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新,戴紫芸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3)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家庭农场作为一种主流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主体。近些年来,家庭农场被视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并探索发展家庭农场,但一直未受到关注。直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首次明确提出将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农场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并受到学者的广泛深入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以篇名包含“家庭农场”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得到相关文献的数量达4966篇。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家庭农场的大力扶持,家庭农场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密切关注的热点,有关家庭农场的研究文献开始大量涌现。通过对目前家庭农场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发现最新的热点主题,把握目前的研究动态,预测未来的研究走向。
在家庭农场研究成为学界热点的同时,对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全面客观总结出近年来中国家庭农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以2005—2016年CSSCI来源期刊上刊发的182篇家庭农场相关论文为样本,利用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样本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系统性地呈现我国家庭农场的研究热点主题和演化路径并予以描述和分析。量化研究的结论可以科学解释研究的演化规律,反映研究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利用大数据科学预测未来家庭农场研究方向。
本文选取国内最具权威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可以确保研究对象的代表性与可靠性。将“家庭农场”作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获得检索文献202篇,为了更清晰反映近些年家庭农场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检索年限设定为“2005—2016年”,并且经过人工识别筛选出符合主题的相关文献,最终确定样本文献共计182篇。
1.共词分析
共词分析是指通过统计一组关键词(主题词)两两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次数,从而分析这些词之间的关联。关键词是作者对论文主题和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能够反映论文的核心思想,是论文的题眼。共词网络集中了某个领域内所有相关论文的关键词,在共词网络中该领域的研究走向能够清晰呈现,当共词网络中的关键词共现次数越多,则说明通过关键词反映的主题越是领域研究热点所在。
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能够根据高频关键词的相似关系和相异关系,汇聚同质性更强的关键词,通过进一步分类并以树状图形式展现分类结果,挖掘出关键词之间更深层次的内在关联,更科学地展现出关键词在样本文献中的研究规律[1]。本文通过词频统计建立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在共词矩阵的基础上运用SPSS21.0软件做聚类分析,从而将共词的词簇进行展现。
1.相关研究文献量
从表1可以看出,2013年为CSSCI来源期刊刊发的家庭农场研究文献量的增长拐点,在2005—2012年期间,家庭农场相关文献量较少,呈波动型缓慢增长;而在2013年后,相关文献量呈井喷式增长,且在2015—2016年达到最高峰。由此可见,家庭农场研究从2013年开始逐渐引起学界关注,研究力度也逐渐加强。结合家庭农场的现实发展情况,我国正是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明确对家庭农场做出界定并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后,国家逐渐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家庭农场研究成果的日渐丰富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
表1 2005—2016家庭农场CSSCI来源期刊研究文献量
2.核心作者
对于研究领域来说,核心作者是领域发展的领头军,具有研究导向作用。通过分析某一研究领域研究者的发文量和发文被引频次,能够甄别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从而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本文利用Excel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出家庭农场研究领域中发文量为2篇以上的第一作者(详见表2);利用CSSCI数据库检索出2005—2016年单篇被引频次在前30位的第一作者(详见表3)。
表2 2005—2016 CSSCI来源期刊家庭农场研究领域发文量为2篇及以上的作者(第一作者)
表3 2005—2016 CSSCI来源期刊家庭农场研究领域单篇被引频次排前30位文献的第一作者(单位:年、次)
由表2可知,2005—2016年在CSSCI来源期刊家庭农场研究领域,兰勇、肖鹏、郭熙保、伍开群、杨成林和刘灵辉的发文量为3篇以上,发文量相对较多,属于家庭农场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从表3可以发现,高强、刘同山和孔祥智在2013年共同发表的《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的被引频次高达237次,该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家庭农场的定义、特征及类型进行了梳理归纳,在家庭农场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具有权威作用;朱启臻和杜志雄有多篇相关论文的被引频次都较高,说明他们在该领域具有权威性与影响力。综合表2和表3的结果可知,兰勇、肖鹏、郭熙保、伍开群、杨成林、刘灵辉、高强、朱启臻和杜志雄等学者是2005—2016年家庭农场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
3.主要研究机构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样本文献作者所在单位(详见表4),表4列出了2005—2016年发表家庭农场类论文数量为2篇以上的机构,共计36家。由表4结果可知,家庭农场研究文献的绝大部分作者来自高校,说明高校是家庭农场的研究主力军。从地域方面来看,绝大部分研究机构位于东中部地区的高校,一方面是由于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多位于东中部地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培育与试点地区在东中部农村。另外,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家庭农场研究相关论文的发文量均为7篇及以上,共计37篇,占样本总量的比例为20.3%,说明这四所研究机构在家庭农场领域具有引领导向作用。
表4 2005—2016年发表家庭农场类论文数量2篇以上的机构
表5 2005—2016 CSSCI来源期刊家庭农场样本文献中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
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发现,在182篇样本文献中关键词共计721个,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将出现频次排在前32位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见表5)。高频关键词能够体现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和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根据高频关键词下所包含的主题内容能够总结出该领域的热点主题。通过表5可以看到,2005—2016年家庭农场研究领域涉及了多元主体,包括农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基于Excel软件利用Ochiia系数对高频关键词矩阵进行转换处理后,能够生成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但由于相异矩阵更能体现出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消除共词频率造成的偏误,本文将相似矩阵转换成相异矩阵之后再进行聚类分析。限于篇幅原因,表6只列出了频次排在前5位的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
基于上述的32个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本文利用SPSS21.0软件对相异矩阵进行聚类分析与分层聚类处理后,能够得出聚类分析图(见图1)。
表6 2005—2016 CSSCI来源期刊家庭农场研究领域相关文献中频次排在前5位的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
图1 2005—2016年家庭农场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图
基于聚类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并分析各高频关键词的含义后,本文将2005—2016年家庭农场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归纳为4个,在图1中从上往下的顺序依次命名为“家庭农场与农业现代化”“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家庭农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家庭农场制度变迁”。从这4个热点主题中可以看出,“家庭农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主题下的高频关键词数量最多,说明研究者对该主题关注最多,所进行的研究更深入。而结合近些年家庭农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基于聚类分析总结出的这4个热点主题能够反映近些年来家庭农场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需求导向。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对于家庭农场的研究并不仅限于这4个热点主题,且并不排除还有其他方法总结出的研究主题,由于研究主题之间具有交叉性和共通性,因此并不会影响本文对于家庭农场研究热点主题总体方向的把握。
基于2005—2016年家庭农场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结果,本文主要从两个维度对热点主题进行讨论:首先,根据各主题中所涵盖的关键词的含义和相互联系确定主题的内涵与边界;其次,通过查找被引用频次较高的文献,归纳出各主题下的主流观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对培育中国特色家庭农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此后家庭农场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研究者非常重视研究家庭农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由图1可知,“家庭农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近年来家庭农场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经营”等高频关键词反映了这一热点主题的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往往通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扶持节点,再进一步惠及农民,而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同时作为扶持政策的受益者,也在不断反馈并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在“家庭农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中,有的学者将国外家庭农场与国内家庭农场发展模式进行对比,从欧美式家庭农场的探索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对当下中国式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2]。而更多相关研究关注的是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研究政府如何培育并促进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经营内容主要局限于农业生产(种养)环节,现有产业链不够完善,导致流通销售环节交易成本上升,生产效率低下[3];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资金需求量大却又很难获得金融信贷支持,同时,小额信贷、民间借贷规模又小,难以满足家庭农场大量的资金需求,家庭农场融资十分困难[4];家庭农场面临市场生产的艰难抉择,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销售量不高,由于议价能力低,面对经济冲击时具有脆弱性,导致家庭农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5];政府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过程中,由于过度重视工商资本农企,不重视在乡小农的新型农业职业化培育,导致对农民合作社扶持过度,对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定位不清[6]。根据研究者总结出的现实问题,研究者强调应从不同维度出发,发挥政府的引导培育作用[7]。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政策的提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发展态势呈现多元化。在前文的文献计量统计过程中,根据聚类结果显示,该主题揽括的高频关键词多与家庭农场本身密切相关,凸显了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经营规模的重要性。图1显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这一热点主题由“家庭农场主”“职业农民”“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等核心关键词组成,涉及产权、效率、资金等问题。以家庭为主体的经营方式是当前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扩大家庭农场规模的主要途径,而实际操作中不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和规模干预政策侵害了家庭农场主的利益,背离了政策执行的初衷。而家庭农场的融资难也制约了其自身发展,面临着高风险的困境。在未来土地产权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家庭农场经营的组织困境与适度规模问题,是“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主题下研究核心所在。
另外,在该主题下,近些年学界也开始逐渐关注家庭农场主的培育问题。家庭农场主作为家庭农场的主体和灵魂,其经营行为的选择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效率[8];但现实生活中家庭农场经营除具备土地要素外,还需具备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等要素,导致家庭农场主很难实现经济或人格意义上的自立[9];在上述背景下如何激发家庭农场主的个人内在特质,是比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0]。针对这些问题,家庭农场主作为农业现代化时代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应合理利用各类培训的机会,加大自身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11]。
家庭农场的制度变迁,是一个持久的研究主题。在图1“家庭农场制度变迁”主题中,“三农问题”“非粮化”“技术进步”“规模经营”等问题成了相关研究者的关注点。我国家庭农场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制度安排与当前现实环境并不完全相容,因此必须建立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和稳定的土地产权体系,创造良好的培育环境[12]。规模经营、技术进步、专业分工等都推动了家庭农场的制度变迁,总的来说,外部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内部农民诱致性制度变迁共同推进了家庭农场的制度变迁[13]。
在现实中,家庭农场的具体经营规模是由技术水平、经营内容、经营方式、自然和社会地理条件等综合因素决定[14],土地过度流转带来的超适度规模经营则会导致“农地非粮化”现象。那么,为了发展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必须科学引导家庭农场经营项目的社会化分工[15],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调整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中国农业发展历程表明,最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相结合的方式[16]。如何继续深化和完善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真正实现家庭农场经营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家庭农场制度变迁”这一主题下未来探索的热点。
自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现代化战略以来,如何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成为家庭农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农业现代化”一词于2008年首次出现在家庭农场研究领域的样本文献中,表明研究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家庭农场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作用。在图1中,“农业现代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高频关键词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家庭农场与农业现代化”这一热点主题。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农场发挥着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家庭农场是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演化而成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能够释放农业发展活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促进农民增收,总之,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经营体制下的又一创新表现[17],以有效劳动、商业化资本和现代技术为生产要素,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价值,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18]。并且,家庭农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更好发挥农业的社会功能,是公共政策在农村推行的重要载体,在稳定乡村社会秩序中扮演着关键作用。
在进行家庭农场研究的演化路径分析前,首先,本文根据时间序列对研究热点进行动态分析,挖掘出2005—2016年热点的发展规律,从而总结出家庭农场研究的演化路径;其次,结合家庭农场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最新研究的前沿观点,预测该领域在未来的研究走向。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样本文献中高频关键词分阶段统计表(见表7),列出排名前28位的高频关键词。同时根据研究的发展走向将2005—2016年家庭农场研究的演化路径分为4个阶段(见图2),通过分阶段研究,能够更清晰反映出家庭农场研究的演化过程。
在统计频次的过程中,本文发现,学界开始重点关注家庭农场是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明确界定家庭农场并将其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后,并展开了深入研究。根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前后两个阶段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的不同,可以将2005—2016年的家庭农场研究具体细分为家庭农场研究萌芽阶段、家庭农场研究成长阶段、家庭农场研究多元化阶段和家庭农场研究成熟阶段(见图2)。
图2 2005—2016年家庭农场相关研究的演化路径
表7 2005—2016 CSSCI来源期刊家庭农场相关文献中高频关键词的分阶段统计
在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之前,学界对家庭农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引入家庭农场的概念并分析其功能和优势,同时大量介绍国外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国外发展经验。从这一阶段的关键词中可以发现,这一阶段从“分工与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技术进步”“企业化”等方面分析家庭农场的优势;“国外家庭农场”“荷兰奶业”等关键词反映了相关研究对国外家庭农场的介绍。这一阶段家庭农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介绍国外成熟的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并尝试对国内家庭农场进行探索。
在这一阶段,建设和发展家庭农场逐渐被纳入国家议事日程。继续讨论中国家庭农场优势与经济效益,呼吁建立“家庭农场+农合+农协”或“家庭农场+公司”的农业组织体系,是这一阶段相关研究的重点内容。观察表7中这一阶段的关键词,可以发现,“产权制度”“规模化”“规模经营”“经济效益”“制度变迁”等反映出这一阶段研究者仍在继续探索家庭农场的经济价值,并从分工角度对中国早期家庭农场发展进行了回顾;而“公司+家庭农场”“农合”“农协”“三位一体式农业组织体系”“转型”等表明这一阶段研究者已经开始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体系。根据相关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本文认为家庭农场研究的萌芽阶段和成长阶段可以视为家庭农场研究的探索阶段。
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界定家庭农场并将其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来,家庭农场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得以快速成长,这一阶段家庭农场研究开始集中于家庭农场自身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家庭农场主的培育、资金的筹集、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在这一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快速增长,研究主题非常广泛。与家庭农场经济效益相关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研究问题仍是研究重点;而类似“职业农民”“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社会效益问题也让研究者开始思考。这一阶段家庭农场开始迅速发展,家庭农场研究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农场数量增长速度很快,这一阶段的研究者开始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并且开始进行实地调研。同时,由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大力提倡,“土地经营权”“土地适度规模集中”仍是这一阶段研究焦点所在。从表7可以看出,“土地流转”“土地制度”是研究的核心问题,而“新型职业农民”“社会效益”“发展意愿”等与家庭农场运行中家庭成员意愿相关的关键词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研究者集中探讨家庭农场的自我发展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角度多元化并逐渐趋于完善,家庭农场研究进入了成熟阶段并持续发展。
学术研究的发展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进行持续不断的学术创新。在对家庭农场研究热点主题和演化路径的分析中,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家庭农场研究方向的变化紧随中央农业农村政策变迁。从家庭农场研究的演化路径来看,家庭农场研究从国内传统小农经营研究转变为规模经营研究,随着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提出,学术界也越来越认识到家庭农场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家庭农场研究逐渐由过去的概念研究转变为实践研究,并紧跟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由过去的注重经济效益转变为注重社会效益,提倡家庭农场的长远发展,政府也逐渐将扶持重心投入到家庭农场。
第二,家庭农场研究逐步趋向成熟化发展。虽然我国对于家庭农场的研究起步较晚,最初对于家庭农场的研究也是介绍国外的成功经验,但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与政策倾斜,家庭农场的研究方向有了重大突破,家庭农场的实践探索和结合本土特色的探讨更加受到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家庭农场研究有了飞速发展,对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显示出国内家庭农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逐渐加入到家庭农场研究的学术队伍中,研究成果持续涌现,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家庭农场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农业农村问题的热点之一。
第三,家庭农场的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转向多元。在家庭农场研究的起步阶段,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定性方法,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家庭农场的研究方法已经由过去单一的定性方式转变为定量方式和传统定性方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多元化模式,并且将过去的理论研究逐步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方法来检验理论。这种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化研究模式,能够促进家庭农场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并且能够提高家庭农场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总体来看,家庭农场研究仍待持续跟进并深入挖掘。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家庭农场研究还需要更多完善与成熟的理论支撑和多元化的实践探索,如何利用多学科交叉进行家庭农场综合研究,如何处理好家庭农场发展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理论体系、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仍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未来推进和深化家庭农场治理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将家庭农场与“精准扶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业融合”等前沿政策进行交叉拓展,并发展成为家庭农场研究的一个创新视角,以学科交流为前提推动家庭农场研究融合发展,以方法创新为依托推动家庭农场研究范式转型,以政府扶持为依托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与壮大。通过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不断延伸研究领域范围、不断探索新兴领域、总结实践经验、提炼先进方法,深化家庭农场的研究影响力,将家庭农场研究推向更高的学术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