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茅洲河告别黑臭

2018-07-19 01:39陈昊罗斌
环境 2018年6期
关键词:河长管网提质

陈昊 罗斌

5月的茅洲河水草丰美,鱼虾浅底,沿岸绿草茵茵,不时有沙鸥低旋,与河岸相连的亲水栈道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流连。多年前它曾是市民避之不及的臭水沟,更是深圳治污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如今,整治后的茅洲河不再黑臭,宜人风景重现。

环境就是民生,绿水就是美丽。近年来,深圳将水环境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要求举全市之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全力打赢治水攻坚战。水环境污染最严重、矛盾最突出的茅洲河被列为攻坚的重中之重。经过一系列综合整治,岸上污染源被切断,生活污水截污纳管,流域水质明显改善,2017年底,茅洲河初步实现不黑不臭,今年1~4月,茅洲河燕川、洋涌大桥、共和村等断面氨氮、总磷浓度较2017年同期明显下降,下降幅度达20%~80%,治水成效初显。

一把手督办,

全面压实河长制责任

“如果在巡河时发现了问题,我们会第一时间在河长群里把问题进行详细通报,通报后各河段的河长就会马上核实,整治,实现了上下联动,共治共享。”光明新区茅洲河楼村段段长、楼村社区党委书记陈建光告诉记者,从2016年起,河长们共同见证了河道的蜕变,如今河水清了,不臭了,就是对老百姓最好的回报。

“光明新区实行河长制以来,治水战果丰硕,茅洲河干流光明段彻底消除黑臭,水质断面主要指标稳定达到4类水质,提前完成治水提质年度任务。”光明新区环保和水务局局长黄海涛介绍,2017年以来,光明新区以“河长制”统领全区治水工作,促进“水长治”, 强力推进茅洲河干流光明段及新区辖区内13条支流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深圳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总河长、副总河长,市委书记王伟中还担任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的市级河长。“河长制的实行,让深圳河流流域治理和沿岸管理上了一个台阶。”

据深圳市水务局副科长甘申东介绍,河长制实施以来,各级河长充分发挥在河湖管理保护工作中的统筹、协调、督导作用,强化治管合一落实长效治理,推动了水环境治理的长效管理。“目前,深圳已经形成较完善的河长制结构框架,全市754名领导干部担任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长,做到了全市大小310条河流条条有河长,实现河长全面覆盖。”

没有责任就没有压力,为了不让河长制成为“冠名制”,深圳专门制定《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和《责任书》,编制“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和配套制度,将河长制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量化到具体时间、细化到单位和个人,每一名河长都是“施工队长”,层层压实河长责任。

深圳全面启动“2436400”工程。紧盯纳入国考的深圳河河口、茅洲河共和村“2”个断面,纳入省考的茅洲河燕川断面、龙岗河西湖村断面、坪山河上洋断面、观澜河企坪断面等“4”个断面,以及纳入住建部、环保部考核的“36”条(45段)建成区黑臭水体,确定了2017年必须完成的“400”个项目,实行“红、黄、绿”进度跟踪管理,市、区政府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的问题。

建立“2+2”督查工作机制,开展飞行检查、交叉检查、联合督查,督查结果定期公布、例会通报,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现了对落实河长制工作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同时,创新干部考核方式,坚持管人和管事相结合,对不适应工作新形势、不积极治水提质的干部及时调整。

河流的长效治理,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深圳在落实好河长制责任的同时,通过带动全民护河爱水,推动形成治水提质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并支持民间组织招募环保行业专家、学者、热心人士,担任“深圳民间河长”, 积极推动河流污染治理的社会参与,促进河流共治、共享。

多效并举,

超常规补齐历史欠账

茅洲河干流全长三十多公里,下游河段为深圳、东莞界河,是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根据深圳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7年底前,茅洲河要消除黑臭,2020年要全面达到Ⅳ类水要求。

为加大治水投入,深圳不遗余力砸下真金白银,2017年,深圳治水提质项目完成投资190亿元,启动486个治水项目,今年治水提质项目将再计划投资336亿元,启动项目397个,将从管网建设、正本清源、提标扩建拓能、河道综合整治、三大污染源全面监管、智慧环水等六大方面,打赢治水提质关键战。

在宝安区茅洲河(洋涌河段)燕罗湿地公园施工现场,整治工程正如火如荼,景观道路已基本铺设完毕,绿化植物正加紧种植,湿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美丽深圳不可多得的一道风景线。

“去年9月这里的水还很脏很臭,没有人愿意靠近,经过整治,已经闻不到一丝臭味。”宝安区环保水务局工程事务中心总工杨东平告诉记者,通过控源截污、补水措施、生态修复等治理手段,水质较一年前有了明显改善,经过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水质有望达到4类景观水。“该项目将在今年年中完成,届时这里将举办茅洲河龙舟赛,向全社会展示深圳的生态之美及治水成果。”

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是深圳市“治水提质”、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国家水环境治理的标志性重点工程。为打破过去治水老路,深圳大胆突破常规,在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治理上,采取“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戰”方式,率先开启 “央企+地方”EPC流域治水新模式,治理初见成效。

“截止目前,宝安片区1028公里的雨污分流管网全面建成,消除入河排污口1419个,建成两座再生水厂补水泵站和39公里补水管道,茅洲河(宝安段)、罗田水、沙井河、排涝河基本实现不黑不臭。”

茅洲河流域污水管网建设缺口大、历史欠账多,水体改善迫在眉睫。“破难题、补短板,‘ EPC总承包模式让深圳跑出了管网建设的‘深圳速度。”

“高峰时期,超过400个施工作业面同时展开,施工人员达到13000人,单日最高铺设管网4公里。”据深圳市人居环境委水土处处长伦锡藩介绍,为加快补齐历史欠账,深圳自加压力、四次提高管网建设速度目标,截至2017年年底,深圳市累计建成污水管网已达7894公里,其中仅2017年新建管网就达2009公里,是“十二五”时期的1.8倍。“今年,全市将计划建设污水管网2353公里,全面补齐污水管网缺口,从源头做好雨污分流工作。”

与此同时,在打牢管网建设基本功的基础上,深圳市大力开展水质净化厂提标、扩建、拓能,2017年,全市原有180万吨直排污水实现截污,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5万吨/日,总提标规模达103万吨/日。

大手笔之下,深圳水环境总体情况持续向好,全市36条(45段)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茅洲河、深圳河、观澜河等五大主要河流比上年同期综合污染指数明显下降,其中,茅洲河(共和村)综合污染指数下降47%。

“利剑”高悬,

严打环境违法行为

多年来,茅洲河一直是深、莞两市治污绕不过去的关键词,在中央环保督察组提出的督察意见中,茅洲河的名字多次被提及。为解决跨区域治水难题,打击跨流域环境违法行为,近年来,深莞两地环保部门加强合作,开展联合交叉执法行动,对茅洲河流域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2017年,深莞两市环保部门共开展4次联合执法行动,共巡查交界河段12公里,检查行业企业174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2宗,下达处罚决定书9份,处罚金额106万元,有效打击了跨流域环境违法行为。”深圳市环境监察支队科长

梁儒介绍。

在茅洲河深圳市流域范围内,深圳实施“最严执法”,以中央、省环保督察为契机,先后开展“春雷行动”“利剑一号”等环保专项执法行动。2017年,市、区环保部门在茅洲河流域共出动执法人员69585人次,检查企业29151厂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993宗,移送行政拘留20宗,处罚金额11432.131万元,同比增加 141.5%。其中对一家暗管超标直排重金属废水拒不改正的违法企业,实施按日计罚,处罚金额高达1239万元,创下广东省单宗罚款历史最高纪录。

“茅洲河流域内工业聚集区‘小散乱污企业量大、面广,污染贡献很大,关停、取缔,刻不容缓”。

深圳市将消灭“小散乱污”作为水质改善的有力抓手,向茅洲河流域“小散乱污”企业全面宣战。在茅洲河流域率先开展“小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严厉查处一批、关停取缔一批、整治提升一批”的原則,通过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对茅洲河工业污染源实行扫楼式、碾压式整治,对“小散乱污”企业不同违法行为,一律依法立案查处。

同时,建立完善长效管控机制,结合工业园区建设提升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规划布局,通过产业化引导,引导规范工业企业有序发展,进一步把“小散乱污”管控责任落实到街道、社区和不动产出租人,压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严防“小散乱污”回潮。

“2017年,在茅洲河流域内共排查企业26975家,确认‘小散乱污企业1856家,通过关停取缔、补办手续、自行搬迁等方式已全部得到有效整治。”

下一步,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将按照“利剑二号”行动的部署要求,全市各区(新区)、各责任部门将紧盯目标任务,倒排时间节点,对涉水与涉气污染源实施“体检式”排查、“休克式”整治、“一证式”监管、“点穴式”执法等四大措施,高标准提升企业环保管理水平,重拳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为治水提质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河长管网提质
“疫”起携手 共研提质
“六步四环”单元教学靶向课堂提质
以“三抓三促”推动服务群众工作提质增效
市政道路给排水管网设计分析
水利部部长为“记者河长”点赞
“河长”不只是写在公示牌上的名字
东莞打响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攻坚战
浅谈GIS在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处理“减负”和“提质”的关系
石家庄裕西隔压热力站混水改造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