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燕
“一把刻刀划过静谧的夜幕,一把小锤敲开黎明的晨曦,他的作品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作为国礼飘洋过海,擦亮了淄博陶瓷名城的名片,把当代国窑的品牌推向世界。”2014感动淄博人物的颁奖词犹在耳畔,连续15年的国礼陶瓷艺术创作,造就了被誉为“国礼艺术大师”的王一君。2018年3月8日受到了习近平主席接见并两次亲切握手,创作了2018年3月29日习主席会见纳米比亚总统根哥布的外事国礼刻瓷作品。多年来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制作外事国礼陶瓷作品,广受中外赞誉。几十年来,王一君怀着对艺术的不断孜孜追求,参与三项陶瓷劳动技能大赛规则的制定,肩负着艺术大家的使命,以弘扬和壮大中国陶瓷品牌为己任,让中国陶瓷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2015年3月4日《人民政协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式版刊登“把中国陶瓷艺术推向世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一君和他的陶瓷艺术”。
根植沃土 领悟生活 敏而善思 兼收并蓄
王一君生于享有“陶瓷之都”美誉的山东省淄博市。父母都是山东淄博瓷厂的陶瓷工人。从小耳目濡染,让他形成了对陶泥泥性的认知,这段儿时的经历对他的人生影响是深远的,这也为他日后从事绘画、刻瓷、陶艺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1年,王一君在山东淄博瓷厂就业,系统掌握了泥料、成型、釉料、装饰、烧成等工艺环节。在酷暑烈日下,在寒冬朔风里,为了试制一件窑变釉作品,王一君能在窑炉边一守就是十几个小时。在学习和研究中,他发现陶瓷的各种釉色幻化无穷,可与刻瓷结合,营造出单一手法不易表现的意境,不同的材质,雕凿的刀口韵味和质感也各不相同。同时,器形与刻瓷画面密切相关,很多时候,由于器形不适合,往往制约了创作题材内容的表达和艺术表现形式的选择,因此创作常常达不到理想效果。于是,工作之余,王一君便一头扎进了对陶瓷工艺制作环节的研究中,感受、感知、感悟……渐渐发现,内心世界里有些用文字语言难以描述的妙境,竟可以用陶瓷语言来充分表达。他先后发明结晶釉刻瓷、高温窑变彩釉刻瓷、半刀泥胎装饰加刻釉雕瓷等技艺,将传统陶艺与刻绘综合装饰等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入到水、泥、火之中,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情景交融、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韵味,更富有创意和境界,真正赋予瓷器“生命”,让它灵动有韵味。2009年,刻瓷作品《韶·光》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特等奖,实现了山东省工艺美术在全国展评中特等奖项零的突破。王一君的艺术创作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王一君堪称“大国工匠”,但是其艺术作品却极少表现出“工匠气”,反倒是简约、疏朗、淡雅,表现出浓郁的文人气息。这得益于他的广识博览,勤奋善学。坚实的艺术专业知识功底自不必说,对同行前辈赏析品评,对各艺术门类的广泛涉猎和深入探究,极大地丰富他的的学养,厚实了他的的艺术积蕴。在王一君工作室三楼的展厅里,摆放着他为2013年博鳌论坛上习近平主席赠6国家元首国礼肖像刻瓷盘图片。即使透过海报形式展现,王一君人物刻瓷的细致入微,精妙传神也毫不逊色。“彩色肖像刻瓷为突出主题,不以背景夺主,实际创作时却不应只简单地理解为去掉背景,而是深入解析本原色、光源色与环境色对效果的影响,把神态、形象、结构、色泽、质感等与光影整合出理想的融和点,肖像刻瓷妙境即在此。”
人民大会堂投神圣的一票
在王一君看来,一种艺术形态、艺术风格发展到极致就相对固化,在这个圈子里固守的话必然难以突破。东方艺术从根本上讲是气韵贯通型,气是东方艺术的特质,气韵生动才是中华文脉的根。王一君的作品性随其真,不违本心,则纯净,净则明远,作品必然幽绝深朴、蔚为大观;而简者,简约即无限,至简则生万象。任何艺术门类的发展都有一个由简至繁,再由繁归简的过程,陶瓷艺术也不例外,一笔一墨、一刻一线,方寸之间可以汪洋恣肆,意味隽永。正如他桌案上摆放的“萌者尽达”:玉色的鲁青瓷质,状如翘起的拇指,又如迸发的种子!“句者毕出,萌者尽达”,恰如王一君时下的创作状态!这件作品也极为恰切的展现改革开放、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风貌!
广识博览 厚积薄发 德厚境高 情沛章华
王一君的作品多次荣获全国金、银大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奖项,以及泰山文艺奖等奖项。作品载入中国美术馆编纂的《天工开物——中国工艺美术作品集》,多次应邀赴许多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作品入选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馆、法国卢浮宫、英国珍宝博物馆等重要艺术展并被收藏。王一君的思考、艺术追求,也得到了外国艺术家的高度评价。2015年8月和10月间,他两次应邀赴韩参加陶瓷文化交流,与韩国国家级陶瓷名匠徐光洙、林泽恒、金世龙、金福汉等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被王一君的艺术高度、因材施艺的大智慧、缘物结思的随缘感应和因势利导的灵心妙境所折服,金世龙对王一君说:“您就是陶瓷艺术的‘神来之手’。”而徐光洙更是现场摘下标志自己国家级名匠身份的徽章献给王一君,称赞他“才是真正的名匠!”德之美归为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本人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王一君有中国文化人谦和温润的性格,也怀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的理想与志气。每当社会需要的时候,他总是第一时间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003年“非典”期间,2008年5月汶川发生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王一君捐赠陶瓷作品、书画作品与现金献爱心,赴香港参与慈善赈灾活动,被授予“重建汶川爱心大师”称号。2014年,王一君参与筹划中国陶瓷大师联盟主办的法国罗浮宫中国陶瓷大师精品回归展,40人56件展出后引起世界轰动。9月29日,这些精品又在山东省陶瓷工艺产业基地——淄川区昆仑镇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向广大市民亮相。王一君还积极探讨推进做大做强淄博的陶瓷品牌,并提出把地方特色工艺纳入地方课程教育,传承和复兴优秀地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和倡议。王一君的工作室成为“山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2015年12月,工作室曾迎来200多个华侨的孩子们参观学习,王一君说:“一部陶瓷史就是一个中华文明史,这些孩子都出生在国外,作为陶瓷艺术的传承人,我们有义务怎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文化史和他们的根脉在哪儿。”2016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侨办在山东省博物馆举办“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一君与华人华侨陶瓷书画作品展”。8月在台湾举办“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一君书画陶瓷作品台北展”,获评山东省优秀对台交流项目。9月应邀设计创作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奖品。
王一君设法将陶瓷作品的设计融入更多淄博当地文化特色。他认为要“用活性的陶瓷设计理念引领创新,让创新驱动陶瓷文化发展。”形成齐文化与淄博陶瓷融和发展。致力于让陶瓷作品成为淄博当地文化走出去的载体,有力地推动了昆仑陶瓷小镇获评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王一君更注重陶瓷艺术水平的社会整体性提高。他先后接受了17人的拜师请求,对他们悉心教导,全力帮助,助推他们事业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弟子们深得教义和帮助,艺术水平显著提高,纷纷崭露头角,事业迅速发展,成为行业内的新秀。在王一君的艺术工作室里,每隔几天就会看到这样一幕:师徒两人坐在一起,对着一件作品,时而比划一番,时而疾笔一番。这位老师,自然就是王一君;而这位学生,王一君的第五个弟子——张海生,一位只有80分贝听力,仅能听到火车从身边经过的响声的听力残障人士。在旁人眼里,这是多么不协调的一个画面,作为刻瓷界的大腕,想投入王一君门下的人不计其数,而王一君却不因为听力障碍,仍然收其为徒,并且在教导这个学生身上,花费了比别人多数十倍的精力。在王一君孜孜不倦的教诲下,张海生的刻瓷水平突飞猛进,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工艺美术展中获得金奖,被评为“省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并取得了助理工艺美术师的职称和“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正是王一君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让张海生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宽。
近年来,王一君关心民生,先后提出《山东要把“老字号”品牌擦亮》《关于淄博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思考与建议》《关于增强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职能的提案》《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提案》等多个提案。参与撰写的调研报告《以文化思想统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为例》在全国政协双周讨论会上讨论,为乡村文化振兴积极实践探索、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王一君表示,“有责任感,有勇气,有担当,我们前辈身上也有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我们得把优秀传统接过来,薪火相传、继承发展,让传统文化绽放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