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洁
瑞士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融多种文化为一体的国家,国土面积虽小,但有不少外国移民。在我们所居住的小镇,人口才四千多,却来自四十多个国家。在我两个孩子的班里,瑞士本国的孩子占少数,所以一个班级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在这样的环境中,“种族歧视”这个词就变得非常敏感。
儿子的同班同学中有几个是非裔孩子。记得有一次和儿子聊起他的朋友,我无意中说了“黑人”这两个字,儿子非常严肃地说我对他的朋友有种族歧视。在他看来,我可以称他们“非洲人”或某个国家的人,但以肤色来称呼,就是种族歧视。想想我们中国人在国外,一定也非常不愿意听到别人称呼我们“黄种人”,我诚恳地接受了儿子的批评。
儿子有这样的强烈反应不足为奇,因为在瑞士的学校里,老师经常教育他们,如何接纳班里的国外移民。
例如,他们上地理课或历史课,老师时常让不同国家的学生介绍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在语言课上,老师们会让孩子将所学的法语单词(瑞士有四大国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我所居住的小镇主要说法语)翻译成本国语言,介绍给其他小朋友。
记得有一次,女儿的班主任让孩子们用自己本国的语言做成一本日常用语小册子,每个词都标上法语翻译并配以一个简短的句子。那一次女儿做得特别认真,把她会的几个日常用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轮到她介绍的那一天,她刻意穿了一件中国风外套,还临时加了一首中国儿歌《两只老虎》来助兴。那天放学后,女儿带回来一大堆“家庭作业”,因为班里所有小朋友都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翻译成中文,并工整地写在纸上。如此一个小小的附加课,也足以体现瑞士人尊重他国文化的态度。
再例如,我居住的镇上有不少民间协会,其中我所在的“多元文化协会”就是帮助外来移民适应瑞士生活的民间组织。这些协会每年都轮流举办活动,每一次活动主题都是围绕不同国家的文化而展开。小镇政府和学校也会积极配合,组织孩子参与到活动中。
我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瑞士人,他对“种族歧视”還有另一层看法。
小时候,父母都曾这样教训过我们:“那个孩子不爱读书,又调皮,你不要和他一起玩。”在父母眼里,我们跟那些不符合他们德育规范的孩子“混”在一起,就会被带坏,毕竟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的孩子上了学之后,我也自然而然地用这一理念来“监视”他们所交的朋友。
我先生极反对这样的做法,在他看来,这就是一种变相的种族歧视。他认为,成人没有权利去规定孩子结交怎样的朋友,应当由孩子自己去了解和选择朋友。当然,父母也不是撒手不管,当看见孩子结交的朋友品行的确有问题时,父母应适当表明看法,但不带有任何人品判定。
比如,我先生通常会这样说:“我看到你朋友这样做了之后,事情变得有点复杂了……”“你朋友跟你说话的语气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你这样做让我觉得很为难,我认为如果你的朋友换种方式的话会更加容易让人接受……”他很少直接判定孩子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而是通过事件的本身,来告诉孩子他对此事的看法。
瑞士人这样对事不对人的处理方式,培养了孩子以平等之心来对待他人,在人人平等的情况下,就事论事,而非以人论事。瑞士的民族平等教育让孩子们更全面认识和接纳多元文化,这种接纳不仅只在于欣赏他国文化的不同精彩,更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将多元文化融入自己的世界观。
我的孩子拥有双重文化背景,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一定还会遇到种族问题。我相信他们当下接受的这份种族平等教育,可以让他们在面对未来所有的不公平时,都足够坦然,足够坚定。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