴人手一份集赞卡,开始微运动。
⑵完成一項巡导员在相应项目中敲章。
⑶完成第一轮全部项目后,可重复第二轮。
⑷两轮过后,可自由选择项目。
5.生成性规则说明
⑴ 班级微运动设置一般有多个项目,设计两轮必玩项目,是出于对项目参与度冷热不均现象的缓解。
⑵两轮之后随意玩,是尊重幼儿个性化选择的意愿。
6.成果二:基于优化规则细节而生成的职责
参与角色:巡导员
⑴系好小黄裙、手持山型夹和印章。
⑵完成微运动计时计数工作(例如:臂力大王游戏中,负责给游戏者计悬挂时间计时;运动小擂台游戏中,负责拍球(跳绳)等项目的数数工作)。
⑶完成敲章工作(给参与此微运动的幼儿敲章以示完成)。
⑷ 引导游戏秩序。维持秩序、治理拥堵,监督文明等。
四、悟:破而后立
室内微运动是一项持久而有意义的游戏,教师要在不断的尝试中更新自己的游戏观念,让幼儿对游戏保持挑战性。针对游戏提出自己的试玩感受,对材料的跟进提出意见,并在下一阶段对微运动游戏中的不足有一个新的游戏跟进措施。
1.生成游戏规则,微运动更灵动
游戏过程中孩子通过一系列的头脑风暴和手头行动,将自己在微运动游戏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用先说后画的方式进行呈现在教师的面前。通过游戏规则的可行性,教师进行各个游戏项目落实。微运动游戏过程呈现了一个动态的模式,在不断的优化过程中,生成游戏规则流水线。
2.享规则游戏,年段齐头并进
随着室内微运动生成模式的产生,吸引了平行班教师的目光。年段乃至全园进行了规则游戏共享,在吸取经验同时发挥各自优势,将微运动生成模式继续推广。平行班设计了相应的微运动集赞卡,在实施的过程中,各年段组进行多次教研,将游戏中遇到的和可预见的现实问题展开思考,解决困惑。
3.優化规则游戏,方能展翅高飞
室内微运动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幼儿的需要和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从活动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幼儿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特别强调幼儿主体地位的体验观,以充分体现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注重观察幼儿室内运动中的表现,并进行二次组织与调整。只有不断充实和优化游戏方案,我们的微运动规则才能越试越勇,呈现一个比较成熟的状态,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1]郑三元,冯晓霞主编.《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3[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9月:45.
[2]邹广文,催唯航.《从现成到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转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