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和
“起飞那一瞬,我才觉得有点累了。”2017年5月5日,C919在上海浦东成功首飞。现场一片欢腾庆祝中,吴光辉等一批C919项目的研制负责人自然成为媒体聚焦的对象。面對媒体,吴光辉吐露了这样一句心声。
短短一句话,令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感慨———看似轻描淡写的“有点累”,背后有多少艰辛和付出。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当吴光辉得知高考的机会时,一股巨大的力量和激情促使他发奋努力。凭借惊人的毅力,他在千军万马中闯了过来。那个时候都是先录取后选专业,当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业都是保密的,专业介绍很少,懵懵懂懂的他也不知道怎么选择。“我个人比较爱好电子,后来一看专业很多,有飞机设计、电子电气、雷达、发动机等,当时就想学飞机设计,将来可能做总设计师,于是就报了飞机设计专业。”
入学报到的时候,吴光辉一个人从汉口坐船到了南京。回忆起当年的学习时光,吴光辉感慨道:“我刚进校门的时候学习基础不是特别好,在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上和其他同学相比差距还不是很大,但是高数明显感觉很吃力。”为了弥补学业,吴光辉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时间、下了更多的功夫。
学校除了开设各种专业课程,还特别重视工程实践。吴光辉记得,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他们到国营峨嵋机械厂实习,他被分到飞机设计研究所学习锻炼。在那里,吴光辉和研究所里的技术人员们一起钻研如何改进飞机结构、提高作战能力。有些看似深奥的问题在一次次的技术钻研和思想碰撞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所里老师傅们丰富的“作战”经验更让他受益匪浅,“这种真实的工程环境对我后面的成长很有帮助!”
从南航毕业后,吴光辉被分配到了航空工业部603所担任技术员。刚开始,这位年轻的技术员并未引起大家的太多关注。但吴光辉踏实肯干、刻苦钻研,基于在大学学到的扎实的专业基础,加之对计算机这种新生事物的快速掌握,他逐渐显现出了在专业领域的优势。
随着身边老同志的陆续调走,他渐渐成了设计小组的主力。由于缺少人手,整机的运算、燃油的消耗、弹药的消耗所造成飞机重心的变化等一系列数据,都由他来负责计算。凭着对航空事业的这股执着劲儿,经历种种磨炼的吴光辉慢慢挑起了飞机设计的大梁。
从1987年开始的3年,吴光辉从军用飞机设计转到了民用飞机设计。1990年,他又重回军用领域,转入预警机的研制。凭着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和全面的综合素养,吴光辉总能从宏观上把握设计,从工程方面综合权衡利弊,显示出了超强的把握全局的胆识和魄力。
2005年,事业有成的吴光辉勇挑重担,从战斗机的设计中抽身出来,投身到ARJ21民用客机的设计中。ARJ21是中国第一次完全自主设计并制造的新型涡扇支线飞机。吴光辉认为,ARJ21的研制不仅为我国大飞机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而且通过ARJ21项目,我们开始培育出自己的民机市场开发、产品研发和售后服务能力,使我国在世界民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他的带领下,ARJ21支线客机首次获局方审定试飞成功,在ARJ21设计上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大型客机C919设计的前奏。
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吴光辉调任新岗位,担任起中国商飞副总经理和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
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真的只是“有点累”吗?尤其是近几年来顶着时间上巨大的压力,首飞前艰苦卓绝的最后冲刺,即便是外人也能想象到的苦与累,总设计师感受不到吗?
一些全力投入研发项目的科技工作者常有类似感受:一旦钻进去、忙起来,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到了忘我的境界,反而不觉得累了。当选院士后,面对白岩松“睡几个小时”的提问,吴光辉憨直地回答:睡眠时间有保证,睡眠质量也很好。但熟悉吴光辉的同事们却反映,其实他经常“缺觉”,特别是首飞前夕,和大家一起通宵试验是家常便饭。旁人看在眼里,但全身心扑在飞机上的吴光辉,自己可能感受不到有多累。
2017年4月,C919飞机在陕西阎良飞机强度研究所经历了一场极为关键的静力破坏试验。成,这将是自“运十”项目后,中国第二次成功的静力破坏试验;败,则意味着大量返工,甚至很多设计要推倒重来。四月的北方仍旧寒气逼人,试验现场每个人却是手心冒汗。作为阵前指挥的“主将”,吴光辉气定神闲,注视着面前装好各种电子传感和液压作动设备的试验件,眼中无他物。看到他的表情,大家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
试验开始后几分钟,随着“嘭”的一声巨响,左侧机翼折断,数据显示正好在预期挠度范围内,试验成功!回放现场视频时,一个有趣的细节被人发现:巨响出现时,所有人都条件反射地眨了一下眼睛,唯独吴光辉连眼皮也没动,似乎眼前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他总是把淡定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有时我们对他开玩笑说也要把压力往下‘传传。”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项目管理部高级主管李海涛认为,每每关键时候,吴光辉表现出来的淡定与自信,其实都来自他平时的一丝不苟,“他对飞机研制的每个专业抓得很细,极为严谨,经常和一线年轻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听取汇报,一直到心里完全有底为止”。
在国内飞机研制界,近年来吴光辉除了因C919总设计师闻名,另一个有名的特征是他以56岁的年龄考取了商用飞机驾照,成为国内飞机总设计师中唯一一名真正的飞行员。
从2013年起,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之余,吴光辉挤出时间,去湖北襄阳学习飞行。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吴光辉早上7点就背个包,和年轻人一起站队训练。当地航校不少见过吴光辉的人,也是在C919首飞之后,才知道那个“开着一辆有些年头的车,来学开飞机的普通‘老头,竟然是C919总设计师”。
“学开飞机,就是为了真正能从飞行员的角度体验飞机的细节。”吴光辉说。年龄大了,加上用于学习的时间有限,吴光辉特地用手机下了个APP,同事们看到他搭乘飞机等候时,一个劲地在旁边“刷题”,认真劲就像“准备高考的学生”一样。
考飞机驾照也是吴光辉另一个天性的直观体现。上飞院年轻一代的研发设计人员们觉得,上了年纪的吴光辉,内心住着一个“年轻小伙”,对于科技领域的新鲜事物,他永远充满着好奇心。
“记得那会儿‘比亚迪·秦汽车刚出来,吴总师是上飞院第一个开上新能源车的‘吃螃蟹者。”他的同事回忆,当时上海都还很少看到新能源车,吴光辉买这车,一方面有绿色环保的考虑,更多的则是出于对新能源车技术的兴趣,想通过亲身实践进行了解。
国产大飞机总设计师,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个“烫手”的岗位,需要冒极大的风险、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但对吴光辉而言,做一件“从无到有”的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动力,循着自己的“好奇心”,沉浸在创新之中,是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幸福。
“研制C919周期很长,同时世界巨头们也在持续进步。我们如果没有其他机型先进,等交付时它就没有优势和市场,所以我们是在完全没有前人经验可参考的情况下进行这项工程。”吴光辉说,C919有大量开创性的创新成果。第一次按照世界先进标准研制现代干线飞机;第一次自主设计超临界机翼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首次成功应用3D打印钛合金零件,建立了钛合金3D打印专用原材料及产品规范;经过了10年的探索,大规模使用铝锂合金材料……