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进璇, 杨 清, 曾斌芳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1消化内科, 2神经内科, 乌鲁木齐 830000; 3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乌鲁木齐 830011)
结肠镜是一种筛检大肠病变的有效手段,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肿瘤性病变,可大大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1]。对于非肿瘤性病变也可做到正规系统的追踪随访。放大并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在结肠镜方面的应用,更是大大提高了对于结肠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本研究通过ME-NBI观察息肉样病变的黏膜表面细微腺管开口(pit)和血管形态(CP),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其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1.1临床资料收集2014年6月-2015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病房经结肠镜检查提示结肠息肉样病变的患者78例,选择病变直径在2 cm以下者,最终入选72例,年龄25岁~75岁,平均年龄(63.64±6.75)岁,共计发现病变数目91个,先行ME-NBI检查观察pit和CP,再将标本送病理进行诊断,对最终灵敏度、特异度给予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排除对象:肠道准备差,严重影响观察效果者;患炎症性肠病者;家族性结肠息肉病者;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者。
1.2方法检查前一晚给予50%硫酸镁或者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准备肠道,检查前禁食水6~8 h,安抚患者,并对其简单讲解注意事项,详细了解其病史及检查原因,并签署知情同意及诊疗同意书。内镜检查采用Olympus CF-HQ290I型放大内镜,主机为Olympus CV-290、内镜灯光为CLV-290SL,对入组的患者在ME-NBI下观察pit和CP,并储存内镜图像。普通状态下进镜至回盲部,退镜时仔细观察,发现息肉样病变时观察其部位、直径大小、数量、形态,首先在ME-NBI下观察pit及CP分型,然后根据其直径大小决定活检或者镜下切除,标本均送病理。
1.3观察标准
1.3.1 黏膜腺管开口分型标准 采用工藤进英的分型法[2-3]:主要根据腺管开口的形态和大小分为5型,Ⅰ、Ⅱ型为非肿瘤性病变;ⅢL、ⅢS 、Ⅳ及Ⅴ型为肿瘤性病变。
1.3.2 黏膜毛细血管分型标准 参考佐野宁分型法[2-3]:Ⅰ型为非肿瘤性病变,Ⅱ、Ⅲ型为肿瘤性病变。
在本次研究中,72例患者中共发现息肉样病变数目91 个,在ME-NBI下观察黏膜表面细微腺管开口(pit)和血管形态(CP),并将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见表1。ME-NBI下pit分型对直径<2 cm的结肠息肉样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00%、93.75%;CP分型则为97.26%、83.33%,见表2、表3。
表1 ME-NBI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个
表2 ME-NBI内镜下pit分型对息肉样病变性质判断/例
表3 ME-NBI内镜下CP分型对息肉样病变性质判断/例
结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因素多而复杂,研究发现结肠腺瘤性息肉与结肠癌的发病极为密切,是结肠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4-6]。结肠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前者主要为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风险,需要及时治疗,后者包括炎性和增生性息肉,只需定期随访,不需要特殊处理。
NBI又被称为电子染色内镜,系统采用窄带滤光器,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限定,仅留下605、540和415 nm波长的红、绿、蓝色窄带光波,增加黏膜上皮和黏膜下血管的对比度和清晰度,相当于黏膜染色的功效[7]。放大技术可将常规内镜所见病变放大35~170倍再行观察,更为清晰地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和血管形态。本研究pit分型标准采用工藤进英的分型法。主要根据腺管开口的形态和大小分为 5 型:Ⅰ型:圆形,Ⅱ型:星形或乳头型,ⅢL型:管状或圆盘状,比正常 pit 大,ⅢS 型:管状或圆盘状,比正常 pit 小,Ⅳ型:分支状或脑回样,Ⅴ型:无规则或无结构。CP分型标准参考佐野宁分型法,分为3型:Ⅰ型:规则的六角形的蜂窝样结构微血管。Ⅱ型:正常和较粗血管,腺管周围呈管状和卵圆状微血管,部分蜂窝样结构微血管残存。Ⅲ型:正常和较粗血管,不规则腺管周围卷入毛细血管,微血管直径不一、中断和密度增加,蜂窝样结构的微血管被破坏。本研究72例患者中共发现息肉样病变数目91 个,在ME-NBI下观察pit和CP,pit分型对直径<2 cm的结肠息肉样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00%、93.75%,略高于文献报道[8]。CP分型则为97.26%、83.33%,与文献报道相近[9-10]。上述结果均显示ME-NBI明显优于普通结肠镜检查。ME-NBI技术在结肠镜检查方面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减少了操作者的经验误差,以往需要长时间等待病理结果再做处理,且部分病变取病理会对后续的内镜造成妨碍。同时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肠道清洁程度也可干扰对病变性质的判断。总之,对于结肠息肉样病变的研究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ME-NBI技术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