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问问
旅行,是心灵的阅读;而阅读,是心灵的旅行。
孩子的脚步就是他的目光,一寸一寸地阅读这个世界。开始任何一段旅途之前,无论是长途还是短足,在整理行李的时候,别忘记带上一两本书,让孩子的脚步在旅行的同时,心灵也跟着旅行。
旅行间隙,随手从背包里拿出两本书,一本给孩子,一本给自己,静静地坐下来,哪怕才翻了一页就不得不出发。一个人在喧闹的背景中迅速让自己安静下来,并进入一个相对自我的阅读状态,是一种特别的能力,需要根植于内心的自省自觉。
在东京的地铁、公园和街头,虽然大部分的人都步履匆匆,但我和儿子总会看到,当他们坐下来的瞬间,会掏出一本书来读。比起壮观的自然景色,这是更美的另一种人文风景。法国塞纳河边的繁华书市至今让我常常怀念,那些在或新或旧的书吧中搜寻的目光,浪漫唯美又清澈纯净。
传说二战时,在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法西斯分子在对犹太人进行残酷折磨和疯狂屠杀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犹太人在极其艰难的时刻,甚至就要失去生命时,他们随身携带的竟是几本书;许多人走向刑场时,手里还紧紧地握着一本书。法西斯对这些犹太人的做法感到震惊:这是一个真正不可战胜的民族,他们内心隐藏着强大的力量,足以抵挡住向他们射来的子弹。
德国和波兰的地铁列车上,人们的眼睛不是望向窗外的美景,就是盯着手中的书籍。
我一直相信,阅读是有力量的,文字是有养分的。一个常常读书的孩子,他身上有一股别于他人的气息,叫做书卷气。书卷气不是羸弱和呆滞,而是眼瞳中的神采飞揚,和行走在任何陌生之地时的笃定自信。
旅行中阅读的书,不一定要深邃深刻,但一定要有行走的状态,一定要有对远方的渴慕。有时是陌生城市中的车水马龙,有时又是长郊野外的鸟语花香,或者是几万米高空的悠然远眺,又或者是初见第一眼的相视而笑。那些来自灵魂深处的震颤,在你千里迢迢的路途中,悄然借助纸墨的力量提前来到你面前。无论我们如何长途跋涉,能够到达的地方总是有限的。但是书不一样,每一本书就是一艘不同航向的船,带领我们从自我的狭窄世界中,驶向不同航向的广阔海洋,不止拓展我们的视界,更拓展我们的内心。
旅行永远达不到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因为目光永远比行走要快得多,思想永远比脚步要深刻得多。但是不能因此停止行走,脚步踩在陌生土地上,是另一种切入体肤的阅读。当你停止行走时,世界会很大,大到你难以企及;当你迈开步子行走时,你又会感到世界很小,小到你迈开双脚就可以抵达。这就是旅行和阅读的相辅相助的关系。
去日本东京吉卜力美术馆之前,儿子小米着迷动画书籍,宫崎骏的每一部动画片对于小米都是奇迹。参观完吉卜力美术馆之后,他知道了动画片的构思、设计、创作、制作的过程,原来那些感人的动画是一张一张画出来的。东京之行后,他甚至尝试自己制作动画,虽然因为技术上的原因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但已在朝“动画”这个领域起航了。
我在路上阅读的,常常是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我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在想,其实天下每位母亲都一样,在拥有孩子的那一刻,我们都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慢慢地陪着他走,陪着他第一次迈开步子,第一次走出家门,走过世界,走过生命中无限的山水风光。
这些年一路走来,我和小米一路行一路读。阅读不仅是旅途锦囊攻略的来源,更不止是填补旅途空余时光,阅读是用心灵丈量我们从未走过的远方,是用灵魂抵达我们从未抵达的圣地。
外面的世界更是一本精彩生动的书,当书上的场景、脑海中的想象变成了真实时,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最美好的回忆。幼年的记忆是短暂的,但是小米记得那个下午,阳光漫过吉卜力美术馆里的鸟笼式旋转楼梯……每当我们偶尔提起这个下午,仿佛翻开了存在内心的一本书,时光的况味扑面而来。
每一次旅行之后,回到我们居住的城市,就好像是从一场抽离状态的“阅读”回到现实世界。旅行和生活就像一座交错旋转的楼梯,当小米转回原来的方位时,就会发现自己站立的位置变高了,视野开阔了。
孩子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其实不是从他迈开出发的脚步开始,而是从第一次睁开眼睛开始的。
在那个神圣的时刻,他打开了一本叫做世界的书。
(作者系江苏省作协会员,出版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