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创新中知识粘性的削弱对策研究
——基于跨国公司管理视角

2018-07-20 10:01贾炎宁
山东纺织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粘性隐形分布式

贾炎宁

(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之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科学技术水平尤其是高精尖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只有站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只有坚持不断地贯彻创新理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下遇到的新发展问题。

一、分布式创新理论概述及相关理论简介

分布式创新指的是企业利用跨边界、跨地区的特殊资源,选定创新任务,通过不同地区的公司之间的合作建立联系以及进行知识整合,以实现创新的模式。

分布式创新起源于跨国公司。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分布于世界的不同地区。一些跨国公司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子公司的独立性,使创新不再集聚于母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产生创新的合作关系,即通过母公司主导并制定结构上的制度安排,使子公司充分参与创新过程。李子明(2010)指出分布式创新是新的集成创新模式,同时也体现了开放式创新去中心化的特点[1]。

国外学者关于分布式创新的研究理论分为四个方向:技术创新视角、资源基础观视角、创新网络视角以及知识管理视角。技术创新视角的学者例如Kelly(2006)认为推动分布式创新发展的因素是“环境”,经济全球化、知识全球化、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日趋完善的交通设施和信息网络种种环境的变化因素促生了分布式创新。资源基础观视角的学者则采用资源基础观分析分布式创新[2]。Laperche(2012)指出跨国企业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子公司拥有丰富的优质、异质资源尤其是知识类资源,这些资源是其他公司不可复制的,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高新技术企业往往关注于能够帮助建立完整商业系统的优质资源。在获得优质资源后,还需要将这些优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最大化发挥其效用,这就需要对创新网络进行更新。创新网络视角的学者认为在分布式创新中组织者和参与者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试图寻找最适合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模式。企业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等级制度,管理模式更加扁平化和透明化,充分调动各子部门的积极性。知识管理视角的学者认为在分布式创新过程中,重点在于知识的管理。Swart(2011)指出分布式创新主体在实际沟通时会产生交流障碍[3]。知识是有“粘性”的,比如不同地区的企业之间的知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异质性的,但另一方面来说恰恰是有粘性的,适用于某子公司的知识是否使用与另一个子公司。此外,不同企业之间的语言、专业、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的不同制造了“知识边界”,产生人为制造的知识粘性。

国内学者对于分布式创新的研究始于2007年,关于分布式创新理论的研究在以上四个方面均有涉及,主要集中于在分布式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研究。李佩琳(2007)等从研究跨国公司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分布式创新的概念、实质以及驱动和促进因素[4]。黄国群(2008)等指出分布式创新可分为两个过程:配置过程和激励过程,即合适部门做合适的事以及正确、高效地做事,对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系统模型及运行载体进行了探讨[5]。陈劲(2012)指出分布式创新具有多维度特性,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分布式结构、分布式协同以及分布式认知,半开放式结构特点是分布式创新的基本特点[6]。

二、分布式创新中知识粘性产生的影响以及知识粘性存在的原因

Von Hipple(1994)认为知识粘性指的是知识在不同组织之间发生转移时,知识会对原有的所属者产生粘附性,知识转移遇到障碍的情形[7]。在知识转移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两种知识: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一般来说,可以用文字、图像表达的知识称之为显性知识,与之相反的,难以用文字图像表达的知识称之为隐形知识。相较于显性知识,隐形知识具有更大的粘性。

一方面知识粘性的存在使得企业的核心知识不能被其他企业轻易模仿,企业因而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但在另一方面,知识转移是企业在进行分布式创新时的重要环节,知识粘性的存在影响着知识的顺利流动和转移,因而最终知识粘性会对企业的分布式创新过程带来影响。知识粘性会对知识转移产生负向作用,为了削弱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粘性,有必要对知识粘性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

冯帆(2007)从认知因素、知识转移的环境以及转移动机三个方面研究了知识粘性产生的原因[8]。杨坤(2013)通过S-A-C视角指出知识粘性在分布式创新中分为:情景层、活动层、认知层三个层面[9]。姜毓锋(2011)从技术转移过程方面指出知识粘性的成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技术转移主体、知识客体、技术转移机制[10]。晏自翔则从匹配视角指出,知识粘性应考虑个体的差异性,本体与其他个体差异越大,相应地,知识粘性就会越大[11]。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知识粘性产生的原因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主客体、知识本身以及环境。

图1

首先,知识转移主体与客体即发送者和接受者存在着差异,产生了知识粘性。在分布式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母公司和子公司处于不同的知识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各自所接受的知识可能不同,进而会产生形成知识距离。一方面,由于公司之间的地位不同,母公司可以吸收众多子公司的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庞大的资源获取大量知识,而子公司只能被动接收母公司所给予的知识,并且子公司从外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限,最终可能导致知识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知识水平差异增大,影响知识的流动性,产生知识粘性。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网络结构完善程度可能在主客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进而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差异性越大,越容易产生知识粘性。

其次,知识本身也会产生知识粘性,不同的知识会产生不同的粘性。隐形知识具有“内嵌性”和“不可表达性”两个特征。“内嵌性”指的是在组织的复杂结构体系以及运行过程中,隐形知识被组织深深烙上了组织的痕迹。“不可表达性”指的是隐形知识难以使用文字、图像、语言等形式所表达。显性知识由于可以使用文字、图像对其进行编码,使发送者易于传递,同时使接收者易于理解和使用。而隐形知识由于较难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所表达,发送者在发送隐形知识时可能会产生编码错误,接收者也会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此外,对于一些专业性强、复杂的知识,也会对知识的编码、传递、接收理解产生阻碍作用。而如果知识发送者将一些专业人员调配到接收者中,虽然可以加速新知识在接收企业间的理解,但是人事上的变动可能引起恐慌,部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知识的吸收。

最后,主体、客体所处的不同环境会产生知识粘性。进行分布式创新的企业大多处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最终都会对组织的文化产生影响,组织文化的差异也会对知识粘性产生影响。

三、分布式创新过程中知识粘性的削弱对策

以上文献综述和分析研究了在分布式创新过程中知识粘性产生的三方面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不难发现完全消除知识粘性对创新中的阻碍可能性很低,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削弱知识粘性,增加知识的流动性。因此,提出下列几点建议:

1.将分布式创新常规化,建设知识共享平台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走出去是必然趋势。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分布式创新作为一种“集百家之长”的创新方式,可以充分吸收和利用当地优质资源,结合本土资源,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创新内在力量。因此,企业要将分布式创新常态化,建立相应的分布式创新管理机制,从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个方面建立知识共享和交流平台,引导子公司积极沟通,发挥创新作用,将“大众创新”的精神贯彻到企业中来。同时建立这个机制,有利于最大化降低企业分散化产生的影响,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削弱知识粘性。另外构建的平台应是权力分散度适中的,可以推动成员之间知识创新认同,提高运行效率。

2.创新知识共享网络,优化知识转移渠道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区块链、云系列等高新技术的兴起为企业的知识共享网络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加大对企业内部共享网络的建设,这样有利于不同研发部门更方便快捷地相互交流,加速知识流动,推进分布创新。

数量上来说,知识转移渠道越多,知识粘性就越低。可以从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个方面来增加知识转移渠道。正式组织方面,在企业研发体系建立共享制度,不同地区的企业研发系统之间要实时共享知识,共同创新。非正式组织方面,不同企业之间的员工可以适当地采用轮岗制,鼓励员工之间建立“师徒关系”增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建立良好关系。通过建立双循环模型指出,“师徒模式”有利于降低知识转移过程中产生的知识粘性。

3.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间分享意识

企业间进行知识转移时,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即使是同一家企业部分员工也是不愿意将知识进行共享的。因此,需要管理者建立一种激励机制来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和员工签订激励合同。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了给予员工所必须的物质激励外,还需要对员工进行相应的非物质激励,加大对知识共享的宣传。

总结

十九大阐释了新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仍然作为发展之首,足以看到党对创新的重视。另一方面,十九大提出了以“一带一路”为引领,进一步实施开放战略尤其是要加大中西部的开放进程。因此,在坚持创新的同时,企业要紧紧跟随十九大的脚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分布式创新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后,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大都停留在概念、过程以及管理等探索阶段,对其运行的微观阶段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分布式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粘性隐形分布式
一类具有粘性项的拟线性抛物型方程组
皮革面料抗粘性的测试方法研究
带粘性的波动方程组解的逐点估计
隐形人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分布式光伏热钱汹涌
分布式光伏:爆发还是徘徊
基于DDS的分布式三维协同仿真研究
“0感无暇” 隐形妆
家庭医生增强基层首诊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